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後,為去中國化執意廢除漢字,全國上下為何表示反對?

眾所周知,日本在古代深受中國唐朝文化的影響,早些時候,日本是沒有文字的。直到漢字傳入後,日本才開始使用漢字注音,或者直接使用漢字表意來記載自己的歷史。相傳,漢字是在公園5世紀左右隨著佛經傳入日本的,直到隋朝的時候,隋朝人記載,日本“無文字,唯刻木結繩。敬佛法,於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

日本投降後,為去中國化執意廢除漢字,全國上下為何表示反對?


而在古代,能夠識得漢字的都是日本的貴族和官僚階級,很多日本的史書都是使用漢字記載的。後來,日本人根據我們的草書和偏旁發明了平假名和片假名,最終定型成為了日本現在使用的文字。

日本投降後,為去中國化執意廢除漢字,全國上下為何表示反對?


二戰結束後,許多曾經是我們藩屬國的國家都宣佈要廢除漢字,例如越南,韓國等等。這些國家此前使用的一直都是漢字。為什麼他們要廢除漢字呢?因為在古代,他們一直都是我們的藩屬國,二戰結束後,他們為了激發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彰顯自己的存在感,才要廢除漢字的。而當時的日本,也學著跟風,宣佈要廢除漢字,然而這一舉動遭到了日本舉國上下的反對,因為在日本的文字中,漢字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些重要的詞彙和人名必須用漢字書寫。其他的語氣助詞,音譯詞等等才可能用平假名或片假名書寫。

日本投降後,為去中國化執意廢除漢字,全國上下為何表示反對?


正因如此,漢字在日本文化中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平假名和片假名的數量十分的有限,這就導致在徹底廢除漢字後,日本人在書寫過程中,有些語句完全無法表述清楚。而當時日本的文學家們更是怨聲載道,他們表示,如果放棄漢字,單純使用平假名和片假名記音書寫,這種方式書寫出來的詩歌是毫無美感可言的,事實也確實如此,不僅如此,放棄漢字會導致詞義混亂。

日本投降後,為去中國化執意廢除漢字,全國上下為何表示反對?


無奈之下,日本只能退而求其次,減少人們書寫漢字的頻率,最終,日本在1946年頒佈了“當用漢字表”,規定1850個常用漢字,除此之外不得教授和使用任何漢字,還因此改寫了教材和報紙等等。然而,日本人卻感到,這種使用假名注音代替的粗暴方式,在書寫上十分的不便。

日本投降後,為去中國化執意廢除漢字,全國上下為何表示反對?


最終,在日本各界的呼聲下,上世紀80年代,日本終於放寬限制,將常用漢字表改為1945個漢字,而且也不再禁止使用其他漢字,而在2010年,這一漢字表中漢字的數量更是提升到了2136個,相比之下,在我國掌握3000個漢字就已經能夠基本上進行無障礙交流和閱讀了,可見漢字對日本影響的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