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第一大特色:典型的半山彩陶打頭,過渡期彩陶添彩

《中國文物地圖集.甘肅分冊》“概述”中說“半山類型東起會寧、隴西一線,北至靖遠,西到永昌”。馬家窯文化三大類型總體上說,馬家窯類型最東,半山類型居中,馬廠類型偏西。

靖遠是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的北線分佈區,也是彩陶之路北線的重要孔道,因而在靖遠境內特別是在黃河兩岸、祖厲河流域和古渡口區域,出土了以半山彩陶為主的“獨樹一幟”的靖遠彩陶系列。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馬家窯類型網格紋彩陶缽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馬家窯類型弧線三角紋雙耳彩陶盆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馬家窯類型平行鋸齒紋雙耳彩陶壺(過渡期)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馬家窯類型圓圈網格紋雙耳彩陶壺(過渡期)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馬家窯類型貝形紋雙耳彩陶罐(過渡期)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半山類型弧線紋雙耳彩陶壺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半山類型葫蘆網格枝葉紋雙耳彩陶壺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半山類型變體神人紋彩陶缽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半山類型鳥形蛙神紋雙耳彩陶壺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半山類型鳥形四圓圈方格紋雙耳彩陶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半山類型鳥形四圓圈網格紋雙耳彩陶壺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半山類型菱格紋四耳彩陶罐(過渡期)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半山類型葫蘆網紋雙耳彩陶壺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半山類型葉形方格紋雙耳彩陶罐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半山類型葉形方格紋雙耳彩陶罐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半山類型葉形網格紋單耳彩陶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半山類型葉形網格紋單耳彩陶壺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半山類型鋸齒四圈旋紋雙耳彩陶壺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半山類型菱格紋雙耳彩陶罐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馬廠類型串貝紋雙耳彩陶罐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馬廠類型串貝網格紋雙耳彩陶罐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馬廠類型串貝紋雙耳彩陶罐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馬廠類型三角網紋雙耳彩陶罐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馬廠類型回紋雙耳彩陶罐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馬廠類型回紋雙耳彩陶罐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馬廠類型蛙神紋雙耳彩陶盆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馬廠類型蛙神紋雙耳彩陶盆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馬廠類型折帶紋單耳彩陶杯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馬廠類型對三角紋單耳彩陶罐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馬廠類型菱格網紋雙耳彩陶罐(過渡期)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馬廠類型折線紋雙耳彩陶罐(過渡期)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齊家文化菱格網紋單耳彩陶罐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齊家文化交叉紋雙耳彩陶罐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靖遠縣博物館展廳一角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靖遠縣博物館展廳一角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靖遠縣博物館展廳一角

第二大特色:佛造像流光溢彩

靖遠是絲綢之路北線上的重鎮和主要通道,境內分支線路主要有北、中、南三條,主要通道和渡口自南向北依次為:虎豹口、河包口、小口古渡口、索橋渡口。前二個渡口在靖遠縣南部黃河段,後二個在靖遠北部黃河段。按黃河在靖遠縣境的走向(S灣)來說,虎豹口和河包口在下“S”灣,小口古渡和索橋在上“S”灣。

據靖遠地方誌所記載,清康熙時期,在靖遠絲綢之路沿線分佈有寺院40餘處。清道光年間《靖遠縣誌》中記載,在縣城及其周邊有大大小小寺院20餘處。石窟和寺院文化的繁榮,在靖遠境內遺留了豐富的宗教和佛教文物。靖遠縣博展出的《佛寶遺珍》就是其中之一。這批青銅佛造像,做工精細,造型優美,時代上始北魏,下訖明清,是絲綢之路沿線佛教藝術傳播、交流和發展的實物見證。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北魏銅佛立像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唐銅佛坐像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唐鎏金銅菩薩立像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唐鎏金銅菩薩坐像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明銅道教人物坐像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明銅天官坐像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明銅天王立像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明“萬曆三十五年五月十六日造”款銅釋迦牟尼坐像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明銅彌勒佛坐像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明鎏金銅阿彌陀佛坐像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明銅觀音菩薩坐像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明鎏金銅文殊菩薩立像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明銅普賢菩薩立像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明銅接引佛立像


第三大特色:本土名人書畫精彩紛呈

靖遠縣博物館館藏書畫以收藏清至民國甘肅特別是靖遠本土書畫家的精品之作為最大特色,兼藏楊繼盛、左宗棠、蘇履吉、姚鳳歧、于右任等名家書畫。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公元1953年範振緒臨高房山雨山圖中堂

範振緒(1872—1960),甘肅靖遠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授工部主事。1906年赴日本東京政法大學攻讀法學,期間加入同盟會。1908年回國,任清廷法部主事。後任河南濟源知縣,主修《濟源縣誌》。1916年出任河南孟縣知事。1934年回到蘭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北軍事委員會委員,後當選甘肅省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著有《靖遠縣新志稿》。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1944年範振緒魏碑七言聯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1937年範振緒《秋山蕭寺》立軸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民國範振緒篆書七言聯

上聯:流水四時鳴古樂

下聯:夕陽一角導歸舟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清末民國陳國鈞篆書五言聯

上聯:一廠納湖月

下聯:五柳在門牆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民國陳國鈞八言聯

上聯:孝友性成雅量卓越

下聯:寬和處世勤儉持家

陳國鈞(1872—1941),甘肅靖遠人,曾任合水縣知縣和東樂縣縣長。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民國陳國鈞行草七言聯

上聯壯士拔山伸勁鐵

下聯寒猿飲水撼枯藤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清馬文炳設色人物條屏

馬文炳(1825—1898),字虎臣,蘭州人,回族。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清末張雲錦水墨山水立軸

張雲錦(1855—1926,甘肅靖遠人。清宣統年間先後任靖遠縣議員、甘肅省議會議員;民國十年(1921年)擔任靖遠女子初級小學校長;著有《琴品二十四章》等。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1916年張雲錦隸書七言聯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清末——民國張雲錦水墨山水立軸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民國馮尊一墨竹立軸

馮尊一,甘肅靖遠人,曾任縣督學,縣參議會議長等職。受摯友範振緒,陳國鈞先生之影響,終身喜研書畫,尤擅長墨竹,有“馮竹子”之稱。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清末至民國王元水墨梅花四條屏

王元(1873——1930),字子卿。甘肅榆中人,清末民國初著名平民書畫家。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清唐璉行草立軸

唐璉(1755——1836),號介亭。甘肅皋蘭人,清代隴上著名書畫家。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清代朱克敏隸書七言聯

朱克敏(1792——1873),字時軒,甘肅皋蘭人,頗負盛名的隴上書畫家。


靖遠縣博物館文物展覽的三大特色

靖遠縣博物館展廳一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