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向44个农村薄弱社区发起“总攻”

位于城阳区惜福镇街道的书院社区,紧靠水源地书院水库,土地少而且大部分为山地,加之受崂山西麓规划等条件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一度缓慢,曾是典型的薄弱村。如今这个村已顺利摘掉“穷帽子”。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该村通过政策托底和各方帮扶,启动了村庄整治工程,“五通十有”全部达标,2018年社区集体收入达到60多万元;今年以来又推进实施了矿泉水项目,项目达产后,年可增加集体收入50多万元,村集体年收入将一举突破百万元。

目前,城阳区195个农村社区中,151个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占比78%,远高于全市11.3%的比例。据统计,2018年全区集体经济收入10.9亿元、增长14.5%,村均资产1.1亿元、居全市首位。城阳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市委发起“15个攻势”后,城阳区乘势而上,以打好“双招双引”攻势和乡村振兴攻势为契机,对44个农村薄弱社区发起“总攻”,预计到2021年,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都将达到100万元以上,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强村富民“一村一策”,激活资源促增收

城阳区195个农村社区,资源禀赋、经济情况、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在强壮农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城阳区将农村社区实行“一村一策”,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对于经济强村,以转型升级促提质增效,鼓励通过“双招双引”引进大项目,借力国际国内优质资本、加快推动老旧园区转型、低效载体盘活和工业进园上楼。目前,已在全区52个社区建设集体厂房和网点30余万平方米,社区集体年增收5000余万元,村均增收96万元。同时,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城中村、城郊村提供保洁绿化、生活物流等服务,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城阳街道大北曲前社区瞄准大项目,投资建立了青岛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每年可为社区增收约1500万元;建立了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去年为社区增收800余万元。2018年,社区集体收入达到5600万元,净收益超千万元。

对于集体经济中等村,城阳区通过旧村改造、对口承接经济强村项目转移等途径,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对利用旧村改造收益资金和腾出土地规划建设的网点房、写字楼、出租公寓等集体物产,坚持只出租、不转让,确保长期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城阳区探索了以市场化方式激活农村资源的特色途径。

部分农村社区通过激活金融资源,跨出本区域“一亩三分地”,发展“飞地”经济。惜福镇街道王家村社区通过在青岛出口开发区和保税区投资建成7.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每年为社区增加收入500余万元。纵观城阳全区,已有50个社区在工业园区以及平度、莱西、即墨等地投资置产、租赁承包近4000亩“飞地”,每年增收6000余万元、村均增收120万元。除此之外,有的社区通过激活“沉睡资源”,发展租赁经济;有的社区则通过激活生态资源,发展美丽经济,赚得“满桶金”。

精准施策,总攻“重中之重”薄弱村

城阳区195个农村社区中,近三成是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推动这部分村加快“消薄”,到2021年全部达百万元以上,是打赢乡村振兴攻势的关键。

城阳区打出政策“组合拳”,统筹整合各项涉农资金,优先用于“消薄”工程,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方面通过财政资金托底,针对运行经费有缺口的经济薄弱社区,实施区、街道两级财政兜底保障。区财政设置了专项扶持资金,每年安排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库区移民专项资金和直补资金以及扶贫专项资金等,定向支持集体经济薄弱社区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建立集体经济考评激励机制,每年表彰奖励一批实绩突出的农村社区,充分激发内生动力。从2017年开始,对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达标村累计奖补13个社区、3800多万元。今年以来,区财政直接或间接投入农村社区2.27亿元,吸引社会配套资金3.4亿元,预计每年集体增收5000多万元。另外,城阳区还出台相关政策靶向激励集体经济增收创收,社区异地购建经营性物产,区财政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社区厂房出租收入、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三年等额扶持。在财政资金的扶持引导下,最近三年,有11个薄弱村迈入了集体经济年收入百万元的行列。

为了给集体经济发展赋能,城阳区创新开展了“三帮一”活动,组织经济强村、企业和区直单位三方联合,与经济薄弱社区结对,通过帮项目、帮资金、帮技术,带动经济薄弱社区发掘自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增强了“造血”功能和创收能力。活动开展以来,共筹集资金4.6亿元,新上项目147个,带动52个薄弱社区“摘帽”。组织乡村振兴工作组,全区共派出7批帮扶工作组、258个驻村工作队,落实帮扶资金2100万元,带动42个薄弱社区“摘帽”。

重管理,守住集体经济红线、底线

但随着集体收入增多,如何规范、合理、透明的“管钱”“挣钱”和“花钱”,是关系社区稳定和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

城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晓峰介绍,城阳区在6个街道都成立了街道社区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依据《会计法》和农村财务制度,为各农村社区提供集中、规范、高效、透明的会计代理服务,把监督置于服务中去,也就是帮社区“管钱”。这样,社区如需“花钱”,日常开支按年初预算报审,基建投资按民主决策程序报审,把“花钱”事项置于阳光监督之下。

“挣钱”的程序同样阳光。城阳区制定了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办法,在6个街道建街道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规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发包、合作,写字楼、商铺使用权发包、出租、转让、合作等九类交易必须进入街道交易中心进行交易。

随着这项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社区体会到公开化规范化交易模式带来的好处——西郭庄社区一处集体厂房通过平台公开招商招租,经过9轮报价角逐,最终该厂房6年期出租收入比“阳光交易”实施前增加了370万元。

采访中,多位社区党支部书记表示,这不但为社区闲置低效资源的高效利用搭建起了平台,还为社区干部避嫌、减压、腾出精力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个别社区干部搞“暗箱操作”、优亲厚友起到了明显遏制作用,推动了社区集体资产不断增值壮大。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张 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