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您!老人20年間為廈門建言獻策409項 採納率達69%

【人物名片】

謝漢慈,84歲,退休於廈門動植物檢疫局(現併入廈門海關)。曾獲1999年度廈門人民建議徵集“建言獻策”榮譽證書。

谢谢您!老人20年间为厦门建言献策409项 采纳率达69%

謝漢慈妻子拿出他這些年來所提的建議,有厚厚一疊

廈門網訊(文/廈門日報見習記者黃琬鈞/圖/廈門日報記者張江毅)謝漢慈在家裡走起路來,仔細觀察,能看出他左半邊身體行動略有不協調——他40歲時在工作中病倒,造成偏癱,經過復健才慢慢好起來,不過後來又拄了柺杖。

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家,從1999年64歲時開始,用自己略顯蹣跚的腳步,在廈門島範圍內跋山涉水、行路過橋,寫成了案頭厚厚的那幾本卷宗,裡面有針對某個問題寫了幾個方案、打了幾通電話、寫了幾封信、有關部門是否有反饋、實施等,還有現場實施前後的對比照片。

就是這位老人家,20年間以書面、電話的形式向歷屆市委市政府以及有關單位等建言獻策409項,包含了路、橋、隧、公交、園林綠化等17大類,根據謝漢慈自己的記錄,其中有282項被採納,採納率達69%。

2007年11月,在海灣公園臨海一側護欄內的草坪上,修建了一條臨海人行步道;2014年4月,湖濱西路人行天橋建成,既方便行人通行也可觀景;2016年4月,狐尾山站的站牌上增加了一塊醒目的導引牌,指示到鼓浪嶼的換乘公交線路……這背後,都有謝漢慈的建議。

家中那些卷宗堆疊在一起,高度超過15釐米。打開卷宗,翻開那一頁頁手稿,字裡行間是他一步一個腳印的蹣跚身影,更是這位老人對廈門的滿滿深情。

克服困難

為寫建言方案先考察

拄著柺杖“爬”上山頂

“廈門每一座山頭,我都爬過。”謝漢慈說這話時很有底氣,從偏癱後的復健,到退休後成為習慣,他一直在行走——一開始就是為了身體恢復,後來走著走著,就是為了解決問題了。“碰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他不會抱怨兩句就算了。他呀,愛動腦筋!”老伴許素英話音剛落,他就接上了,“我不方便就算了,不能讓所有人都不方便。”

普通人這麼走尚且不容易,更不用說謝漢慈後來還拄上了柺杖,更難了。如今狐尾山氣象公園有條上山的臺階路,濱北和東渡居民互通可從這裡抄近路, 5分鐘左右。不過倒推到10來年前,只能繞路,大概要20分鐘。這條臺階便道,謝漢慈的建言獻策可記一功。

謝漢慈回憶說,2009年一天晨練時聽人討論可建條便道,便想著得去瞧瞧,是否可行。拄著柺杖,當時74歲的謝漢慈一個人上山了。當時是有條施工便道,不過雜草叢生,還不時有灌木枝葉遮擋,他得用柺杖撥開、用手清理,才能通過;腳下泥土溼滑,謝漢慈用柺杖探路,尋找安全的落腳點;遇到高近半米的梯級,他只能將柺杖放在一邊,手腳並用,向周邊的樹木、大石塊借力,才能慢慢爬上去……近一個小時,他到達山頂。

謝漢慈說,當時自己都嚇了一跳,“這麼危險的路,我是怎麼自己一個人爬上來的?”考察完畢回家,不顧自己的衣服上又是泥土、又是枝葉,謝漢慈立刻開始構思起建議方案。後來,思明區有關部門派人來實地走訪,謝漢慈還冒雨為現場勘查領路。

後來這條便道建成時,謝漢慈第一時間上山體驗了一番,還帶了小孫子一起。如今,這條臺階路已成為東渡居民上山、濱北晨練者順路到東渡超市買菜的最佳選擇之一。“我現在膝關節有毛病沒法上山,但看到許多人上山鍛鍊,我真的很高興。”謝漢慈說著說著,笑了。

持之以恆

手機存著許多熱線電話

每月電話費用居高不下

謝漢慈的行動邏輯一直是:實地考察,形成建議,擬作文字,對接部門。“既然想出瞭解決問題的辦法,我總會去試著向有關部門提提建議。”謝漢慈打開手機通訊錄,裡面滿滿的都是各個部門的熱線電話,而他腰帶上也總是彆著一個小卷尺,為了方便他在有需要的時候進行測量。

謝漢慈做了統計,20年來,以書面形式提出的建議就有約7.4萬字,以電話形式建議的有專用記錄兩本,約6萬字,合計13.4萬字,“單次最多有8000多字。有時寫方案,要到凌晨2點才睡。”

建言獻策20年,老伴許素英是謝漢慈的得力助手。擔心自己字不夠好看,以前,謝漢慈每次書面建言,都是自己打好草稿,讓字跡雋秀的老伴幫他謄抄一遍。“我當然也會有不耐煩的時候,但想想做的是好事,就堅持下來,這麼多年也習慣了。”許素英說完,謝漢慈樂呵呵地笑了。75歲那年,不忍老伴辛苦手抄,謝漢慈開始學電腦,現在他的書面建言,都是在電腦上寫好,然後打印出來,圖文並茂。

許素英回憶,老兩口的話費一直都是兒子代繳的。大概是2000年的時候,兒子還偷偷打電話問她,“爸平時都給什麼人打電話?最近在做什麼?為什麼話費這麼高?”她說,那個時候,一個月100多元的話費確實不低,最高都能有近200元。在做了解釋之後,兒子也很支持,“他說這是好事,讓爸爸繼續做。”

展開閱讀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