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讲究的四类面之——陕西biang-biang面

陕西八大怪之一——“面条像裤腰带”,说的就是biang-biang面。1972年秋天,我第一次到陕西,biang-biang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陕西,特别在关中地区,流行吃这种像裤腰带的面条,宽约二、三寸,长度在一米上下,有时一碗面就“一根裤腰带”。厚薄则大有区别,当地同志爱吃厚一点的,认为筋道。白领丽人爱吃薄一点的,薄如蝉翼。不论厚的薄的,都光滑、柔软,清香、可口。

中国最讲究的四类面之——陕西biang-biang面

陕西biang-biang面

最初到陕西,是跟当时部里的预算司副司长田一农同志去的。那个时候陕西省财政厅由军代表刘志隆同志主持工作,财政厅预算处处长是刚从安康调回省里的孟志俊同志。我年轻,一顿饭能吃半斤八两。一根面条一大碗,还要收半斤粮票,觉得挺稀罕的,至今不能忘怀。后来在陕西还看到论根卖的,一根一元钱。面条论根卖,可以称为陕西第九怪。关中地区八百里秦川,盛产小麦,面食品种繁多,在当地最普遍的还是这种大宽面条。农村老乡家境好些的,端一个耀州产的特大白瓷青花大碗。穷一点的,端一个陶瓷大海碗。青花瓷碗也罢,陶瓷海碗也好,都像脸盆一样。面条上浇上油泼辣子,蹲在墙根前、树荫下,吃得津津有味,满头大汗。用陕西话说叫做“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吃着燎(好)乍咧!”

中国最讲究的四类面之——陕西biang-biang面

老陕吃面

陕西人称这种像裤腰带面条为biang-biang面,我查过汉语辞典,没有找到,这个字辞海里也没有。几十年了,只会说,不会写。这两年,社保基金大楼地下一层开了一家“老西安”,我经常在那儿吃午饭。有时一碗臊子面,有时也吃biang-biang面。老西安的墙上,贴着一个大大的biang字,我照了一张相附在下面。

一是摔打声说。面店里的白案师傅把面粉揉成一块一块长条状的面团,拎起来,扯住两头,在案板上边扯边摔打。在上下翻飞之间,面团顷刻间摔打成裤腰带般的长条面片,下到锅里就成了一碗又宽又长的面条。面团在摔打过程中biang-biang作响,不绝于耳,biang-biang面由此得名。

中国最讲究的四类面之——陕西biang-biang面

中国面文化

还有一个秀才取名说。因为愤世嫉俗,怀才不遇,某秀才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一日路过面店,饥饿之极的穷秀才进去吃了一碗面。等要付账时,一摸兜里竟囊空如洗,一时窘迫异常。秀才与店小二搭讪说,这叫啥面?店小二说biang-biang面。秀才问:怎么写?店小二答不上来。秀才又说,小二,你与老板商量商量,我今天没有钱付面钱,我给你写出这个字来,换这碗面吃,行不行?店家答应说,可以。一面在店堂里转圈,秀才一面心里盘算,我寒窗苦读,满腹经纶,今天竟落到这步田地,不免有些不满情绪。他看着面条师傅的辛苦揉作,想着咸阳古城和自己的境况,一时有了主意,先大大地写了一个口字,继而边唱边写: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勾挂麻糖,推个车车走咸阳。就这样写出了这个谁也不认识的biang字。仔细想想,这个字里有陕西的山川地理,有时代的世态炎凉,还有劳动人民心底宽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豪爽,还真有点西北汉子的精神面貌。

民间传说,这个秀才是天上神仙下凡专门来为biang-biang面造字的。也有说是秦朝宰相李斯发明的,我没有看到过这方面的资料。

这个字一共52画,恐怕是汉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