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知交情,贫富见亲疏,贵贱现人心

贵贱现真情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是《史记·汲郑列传》中的一段话,意思是:生死关头,才能看出友情的忠贞与否;在贫富变化的时候,才能知晓友情的深浅;在得势与失势的变迁中,才能考验出友情的真假。司马迁的屈辱经历应该是他口出此言的根由。

生死知交情,贫富见亲疏,贵贱现人心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别将李陵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被俘,朝中的文武百官纷纷指责他的罪过,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为其辩护,因此触怒武帝而入狱,后被判为死刑,按照汉朝的刑法,他可以有两种减免途径: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世代为官清廉的司马家无力支付巨额赎金,想必危难之时也无好友肯为他出资救命,司马迁只得忍受男人的奇耻大辱。

生死知交情,贫富见亲疏,贵贱现人心

假如在司马迁落难时有人能够挺身而出,为他奔走呼号,为他集资募捐,太史公也不至于落得如此悲惨境况,可人们大多见风使舵趋炎附势,避之还唯恐不及,哪个人敢冒险替他解危纾困?此时,司马迁的心理阴影应该可以蔽日了,悲愤之情或可以吞没他所有的暖心祈盼。友谊之所以不堪一击,交情之所以脆如酥饼,其中的因由应该在于趋利避害是人之本能反应吧。

生死知交情,贫富见亲疏,贵贱现人心

私心人皆有之,必要的自我保护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确保自己在激流险滩中全身而退,这无可厚非,同时也时刻警醒人们:勿将安危系他人,勿信交情重如山。但并不是说人间无真情,世上没有仁义在,只不过是各式各样的顾虑束缚了人性中的仁善,或是畏惧自己受到牵连,或是担心家人遭受不幸,或是忌惮他人蓄意加害,人们内心中的同情与悲悯便只好化作远远的一声叹息。

生死知交情,贫富见亲疏,贵贱现人心

真正令人赞叹仰慕的人,是那些明知会遭遇不白之冤,在别人也不敢声援的情况下,依然直言劝谏毫无惧色,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并没有让憎恨蔓延,没有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悲愤至极,而是无怨无悔于自己的抉择。尽管司马迁是一介文弱书生,但他却是个十足的铁骨铮铮之硬汉,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为了完成父亲修订史书的遗言,也为了自己彪炳史册的宏愿,司马迁拖着残破的躯体,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生死知交情,贫富见亲疏,贵贱现人心

生死知交情,贫富见亲疏,贵贱现人心。风云际会沧海桑田,不变的是物质元素;物是人非朝代更迭,未改的是人性。司马迁在两千多年前发出的感慨仍然没有生锈,令其熠熠生辉的不仅有闪耀着的智慧之光,还有他对真善的不屈坚守。大概,正是那些不惧流俗的痴人让人们抬头望见了黑夜里的星辰,也照见了自己身上良知的闪光,才使得世间多了温馨与感动吧。

2019.1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