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熱點上癮 上市公司頻繁更名改姓

今年以來愈演愈烈的上市公司更名熱潮在進入12月份後又迎來一個高峰,部分更名的個股也得到了市場的熱炒,不過業內人士認為,上市公司頻繁地改變名稱不僅讓前期積累的知名度付諸東流,一味地追逐新概念還可能因讓投資者難識“廬山”真面目而遭到摒棄。

上市公司密集變更股票名稱

康旗股份12月7日發佈公告,為了更好地體現公司主營業務情況和公司實際發展情況,擬將公司名稱變更為“旗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證券簡稱擬變更為“旗天科技”。無獨有偶,也就在12月7日,武漢中商也發佈公告披露,公司名稱擬變更為居然之家新零售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由“武漢中商”變更為“居然之家”,公司擬變更的名稱已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預核准。

實際上,近期像康旗股份、武漢中商這樣更換股票名稱的A股上市公司並非個案,據記者統計,12月份以來,A股市場已有中航善達、海信電器、北京城建等11家上市公司宣佈變更公司股票名稱。至此,今年以來已變更股票名稱和擬變更股票名稱的上市公司數量已分別達到341家,這一數據已經創出A股歷史同期最高紀錄。

據瞭解,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變更股票名稱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戴帽”或“摘帽”引發的股票名稱變更,比如*ST藏旅變更為西藏旅遊,秋林集團變更為*ST秋林。二是上市公司重組成功或大股東易主導致上市公司名稱出現改變,比如*ST嘉陵擬更名為中科電能源。三是上市公司轉型進軍熱門行業,或者主營業務範圍擴大,需要變更股票名稱以突出轉型效應,比如聯創股份更名為聯創互聯。

股票更名大多意在掛鉤市場熱點

值得注意的是,從A股市場的歷史上看,上市公司為搭上市場熱門題材順風車而進行股票名稱調整這類事件出現的頻率相當高,據記者統計,2009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總計進行了3270次股票名稱調整,其中不涉及“摘帽”、“戴帽”的股票名稱調整就佔到了1102次。就時段分佈而言,這1102次股票名稱調整發生的時間則主要集中在2010年、2013年~2014年,以及2017年至今,而相關股票名稱的變更方向明顯與當時的市場熱點相關。

以2017年以來最近的這波股票更名熱潮為例,伴隨生物製藥、互聯網、電子信息、高端製造、清潔能源等新經濟產業的快速發展,A股上市公司的名稱也頻頻與相關產業搭上關係,記者的統計顯示,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8日,A股上市公司共發生了311次非“摘帽”、“戴帽”的股票名稱調整,其中有127次的股票名稱變更後出現了“新材”、“生物”、“科技”、“互聯”、“智能”等與新興產業相關的字眼,比如天科股份更名為昊華科技,科遠股份更名為科遠智慧,萬順股份更名為萬順新材。

需要指出的是,伴隨股票簡稱變得更為“先進“,相關個股往往會獲得市場的短線熱炒,比如康旗股份在12月7日宣佈股票簡稱更名消息後,其股價便在12月9日強勢漲停。中航善達在12月5日發佈股票簡稱更名公告後,其股價已連續三個交易日收漲,累計漲幅達到8.46%。而據記者統計,今年以來不涉及“摘帽”、“戴帽”因素的股票名稱變更的上市公司共有162家,其中有105家公司在股票名稱變更後的最初3個交易日內實現了5%以上的股價累計漲幅。

更名題材炒作風險需警惕

國元證券投資顧問孫舒鍇表示,目前監管層對上市公司更名尚無特別嚴格的限制,只要經過公司董事會等法定程序,到工商局變更登記即可,這就導致上市公司在更換名稱上的隨意性。另外,從A股市場的經驗看,上市公司的更名與股價之間似乎總有些難以言說的微妙關係,加之A股市場“新興加轉軌”的炒作特點,上市公司的更名往往給投資者帶來優質資產注入、整體上市、跨業整合等猜想,因此不排除有些上市公司藉助股票更名製造題材炒作股票。因此投資者須需觀察上市公司更名後的主營發展會否“穿新衣走老路”,以防範炒作風險

安信證券投資顧問喻緣指出,互聯網、清潔能源、生物製藥、新材料等朝陽產業類公司在目前的A股市場上極受投資者青睞,一些從事傳統產業的公司開始通過改名的手段抹去公司名稱中原包含的行業、主營業務等信息,代之以籠統稱呼。這種“模糊技術”的使用有可能加大投資者對上市公司行業的識別難度,容易對投資者構成一種誤導。從過往經歷看,不論是更名還是投資,如果僅僅是沾熱點講故事,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一地雞毛。同時對上市公司而言,上股票名稱本身是企業無形資產的一部分,公司頻繁地改變名稱不僅讓前期積累的知名度付諸東流,一味地追逐新概念還可能因讓投資者難識“廬山”真面目而遭到摒棄。

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凌天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