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話“大轉彎”“小轉彎”的由來

上海話“大轉彎”“小轉彎”的由來

上海街頭,一輛電車的車頭上張貼『從一九四六年一月一日起,車輛一律改為靠右行駛』

上海話中把左轉彎稱作“大轉彎”,向右轉稱作“小轉彎”。

古代,中國的許多城市有城牆,通常為方城。城市道路像棋盤,井然有序,要麼是東西走向的,要麼是南北走向的。所以,住在這種城市裡的人的方向感特別強,一般使用東南西北識別方向。

上海是圓城,也是江南水鄉,許多城市道路沿水而築,河流是彎彎曲曲的,道路也缺乏方向感,所以上海城市裡的居民一般不會使用東南西北識別方向。如果一定要上海人使用東南西北指示方向,上海人一定會“找不到北”。上海人往往使用“左右”識別方向,當上海人指示方向時,往往會講:“出門後朝右走,過兩條馬路,再朝左轉彎,再穿過兩條橫馬路,就到了。”

近代以後,上海迅速從一個縣城發展成為大都市,城市道路密密麻麻,人流如織、車水馬龍,為了防止交通事故,也為了道路的暢通無阻,上海的公共租界參照英國靠左行駛的制度,並逐步制定和完善交通規則,如1903年公共租界工部局頒佈的《公共租界巡捕職務章程》第三十項為“馬路章程”,實際上就是早期的交通規則,抄錄部分如下:“駕車者須在馬路左邊前行,如欲超過他車,須從他車之右邊向前;過橋或丁字路口,或轉彎之時應格外緩行,向左轉彎,應靠近路邊,向右轉彎,則須從寬而轉,即俗所謂‘大轉彎’。”

文中提到“即俗所謂‘大轉彎’”,說明在《章程》頒佈之前,上海人已經使用“大轉彎”“小轉彎”這樣的交通俗語。英國的交通規則規定車輛必須靠馬路的左側行駛,所以,早期上海的車輛應該靠左側行駛,車輛向左轉彎時,轉彎的弧較小,所以叫作“小轉彎”,而車輛向右轉彎時,轉彎的弧較大,所以叫作“大轉彎”。

在抗日戰爭時期,美國援助的各種汽車大量進入中國,美國的交通規則,車輛靠右行駛,所有的車輛也是根據“靠右行駛”來設計的,方向盤設計在車輛的左側。抗日戰爭勝利後,租界時期已經結束。1945年年底,南京國民政府頒佈全國交通規則,規定從1946年元旦開始,全國的車輛一律改為“靠右行駛”,於是,上海的“大轉彎”和“小轉彎”也隨之改變方向,向右轉彎叫作“小轉彎”,向左轉彎叫作“大轉彎”。

(作者繫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地名學會副理事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