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宛男:突出“退出機制”有何深意?

賀宛男:突出“退出機制”有何深意?

本文共1543

閱讀完約4分鐘

■賀宛男

隨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消息刷屏,A股港股均迎來大幅上漲。細心的投資者注意到,本次會議關於資本市場的表述減少了,但要點卻更具體了。

會議提及資本市場共41字,即“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健全退出機制,穩步推進創業板和新三板改革”。其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多次會議必提的;而“健全退出機制”、“創業板和新三板改革”則成了明年股市的主攻方向。

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包括髮行、上市、交易、退市以及信息披露和監管制度等,中央經濟工作

會議為什麼獨獨將“退市機制”拎出來?還專門提到“創業板、新三板改革”?

在筆者看來,“退出機制”與“創業板、新三板改革”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而核心則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三十而立,明年是中國股市的而立之年。然而,不客氣地說,A股近四千家上市公司中,真正的好公司不多,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質量堪憂。打開財經網站,不時都能看到諸如高管被抓、資產查封、股權凍結、財務洗澡、業績大降、暗箱操作,以及黑天鵝、爆雷、踩雷等等負面新聞,A股投資者更是長期陷於“七輸一贏二平”的掙扎中。

原因何在?根本原因就在“退出機制”缺失。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西方發達資本市場極少看到的“借殼上市”,在中國卻如此之火。每年都有十幾例乃至數十例的借殼個案,被炒翻天的也是所謂的“殼資源”或“借殼”概念。可是,今年似乎“火”不起來了。

今年6月,證監會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

創業板允許借殼。可是半年過去了,網上頻頻出現“創業板借殼第一股”,而真正發佈公告的似乎就三家企業:吉藥控股、山鼎設計、達志科技。欲爭創業板借殼第一股的吉藥控股,非但沒有奪得這個實名,反而因涉嫌信披違規,面臨監管層的追問或處罰。至於號稱創業板借殼“實錘”的邦訊技術、久吾高科、津膜科技等等,更是無休止的下跌……

今年滬深退市的12只股票,其中一多半系買殼上市或重大重組企業。如*ST海潤、*ST華澤、*ST華信、*ST印紀、*ST大控、*ST神城和*ST華業等等。*ST華澤本系2013 年借殼 S*ST 聚友而來,而S*ST聚友的前身又是成都泰康化纖,S*ST聚友曾被深交所連續暫停上市5年。

就是諸如此類的連續虧損、多次停牌,屢教不改、屢罰不退的企業,成群結隊地賴著不走,才“造就”了今日A股市場存在眾多的問題股垃圾股。

本來,好公司都不會去“借殼上市”。好端端的一個企業,明明符合上市條件,為什麼前門不進走後門?發達資本市場無人問津的上市方式,在我國卻趨之若鶩,原因之一就是A股實行核准制,發股必得有批文。證監會發的批文就是給企業的背書,過五關斬六將審批出來的,怎麼能輕言退市?這也是A股退市難的重要原因。

如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健全退出機制”之後,提及“創業板和新三板改革”,最近有關部門屢屢發聲,就是要在創業板儘快實行註冊制。12月13日,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在央視財經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明確提到“要把科創板半年的經驗運用到創業板、新三板”。而實際上,新三板自成立之初,實行的基本就是註冊制,即企業掛牌和股票發行交由市場判斷。

有意思的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創業板和新三板改革,前面有“穩步推進”作為定語,而退市制度並無“穩步”的提法。想來這同科創板的註冊制由全國人大授權,而創業板實施註冊制可能還要修法有關。另一方面,退市機制放在創業板改革之前,且如上述並無“穩步”的提法,說明“健全退市機制”來得更緊迫,對股市現狀來得更重要。實際上關於退市,我們的法律法規不知制定了多少,現在所需要的只是加大力度,“做”!

註冊制管上市,退市制管退市,目的只有一個: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目前,中國證監會已經出臺了《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行動計劃》,承諾通過3年至5年的努力,使上市公司整體面貌有較大改觀。什麼叫“整體面貌有較大改觀”?能不能給個量化的指標?

本文由原作者首發於金融投資報

註明稿件來源及作者名,違者必究

本報法律顧問

北京煒衡(成都)律師事務所 羅浩斐 律師

聯繫金妹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