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大南昌都市圈”,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江西实际的发展之路

当前,江西已吹响了建设“大南昌都市圈”的集结号,力求破解发展不充分问题,提升省域核心竞争力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省政协大南昌都市圈课题组调研专家、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刘晓青认为,基于各方的关切和共识,大南昌都市圈在培育和发展中,不妨多学习借鉴省内外的成功经验,并从中得到启发,进而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江西实际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交通网络

记者:俗话说,路通财通万事通。交通,是现代社会的血脉,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对于大南昌都市圈而言,畅通的交通网络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但目前的现实是,大南昌都市圈内部联系不够紧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够畅通。例如,修水等偏远县市,对大南昌都市圈建设感触不深,有的乡镇干部甚至连概念都不熟悉。修水县白岭镇离南昌260多公里,开车要4个小时,曾有干部直言:“如果没有铁路,跟南昌难以对接起来”。对此,您有何建议和破解之策?


刘晓青:我认为,针对丰樟高奉靖永等邻近南昌的县市,可以通过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减免或取消高速通行费等硬实举措,提高通勤便利度。加快南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和建设,开展南昌轨道交通延伸至三组团的可行性研究。尽快开通南昌至圈内其他市县的城际公交。推动不同运输方式一票联乘和不同城市公交一卡互通。针对修水、都昌等距离南昌较远县市,加快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推进南昌至都昌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鄱余万组团路网建设,推进普通国省道城区过境路段建设,构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县乡公路等多层次公路网。同时,还要加快昌吉赣、昌景黄铁路等铁路建设,推进昌九客专前期工作,开展常岳昌、昌福客专、咸修宜吉高铁规划工作。在这方面,可以学习借鉴合肥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的成功经验。杭州都市圈建设着力打造“交通先行圈”,基本形成了一个往来便捷的立体化交通网络 — —铁路半小时交通圈、高速公路一小时交通圈,实现了“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班线”的目标,交通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合肥都市圈也以合肥为中心,拥有合滁宁、合淮、合杭等城际交通轴,随着合蚌客专、合福高铁开通,实现了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上海、武汉。


关键词 产业发展

记者:据了解,大南昌都市圈“一核两极”中,目前产业布局还不够合理。例如,南昌、九江、抚州都提出要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当前,南昌千亿元产业集群只有3个,上千亿元的企业仅江铃 1 家,百亿元企业仅 8 家,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不明显,创新引领作用不强。另外,从高新技术产业来看,2018 年,南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 1055 家,在中部 6 个省会中仅高于太原,这个短板应该如何去补齐?


刘晓青:只有合理布局,才能避免同质竞争。我认为,应围绕实施“2+6+N ”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以南昌为中心,在空间上进行有序分工,总部、研发中心等关键职能向南昌集中,下游零部件企业向南昌市周边市县布局,实现产业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同时,发挥赣江新区先行先试优势,打造都市圈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和创新创意之都。在土地、金融、财税、投融资、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开放型经济等领域部署的各项改革,优先安排在赣江新区试点。支持赣江新区职教园、永修马口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统筹新区周边的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设立都市圈产业发展基金,集中扶持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支持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汽车、V R 等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建设南昌航空城、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南昌光谷、九江星火有机硅和纤维素纤维产业基地等先进制造业集聚区。这一点,可以学习借鉴日本东京都市圈的发展路径。尽管该都市圈面积并不大,但却挑起日本经济的重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周围三个圈层协同发展、合理布局的产业体系 — —中间是10 公里半径的核心区,主要是高端服务业、金融保险、总部基地,日本超六成大公司都在此核心圈。第二层是50 公里半径的配套圈,以通勤、物流、轻工业为主。第三层是 60-160 公里半径的辐射带动区域,同时还在东京湾周边配置了重化工业和能源基地主导的产业体系。


关键词 营商环境

记者: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体现。近年来,江西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核心,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企业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但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大南昌都市圈的培育和发展中,还应如何更好地优化营商环境?


刘晓青:我认为,应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契机,高位推动建设“绿色通道”,引进落户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追踪国内外重点企业产业布局和投资动态,策划和争取一批世界500 强、中国500 强企业在南昌布局。对本地企业、招引(招商引资)企业一视同仁,对二次创业、提速转型的老企业,按新政策对待。建立健全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协调解决用地、融资、环保、用工等问题,实施“一事一议” “一企一策”快速决策机制。这方面,青岛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青岛建立了领导干部为“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站台制度,不管国企还是民企,只要企业有需要,领导干部就出面站台,需要哪一级出面就哪一级出面,做到既“亲”又“清”。


建设“大南昌都市圈”,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江西实际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招才引智

记者: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人才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对于大南昌都市圈而言,将选人用人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推动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对此,大南昌都市圈应该如何去招才引智,并留住人才?


刘晓青: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我认为,应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完善引才留人激励政策,建设南昌人才集聚“新高地”。构建适应都市圈定位和发展需要的干部人才管理制度,建立南昌与其他市县常态化干部人才交流机制。建设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紧缺人才培训互动机制和异地人才互通共享机制。适应产业发展对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人群的需求,在照顾高端人才的同时,增加对普通创业就业者、技术工人等人群的落户利好政策。同时,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支持南昌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探索将故意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支持专业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完善科研人员离岗创新创业政策,完善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此外,通过放宽落户限制、放宽圈内非南昌户籍居民住房限购等措施,进一步提高都市圈核心区人口集聚度。在南昌已经出台对外地机动车实行由限牌改为尾号限行的同一政策基础上,再出台相关政策,让圈内居民与南昌市民享受同等购房待遇。这一点,可以从浙江、安徽和南京等地的经验中得到启发。浙江把“人才强省”列为全省战略,省委书记亲自担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一把手”主抓“第一资源”;安徽“挤”出 9 万多个空编,创造性地建立“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为“引智”扫清路障;南京则以“市委1 号文件”发布《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并出台 45 个配套细则,2018年以来,吸引了3名诺贝尔奖得主、44 名国内外院士来宁创新创业,累计签约新型研发机构133家。


关键词 集疏运体系

记者:目前,在建设大南昌都市圈中,还面临一些问题。例如,航空运输发展程度不高。经过对比可以看到,江西航空无论是空港级别、空港运力,还是客运吞吐量、航空货邮量,均不及周边强邻。另外,九江扼守江西北大门,据江湖之利、水运之便,通江达海、区位优越,曾在岳阳、黄石、芜湖、安庆等沿江五市中处于领跑位置,但最近十多年来,优势在逐步丧失。协同发展,港口、民航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此,您有何思考?


刘晓青:我建议,建设现代港航体系和物流网络,逐步构建立体开放的都市圈对外运输通道。改善昌北机场软硬件设施,加密国内干线航班,增开国际直飞航线。加强与首都机场协调,授权对昌北机场核心区20 公里以内区域规划建设。推动南昌港建成亿吨大港,整合九江港、上饶港、鄱阳湖港、万年港、丰城港、樟树港等都市圈港口群,由省港口集团统一运营和管理。统筹整合中欧班列,提高运行效率和综合竞争力。同时,支持九江发挥作为江西唯一沿江港口城市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瞄准建设大交通、大枢纽、大口岸、大物流目标,加快推进铁路、公路、机场、航道、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港口为核心的集疏运体系,打造区域性航运中心为重点;集约利用岸线资源,加强流域合作、区域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在此方面,山东经验值得学习借鉴。由于缺乏全省统一政策引导,省内货源恶性竞争、向外省分流严重,山东欧亚班列一度亏损严重。但是,自去年10月起,山东对全省欧亚货运班列进行整合,统一班次、统一平台、统一支持、统一宣传,以“齐鲁号”统一命名,呈现高质量发展良好势头。


关键词 一体化发展

记者:都市圈是区域一体化的空间载体。而相似的制度、互相认可的文化基础、均衡享有的公共服务,是都市圈形成的三大要素条件。大南昌都市圈如何在“一体化”上按下“快捷键”,进而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


刘晓青:应推进社保、医疗、教育、通讯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形成“一卡通”智慧服务管理模式,让圈内市民“身入”更“心入”。深化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服务,推动工伤保险、劳动能力鉴定信息共享。推动病历、医学检验检查结果跨地区、跨机构互认,实现异地就医医保直接结算。鼓励省属高校在有条件的市县设立分校,支持优质中小学异地集团化办学。探索取消都市圈内固定电话长途费,推动都市圈内通信业务异地办理和资费统一。这方面,可以学习借鉴南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跨省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和宣城八市,圈内居民手持一张交通卡可以逛遍八市,患者可以预约八市医院的专家号,费用可以异地双向结算。此外,还应深化旅游合作,建立都市圈旅游发展协同机制,推动全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建立旅游营销联合体,推出旅游精品线路,推行旅游“一票通”,探索建立旅游联动优惠机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该圈成员包括武汉及周边黄石、鄂州、黄冈、天门等9个城市,圈内旅游资源富集,极大地推动了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 国家层面统筹

记者:今年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对都市圈建设做出统筹安排。那么,大南昌都市圈如何去争取更多有利于其发展的政策、平台、项目纳入国家层面统筹?


刘晓青:这一点,江西已有现实案例。在争取国务院出台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过程中,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和赣州市的负责人反复进京对接汇报,成功把“不好办”和“办不成”的事办好了。7年来,国务院印发14 个支持文件,国家层面支持赣南老区的政策文件达192个,召开部际联席会议6次,42个对口支援部委派出百余批次由主要领导或副职领导带队的调研组深入赣南调研,派出 3 批 121 名优秀干部到赣州 18 个县(市、区)挂职。因此,我认为还是应该加强与国家部委沟通衔接。


关键词 品牌影响力

记者:目前,大南昌都市圈的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也不够高。在此背景下,应该如何去讲好大南昌都市圈故事?如何增进圈内群众对


南昌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


刘晓青: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塑造城市文化和加强宣传推介是必不可少的。以杭州都市圈为例,从群众对杭州都市圈只是一个陌生名词到如今的耳熟能详,得益于注重加强宣传,发挥品牌效应。重点宣传都市圈徽标、网站,不断扩大都市圈品牌的影响力。整合杭湖嘉绍四个城市的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资源,邀请中央和上海、本省及境外等驻杭媒体参加,定期开展“聚焦都市圈”大型联合采访活动。因此,我认为,要提升大南昌都市圈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而增进圈内群众对南昌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就必须塑造城市文化,加强宣传推介,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那样,增强南昌城市包容性,展示开放、包容、负责任的“大哥”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营造全省上下支持、参与大南昌都市圈发展的良好氛围。


建设“大南昌都市圈”,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江西实际的发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