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三角“座標”中體現國際化特色

在長三角“座標”中體現國際化特色

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位於虹橋商務區功能拓展區內,長三角的“座標感”極強。記者 袁婧攝

11月13日,上海發佈《關於加快虹橋商務區建設打造國際開放樞紐的實施方案》,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央商務區,大健康醫療產業是被重點關注的產業。

在長三角這個獨具特色的區域內,虹橋商務區已集聚了一批高規格醫院以及大健康醫療產業上下游企業。記者昨天實地走訪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上海綠葉利蘭醫院以及康德萊醫療器械等入駐企業,聽聽他們口中的“虹橋特色”是什麼。

受益於長三角一體化“同心圓效應”

對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來說,長三角的“座標感”極強。這裡通達四方:正南方3公里,是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辦地——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東南方向則是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直線距離5.3公里,乘車10分鐘即可到達,長三角都市圈的“同城效應”顯著。

從2010年規劃開始,新虹橋醫學中心便擔負著為長三角一體化服務的重要使命。如今,一期地塊的部分項目已開業,不僅區位優勢明顯,也為長三角病患提供優質醫療資源。去年6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虹橋院區開業,將最優勢專科引入大虹橋地區,同時對接國家腦科學計劃,打造國家神經科學臨床醫學中心、長三角創傷醫學中心及大虹橋區域醫療中心。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傑透露了一個數據,開業一年來,虹橋院區出院病人中,非本市常住人口超過50%,遠高於市衛生健康委統計的上海三甲醫院整體水平。這其中,來自長三角的病人佔比非常高。

“虹橋商務區 ‘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給了醫學中心一個對接長三角的機會。我們將藉助 《實施方案》,加快推進園區建設,爭取到明年年底,五所醫院基本建成投入試運行。”楊傑說。

圍繞大健康產業,大虹橋地區如今已聚攏了一大批上下游企業,既有羅氏診斷等世界500強企業,也有麥迪睿醫療科技、康德萊醫療器械等土生土長的新企業。上海康德萊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剛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主要專注於心血管介入器械的製造和研發,公司執行董事王彩亮透露,中國市場的心內介入器械仍由國外巨頭把控,但目前他們企業的技術儲備已達到國際水平,去年公司在中國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支持器械市場的國產品牌中排名第一,有實力爭奪這個細分市場的更多份額。

這家2006年就落戶江橋的企業與大虹橋共同成長,也越來越受益於長三角一體化的“同心圓效應”。今年10月,《長江三角洲區域醫療器械註冊人制度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出爐,王彩亮介紹,現在拿著上海的註冊證就可以委託浙江、江蘇的工廠生產,這為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帶來了積極影響。

國際化能級背後離不開政策先行

時鐘撥回到2016年,在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一期項目建設時,綠葉醫療集團是最後一個入園的參與者,投資10億元的項目今年9月已結構封頂,預計於2021年或2022年開業;而今年9月,綠葉醫療再度拿出大手筆,投資20億元建立全球首家“克利夫蘭醫學聯合”國際綜合醫院——上海綠葉利蘭醫院,計劃於2024年開業。

對於為何兩次大手筆投資虹橋,綠葉醫療(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刁海鵬有句話說得好:一個園區能否健康、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與配套政策落地是否及時密切相關。

在業界,新虹橋醫學中心還有一個別稱——“醫療自貿區”。今年4月,上海五個委辦局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支持新虹橋國際醫學園區社會辦醫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園區十政”),在大虹橋的這片熱土上,鼓勵公立醫院專家進行多點執業、推動符合條件的社會辦醫進醫保等新政先行先試。

在楊傑看來,“園區十政”中,最打動他的是第五條“積極協調爭取設備、藥械先行先試政策”:“這是社會辦醫最希望的政策,國際化的醫學中心意味著對園區設備、藥械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據政策,園區可向國家衛健委爭取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實行備案管理,爭取甲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支持政策,對於醫學中心的發展大有裨益。”記者在現場看到,這裡的影像診斷中心內,已出現多款“進博會同款”,一些設備在上海“僅此一臺”。

“開放的環境對於醫療行業的技術創新、國際交流、產業合作等都大有幫助。”刁海鵬介紹,得益於更多政策先行,在吸收國際化人才方面,集團先期將在澳大利亞培養核心護理團隊,待醫院開業後進駐。(記者 徐晶卉)

原標題:新政先行先試、“同心圓效應”顯現,虹橋商務區已集聚一批大健康醫療產業上下游企業

在長三角“座標”中體現國際化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