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佐熙:研史立校坎坷路

龚军辉

湖南省私立育才中学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曹佐熙等教育界诸先辈于妙高峰下南湖畔发起组织而成,是长沙创办最早的新式中学堂之一,曾开办四二一制中学班,中间停办。1910年罗德源、贝允昕、贺寅午等人发起重建学校,办学于长沙乐古道巷复圣庙,1915年迁至水风井常宁试馆,1918年迁至富雅里,1919年1月迁至局关祠,1920年迁至益阳驻省公所,1921年迁至长沙师范旧址,1923年12月迁至新建于长沙市浏阳门外识字岭的校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长沙屡遭空袭,育才中学校舍被毁。1938年上期,湖南私立育才中学从长沙识字岭迁至益阳箴言书院旧址。育才中学,是长沙中唯一一所抗战中搬出长沙而未迁回的名校。1950年3月,学校迁至邓石桥,与湖南私立蜚英中学合办。同年8月迁至新桥河龚氏思齐小学,曾用名“益阳县第三初级中学”“益阳县第三中学”“益阳县新桥河公社三中”“益阳县五七大学师范分校”“益阳市第九中学”等。

学校以“公勇勤朴”为校训,英才辈出。1919年前国家主席刘少奇毕业于第三班。其他著名的革命志士和社会栋梁有杨济人、彭璜、易礼容、欧阳悟、孙少朴、徐君虎、冯希廉、程学敬、覃道一、曹剑中、涂国林、刘革非、刘少慕等,著名的军事将领有丁德隆、谷允怀、邝书霈、刘镇国等,培养出的学者与文化名人更多,著名者有中科院院士李薰、丁夏畦,还有原国家环保总局常务副局长祝光耀、周勋臣、陈应性、吴思敬、覃必陶、邹衡、夏乐书、刘放桐等。在研究校史及人物时,发现益阳籍人士不少。

育才中学的创建时间,一般会认定为1910年。但据龙璋(1854年至1918年,字砚仙,号甓勤斋主人,晚号潜叟,攸县人,光绪举人,晚清时历任江苏如皋、沭阳等知县及侯补道,积极支持辛亥革命,民国时曾任湖南民政长、国民党湖南支部评议长、代省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二十日的日记载:“前日得绞瑞信,知长沙又有曹摅沧君诸人于妙高峰南办有育才学堂,此大喜事,长沙新学兴矣!”从此可知,育才中学是继明德学堂之后,湖南最早推动新式教育的学校之一,其创建时间约在1903年3月末或4月初。

龙璋日记中讲到的绞瑞即其叔父龙湛霖(1837年至1905年,字芝生,同治元年进士,曾为江西江苏学政,刑部右侍郎等)之子龙绞瑞,而其中讲到的曹摅沧即曹佐熙(1867-1921年,名文济,号毅庵,益阳人,史学家,主要著作有《史学通论》《清史商例质疑》,倡修《湖南通志》,主持过《船山学报》,有文集《岭南诗草》等问世)。

曹佐熙出生于益阳一个耕读之家,他的父亲曹方炜“生事贫薄”,赖母王氏“修业以佐之”。他早年在家乡读书,后至长沙求贤书院求学,因学业优秀,为湖南学政吴树梅选调入办于湘春门外的校经书院(原道光年间创立的湘水校经堂)读书。在这里,他遇上了改变其一生的山长杜贵墀(1825-1901年,字吉阶,一字仲丹,岳阳人,光绪举人,文有桐城派古文学风)。杜为学“恪守先儒义训,不持汉宋门户之见”的作派,对其影响甚大。杜氏遗世十周年,曹佐熙作诗道:“绛帐尘封又十年,每思往事辄怅然。柈湖遗绪先生续,桐阁丛著弟子传。喜见儒林成列传,恨无史学继先贤。湘春门外谈经处,庭院苔荒落照边。”可见其对杜氏的感恩之情。

曹佐熙与龙家交情甚厚:他与龙绞瑞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求贤书院的同学,而又曾向龙璋之父龙汝霖(字皞臣,道光丙午年举人,曾任山西曲沃、高平,江西钻山等县知县,直隶知州,是湖湘派诗人代表人物,与王闿运、邓辅纶、邓绎、李寿蓉齐名“湘中五子”)请教诗学,自称龙门弟子。但促使曹佐熙创办育才学堂的,却非龙氏,而是时为湖南学政的柯劭忞(1848年至1933年,字凤荪,号蓼园,山东胶州人,清末民国官吏、学者,曾为末代皇帝溥仪之师)。柯是光绪十二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侍讲、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清史馆代馆长与总纂等职。他精于史学,尤精元史,著有《新元史》《春秋谷梁传》《旧雨草堂诗集》等。他于1901年任职湖南学政,对前任刘崐(1808年至1888年,字玉昆,号韫斋,云南景东人,同治帝师,曾为湖南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太仆寺卿、湖南巡抚等职,被称为湘军之师。)十分敬重,尤其对刘大修岳麓书院等举止大为赞赏,极欲学其而在湖南学政位上留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曹佐熙因“研经考史卓越兼人,西政西学均能切实讲求”而为柯所赞识,奏保经济特科举人。曹对柯感恩戴德,他曾作《怀柯凤荪先生》诗道:“九天星使下风尘,张后吴前第一人。楚国已传邹鲁学,兰台重见马班文。谈经我识孙明复,荐士公如贺季真。安得此身化松柏,岁寒青接太山云。”正是怀报恩之情,曹佐熙与龙绞瑞、龙绂瑞兄弟等人合力创办了育才学堂,推柯劭忞为学堂总理,自为总督(校长)。

曹佐熙对于育才办学,有两个极大的贡献:其一,首开四二一制(高中四年初中两年小学升中学过渡一年)中学班,这种从办学实践中摸索出的学制,克服初中时间太短的缺陷,在当时极具前瞻眼光,因而很快为明德学堂等新式学校所采用。民主革命先勋黄兴曾称曹摅沧“功于当世,后世永益”。其二,确立了该校师生勤于史学、传承国学的传统。曹的史学撰著十分丰富,囊括经史子集各个门类,共79种,而又以史部最宏富,有46种,不仅包括对《史记》《汉书》为代表的古籍进行考订与评论,而且对古代封建王朝史书编纂机构和史官制度进行了研究与考察,还对历史学这一学科进行了深入阐发、评析。他认为一部好史籍可以挽救世风,培养人才,即“甄陶群彦,匡我时艰”,这多为其继任者认同。因而,育才学子历有数典论宗、寻本究源的学风传统。这一开山功绩归于曹佐熙,恐怕没有异言。

曹佐熙办学育才学堂却只有四或五年,未能像明德学堂一样弦歌无断。其无以为续的原因,现今分析,主要有三:第一,学校管理层变化太大及财力无法支撑。先是柯劭忞一年后调回京城任国子监司业,再有龙绞瑞龙绂瑞兄弟因财力无以支持三校而撤走,而曹佐熙本人亦为参加举贡考试奔走于京师与长沙之间,无法集中精力于办学。第二,学校施教内容偏重国学,吸引力无法与明德学堂媲美。同为新式教育学校,曹虽有西学研究,但毕竟未像胡元倓一般去过日本亲身体验,加之其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不敢像胡一样大胆聘用革命党人或留学回归人员,仍大量聘请国学名家执教,故学生每期离校而去明德者甚众。曹佐熙之弟曹佑熙曾坦言:“零落二三人聆听者,寻常之事。”第三,校舍偏僻。育才学堂建诸妙高峰南,近如今天心区南湖路,据说是当地一民宅改造而成,其近虽有城南书院,但书院当时也破败了,极不景气。而现书院路过南湖(又称东湖)后即为外地灵柩暂居之地,白日阴森人流稀少,晚上更少居人,因而学子多不愿在校居住。而曹佐熙当时选择此地,亦是无奈:一是经济拮据,二是欲避传统学堂教育分子的攻击。但这致命伤,最终促使了育才学堂短暂辉煌后迅速夭折。

曹佐熙曾为育才学堂周遭美景作下了很多诗篇,其一首曰:“城南恣晚眺,路转入城东。草合春烟碧,花分夕照红。月华临水见,风信隔江通。好梦同鸥鹭,扁舟一钓翁。”其实,以曹钟情史籍的性情,欲做胡元倓那般磨血教育,是根本不可能的。他更像闲云野鹤,孑然独立,是一副极好的写意画,却无能混迹闹市而左右逢源,他扁舟钓翁的情趣,已断定其只能一行白鹭上青天了。是故,1910年育才中学重创之际,罗德源、贝允昕、贺寅午专至益阳其老家,欲请其出山。他犹豫了一会,还是果断地拒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