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500強外籍CEO印裔佔10位,而華裔0位


12月初,谷歌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雙雙宣佈“退位”,總公司Alphabet的大權將由桑達爾·皮查伊接管,意味著又一位印裔成為巨頭公司CEO。事發以後,關於印裔為何比華裔更能在美國職場取得成功的話題再次引發人們的熱議。

4年前,谷歌就公佈了一項重組計劃,將43歲的印度高管桑德·皮查伊提升為首席執行官。這封調職令一出,外界開始意識到印度人在硅谷的勢力:谷歌和微軟這兩個硅谷巨擘,竟已均由印度人執掌。

全美500強外籍CEO印裔佔10位,而華裔0位

部分印裔CEO合照

此外,諾基亞、Adobe、SanDisk、百事可樂、標準普爾、亞馬遜等等這些知名行業巨擘,全部選擇聘用印度人擔任CEO。

派思諮詢(APEX RECRUITER)曾在2015年統計了全美500強企業CEO的國籍分佈,發現15%為外籍或外裔CEO,其中,印裔10人,華裔無人上榜。

在硅谷,華裔佔總人數的8%,他們雖然能力很強,但仍很難打破升職天花板。

而印裔佔總人數的6%,創辦的公司卻佔到了硅谷所有公司的15.5%。

“印裔當高管,中國人當工程師”成為美國硅谷的職場常態。這背後,又有什麼緣由呢?

01

曾有笑話說,一家公司進了一個印度人,就會引來一群印度人。

印度人非常“抱團”。世界頂級獵頭公司之一的光輝國際北京公司總經理劉家良表示,印度人有互相幫助的傳統,和中國高管的竭力避嫌不同,印度高管“舉賢不避親”。

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的典型國家,有濃厚的種姓制色彩,形成橫向階級分佈。在印度的分權環境下,人們從小就必須學會與其他人合作,說服對方,培養了比較強的邏輯能力和哲學思維。


全美500強外籍CEO印裔佔10位,而華裔0位


在職場當中,自下而上的博弈就是需要相互抱團幫襯。印度人會樂此不彼地把自己的親朋好友、前同事甚至是不認識的人,只要是印度人,都努力介紹到自己所在的公司裡,形成了非常強的一個“印度圈”,好的職位和資源堅決第一時間介紹給印度人。

除了埋頭苦幹,印度人還很喜歡社交,善於打入美國社會各個不同階層團體,尤其是非常注重通過社交活動來與上司進行情感溝通,比如與老闆喝咖啡、聚餐等方面,都會處處留心,以提升自己的受關注度。

而中國自秦朝以來就形成了兩千年的統一國家民族體系,實施的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行政體系,一切利益決定都是統治者敲板,久而久之民眾對於集體的概念就淡漠了。所謂“自掃門前雪”、“一盤散沙”的根源正是在此。

劉家良表示,中國的教育更加擅長培養一個個“精緻的個體”而非接受“異己”領導全局的戰略家。中國社會更適合於集中領導,上下級關係是人們合作的基本方式。呈現到職場上,華人就比較注重個人奮鬥,社交圈子比較封閉。   

02

比起“母語優勢”,我們忽略了溝通表達。

事實上,80%的印度人母語還是印度語,英語只是第二語言,真正把英語當成第一語言的僅僅只佔2%。

硅谷知名華裔創業家王維嘉先生曾在遊歷印度後感嘆道:“印度的法律和政治制度和美國太相似了!”長期的殖民歷史讓印度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都能與英美社會無縫對接,加上語言優勢,所以到了美國簡直輕車熟路。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執行秘書長苗綠說,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印度人不但習慣於使用英語交流,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得用英語來思考。中國高管說英文沒有問題,但是要走到上層用英文做辯論的時候就會顯出弱勢。


全美500強外籍CEO印裔佔10位,而華裔0位

電影《起跑線》截圖

中國自古講究中庸之道,遵循泛道德主義的傳統,特點是重視整體,強調共性,謙虛謹慎,含蓄內向,也就養成了好保守、不愛表現的人格精神。

“槍打出頭鳥”等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們的思維。因此,中國人很少在公共場合發表自己的想法,只願意管好做好手頭的那一攤事,不太愛參加集體活動,不擅長領導力。

而資本主義與基督文化改造下的西方文化,重視個體,大膽追求,自由獨立,直面挑戰,平等競爭。印度高管最為重要的特質在於善於領導和管理不同政見的人。

“也許印度高管的實幹能力並不比中國人強,但是他們更熱衷於表現自己的觀點,同時也更善於接納不同意見的人,這都是跨國企業CEO所需要的特質。”劉家良說。

文化體系的“水土不服” ,使得中國人對這一切都很生疏,許多人甚至待了很多年都搞不清楚這個系統是如何運轉的。語言的優勢跟適應不同文化的能力使印度裔在管理層中相比其他亞裔更容易脫穎而出。


03

早與國際接軌的精英教育,重視管理意識的培養。

細心翻看印裔CEO的履歷,發現他們基本具備兩個共同點:一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之後才遠赴英美深造,通過上大學進入“國際化”軌道;二是均畢業於印度頂尖名校,接受過系統的管理學教育。


全美500強外籍CEO印裔佔10位,而華裔0位

數據/《美國印度裔族群的形成及其經濟成就探析》

印度曾長期被英國人殖民統治,所以他們的私立學校走得也是精英教育路線。俗稱印裔CEO的搖籃——印度理工學院從誕生起,定位就是要培育精英。

為了培養精英,印度政府完全是不惜代價。印度理工學院學生不到全國大學生的1%,堪稱全世界最難考的大學,但卻拿到了15%的高等教育預算。 

更為重要的是,印度商學院教育也很早就與國際接軌了。早在上世紀50年代,印度管理學院等高等學府就與哈佛、麻省理工等常青藤頂尖院校合作,開展融入國際市場的經濟管理人才教育。


相比之下,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實施現代管理學教育,逐漸建立商學院。印度在管理實踐和培養商業管理人才方面,一直走在中國的前面。


全美500強外籍CEO印裔佔10位,而華裔0位

印度金奈街景

印度的精英教育固然很成功,問題卻在於他們無法留住自己培養出來的精英。印度國內的環境導致嚴重的人才外銷,一流人才移民歐美,二流人才在本國經商,三流人才選擇從政。因此,有人稱印度這些頂尖名校成了跨國公司挑選精英的菜市場。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的劉小雪對此表示:名校背景、善於爭辯、英語嫻熟,讓印度留學生在融入歐美文化、順利轉型管理層方面如魚得水;但高等人才效力硅谷,從印度的教育投入而言是一種損失;對印度國內來說,也會形成某種虹吸效應。

據美國《財富》雜誌最新公佈的2019年世界500強榜單,中國有129個企業上榜,數量首次超過美國,而印度上榜的企業只有7個。

印度產出了眾多科技巨頭的CEO,確實了不起。而不擅長此道的中國人,卻在自己的祖國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世界500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