眉山先賢集丨蘇洵——與故鄉的永別

眉山先賢集丨蘇洵——與故鄉的永別

蘇家人的幸福記憶

蘇洵在京師的日子看似光鮮亮麗,實則萬般無奈,一官半職太難求。屋漏偏逢連夜雨,正在蘇洵一籌莫展、四處奔走之時,他接到了從眉山傳來的噩耗——愛妻程夫人病逝,悲慟萬分的蘇洵連忙帶著兩個兒子返川奔喪。

程夫人的離世對蘇洵打擊很大,在居喪期間,蘇洵回顧了自己的前半生,更明白和親人在一起的重要性,也看淡了功名利祿。然而,就在這期間,朝廷的詔書不期而至,要蘇洵參加舍人院的考試。這對於早已放棄科舉考試這條路的蘇洵來說,多少有些諷刺的意味。

然而,縱然心中有萬般委屈,蘇洵仍舊心憂天下,他雖然拒詔,但寫了洋洋灑灑五千言的建議給宋仁宗。痛心的是,蘇洵的建議依舊是沒有後文,而且時隔半年,朝廷再次催促蘇洵啟程,考慮到兩個兒子的前途,和自己心中一點點的不甘心,五十多歲的蘇洵舉家入京。

痛失愛妻 心如刀絞

眉山先賢集丨蘇洵——與故鄉的永別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五月,正是一籌莫展的蘇洵得到了一個驚天噩耗,愛妻程氏在眉山老家病逝。蘇洵得知此消息後悲痛欲絕,來不及向京城的朋友告別,便帶著兩個進士及第尚未拜官的兒子匆匆返川奔喪。

對於妻子程夫人,蘇洵心中百感交集,他十分清楚,這些年來,他能安心讀書,全靠妻子一力肩負起蘇家生計。如今,蘇洵終於憑藉文章揚名天下,兩個兒子也成大器,這本該是程夫人歡笑、見證成功的時刻,卻不想就這樣天人永隔。“與子相好,相期百年。不知中道,棄我而先……”想到這些,蘇洵心如刀絞,含淚作了一篇《祭亡妻文》,表達對妻子不捨的思念。

痛定思痛,蘇洵還得振作起來操持愛妻程夫人的喪事,他心疼妻子一輩子操勞,希望妻子能長眠在一塊風水寶地,也決定死之後要與妻子共葬一處。經過精心的選擇,蘇洵將墓地定在了武陽縣(今天的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今屬眉山市東坡區土地鄉),即今天的蘇墳山。這裡的山上有股清冽的泉水直瀉而下,匯蓄成了一口大井,終年不溢不竭,可以“飲百餘家”。

安葬了愛妻,蘇洵也憔悴了不少,他時常去墓地看望亡妻,這期間,他曾給歐陽修寫信,他在信中回顧了自己寒窗苦讀,為求仕而所做的種種努力,沒想到到頭來卻是一場空,幸好這期間還遇到了像歐陽修這樣的伯樂,只可惜今後,就難有再見面的機會了。

此時的蘇洵對求取功名似乎已經心灰意冷,他再也不想折騰下去了,即便如此,他也不忘自己心中的堅守。有一天,蘇洵在岷江岸邊散步,偶然發現一個有三峰的木山,甚是奇特,於是用重金換回。木假山看得久了,蘇洵心中也有了無限的感慨,揮筆寫下了《木假山記》。

《木假山記》是一篇世人公認的佳作,蘇洵借樹喻人,從木的成材聯想到人的成才,感嘆一個人要成為有用之人,必將經歷磨難,才能被人賞識。而這又多麼像蘇洵本人的寫照啊,從一介布衣草民,到一鳴驚人,名動朝野,終成大器,其中的酸甜苦辣、艱辛曲折難以盡言,還好有伯樂發現、賞識、推崇,才免於中道淹沒。然而,蘇洵並不滿足於此,他筆鋒一轉,借木假三峰,比喻他和兩個兒子,彰顯一家三父子不屈服的獨立人格和自強不息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嘉祐三年十一月,蘇洵接到朝廷詔書,要他去舍人院參加考試。這則詔書讓蘇洵平添了幾絲悲憤。他本就決意放棄科舉之路,如今,備受世人肯定的他卻還要通過科考,合格之後才能有一官半職,這對於他來說,無疑是一種諷刺。於是,蘇洵就以年老病多為由拒詔。令人欽佩的是,就算是在如此尷尬的境地之中,蘇洵仍舊不忘憂國憂民,藉此機會,他給宋仁宗寫了一篇洋洋灑灑五千字的《上皇帝書》,闡述了自己不能應詔的理由,對當前政事發表了看法,並提出了十條建議,很是難能可貴。

一路吟唱 舉家南行

眉山先賢集丨蘇洵——與故鄉的永別

“奔騰過佛腳”

蘇洵給宋仁宗的十條建議,宋仁宗是否滿意,人們不得而知。又過了半年,朝廷再一次催促蘇洵赴京,是否需要應試卻沒有說。蘇洵犯了難,如若一味地拒詔,會不會耽誤兩個兒子的大好前程呢?會不會影響推薦過自己的一眾伯樂呢?經過反覆思考,加上梅堯臣、雷簡夫等人的勸說,蘇洵決定居喪屆滿之時赴京。

嘉祐四年十月上旬,蘇洵帶著兒子蘇軾、蘇轍,兒媳王弗、史氏,以及蘇軾兄弟的乳母任採蓮等人一起離開眉山,趕赴京師。蘇洵之所以要攜帶全家入京,和他這些年來,接連遭遇親人離世打擊有關,特別是在愛妻程夫人離世之後,他更不願意和至親之人分開,離別之前,他分別到父母、妻子等亡故親友墓前一一告別,並請人塑了六尊菩薩像,超度親人亡靈。

待一切準備就緒,蘇洵舉家從眉山王家渡下船南行,經戎州、渝州、涪州、忠州、夔州,次年正月,由江陵出發改行陸路,於嘉祐五年(1060)二月抵京師開封。這一趟費時四個月的旅途,看似平常的旅程,卻讓三蘇父子在不經意間創下了一段佳話。原來,沿途有著不少的名勝古蹟,三蘇父子一路觸景生情,詩興大發,寫了很多同題詩,而他們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作同題詩最多的人。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蘇洵一生作詩不多,據蘇學專家研究蘇洵存詩大約有50餘首,而此次舉家入京,一路行程中所作詩歌達15首,佔其所存詩歌的三分之一,可說是蘇洵詩歌創作的豐收季節,而且大多藝術水平較高,其詩風格調高古,詩意精深有味,藝術水平之高,風格之清新,令人歎為觀止。

只不過,雖然三蘇父子都是以相同題材作詩,三人的詩作卻有很大的不同,蘇軾、蘇轍兩兄弟的詩歌充滿著指點江山、對未來的無限遐想;蘇洵卻少了豪情,多了幾分對未來的擔憂。“家託舟航千里速,心期京國十年還。烏牛山下水如箭,忽失峨眉枕蓆間。”在蘇洵《初發嘉州》的詩中,他寫盡了對故鄉的不捨之情,希望十年後能體面風光地重返故鄉。但事與願違,蘇洵的這個理想也無法實現了,僅僅過了七年,蘇洵就客死京師,只能魂歸故里。而這也給蘇洵赴京的旅途增加了幾分悲涼的色彩,到底蘇洵此次入京能否一了平生所願,且聽下回分解。

眉山先賢集丨蘇洵——與故鄉的永別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審核:周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