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建該如何“滅燈”?西安文物建築“亮化工程”調查

文物古建該如何“滅燈”?西安文物建築“亮化工程”調查

12月2日19時西安南門城牆景區一景。 本報記者 杜瑋攝

文物古建该如何“灭灯”?西安文物建筑“亮化工程”调查

西安鼓樓,12月1日22時45分攝。本報記者 戴吉坤攝

文物古建该如何“灭灯”?西安文物建筑“亮化工程”调查

12月1日19時,西安鐘樓熄滅景觀燈,只保留了底座的射燈。本報記者 杜瑋攝

本報記者 楊靜

國家文物局、應急管理部近日聯合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規定:文物建築上不得直接安裝燈具搞“亮化工程”,在文物建築外安裝燈具的要保持安全距離。這是我國首次從文物安全角度出發,對文物建築夜景照明燈光提出的指導意見。這一政策性文件的出臺,引起西安市民的熱議 。作為文物大市、熱門旅遊城市,如何貫徹落實好這個文件?西安“亮起來”的文物建築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已經安裝了燈具、做了“亮化工程”的文物建築未來應該怎麼辦?如何才能做到既確保文物古建的安全,又能讓它們在城市“夜經濟”中繼續耀眼奪目?

五光十色的霓虹燈,輝煌奪目的鐳射燈,星星點點的輪廓燈,彷彿讓文物古建穿越漆黑的夜幕,從遙遠的古代款款走來,美不勝收的夜景讓人陶醉其中——這便是多年來古都西安華麗的 “夜”。

2019年春節,從鐘樓、鼓樓到大雁塔,從西安城牆到大唐芙蓉園,“亮起來”的西安以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驚豔了全世界,成為春節小長假的“網紅打卡地”。

《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一出爐,打造了“西安年·最中國”城市夜景亮化體系的西安高度重視,相關部門也召開專題會。人們在觀望,文物保護單位眾多、亮化“充分”的古都西安該如何華麗轉身?

新規出臺,一石激起千層浪

近年來,俄羅斯新聖女修道院、巴西國家博物館、法國巴黎聖母院、意大利皇家馬廄與馬術學院、日本首裡城等相繼發生火災事故,一大批文化遺產遭受嚴重損害,為我國文物、博物館單位的消防安全工作敲響警鐘。為此,國家文物局、應急管理部聯合出臺《指導意見》。根據《指導意見》,文物建築上不得直接安裝燈具搞“亮化工程”,在文物建築外安裝燈具的要保持安全距離;文博單位對社會開放期間,須每2小時開展一次防火巡查,並強化夜間巡查。這是我國首次從文物安全角度出發,對文物建築夜景照明燈光提出的指導意見。

在國內,近10年來,國家文物局接到文物火災事故報警150餘起。僅去年1年,全國範圍內的文物建築單位發生火災事故12起,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起。今年以來,四川雲巖寺、貴州東山古建築群、安徽黃田村古建築群、青海隆務寺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生火災事故,教訓極為深刻。因此,必須防患於未然,對文物建築夜景照明燈光提出相關的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出臺,西安面臨考驗。對於因古建夜景成為“網紅”城市的西安來說,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424處,其中國家級保護單位52處,並且不同程度地進行了“亮化工程”。那麼,《指導意見》的出臺對西安意味著什麼?

網友“順風車”稱,這是好事,該亮的亮,該滅的就滅,不能為了一時的經濟效益而增加風險。

市民李一認為,夜晚一片漆黑的鐘樓、鼓樓,怎麼能吸引遊客?

網友“星空下的螢火蟲”提出,應當找到燈光與文物保護的平衡。畢竟文物除了研究價值外也有欣賞價值,燈光的確能為文物增色不少。

事實上,文物建築的“亮化工程”既能做好文物建築的照明,又能充分展現文物建築獨特的夜間風采。關鍵是“亮起來”的文物建築是否存在安全隱患?

據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西安的鐘樓、鼓樓是木質結構,但是鐘樓、鼓樓使用的亮化燈具,並不是直接安裝在文物上面的,與文物本身還有一定的安全距離,而且用的是冷光,包括亮化的材料屬於耐火最高等級;鐘樓、鼓樓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都有專人進行巡視,每個月都會進行維修保養。

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安全保衛部部長李彬表示,鐘鼓樓點亮工程主要採用的是投光、上面俯射光源等形式,輪廓光源和投光相結合,屋簷上主要採用了燈杯來進行輪廓勾勒。消防方面目前是從人防、物防、技防三方面來進行立體防禦,平時每天都有日常檢查。此外,鐘鼓樓裝有煙感、光界面探測器、感溫電纜等高科技設施,還有微型消防站,配備有器材、服裝、設備、人員等。

但是,西安的鐘樓、鼓樓,包括西安明城牆上的角樓、大雁塔內盤旋而上的樓梯等都屬於木質結構的文物建築。這些防火安保措施真的能保護好文物嗎?

及時“滅燈”,確保文物安全

木料是文物建築的核心構件。在文物建築上安裝燈具搞亮化,如果只注重照明燈光與文物建築的色彩搭配、遠近距離的投光設計、文物建築的亮化與現代建築的亮化協調等觀賞性問題,將給文物建築的安全留下很大隱患。

陝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亮化之後對有些文物建築的確有影響。一方面目前的冷光源技術並沒有達到完全冷光的效果,並且有些冷光源是多年前安裝上去的;另一方面,電線搭在文物建築上都是用釘子或卡子固定的,並且直接繞在建築上。因此,應該借這次落實《指導意見》的機會進行及時評估,根據客觀事實,該亮的亮,該滅的滅,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城市形象。

陝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原總工程師李衛認為,古建築上安裝的燈具都挺大,這不僅僅有火災隱患,還增加了文物建築的承載;燈具很多都附加在文物建築的簷口等位置,會引起瓦屋面的漏水;燈光對文物建築上的彩繪也有影響,這都是對文物建築相當嚴重的損害,希望能借落實《指導意見》的機會進行改善。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一位專家表示:首先,對直接在文物建築上安裝用來勾勒建築輪廓的燈具、存在安全隱患的光源都應當及時拆除;其次,細化文物建築亮化的標準,在受保護範圍內的所有施工都必須按規定進行審批。

如今,《指導意見》從健全責任體系、強化安全管理、整治火災隱患、加強基礎建設、增強應急能力、開展宣傳教育、嚴格督察問責等7方面,提出了22項具體意見和要求,這應成為相關單位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的重要遵循。

當然,文物建築亮化具體操作需要有更細緻的亮化標準和規範,這樣才能給文物建築亮化繫上“安全帶”。

技術創新,實現保護利用雙贏

華燈初上的西安,無論是金碧輝煌的鐘樓、鼓樓,還是巍峨壯觀的大雁塔,都給這座古城帶來無限活力。對文物建築實施“亮化工程”,既是發展旅遊的需要,也是美化城市夜景的需求。《指導意見》的出臺,是否意味著有些具有地標性建築的古建將在夜色中“黯然失色”?

陝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會長張寶通認為,可以改善照明的手段,讓文物發揮作用,帶動旅遊業的發展。要發揮科教大省的創新能力,從技術手段入手,確保文物建築安全,讓文物建築繼續“亮起來”,與“夜經濟”實現雙贏。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成榮表示,西安是一個旅遊城市,並且古建較多,如果“一刀切”,對旅遊經濟、“夜經濟”發展影響很大。要正確地理解文件,根據文物的特點,在保持文物建築安全的情況下,規範地亮化還是有必要的。核心還是要加強安全管理與亮化技術創新,適時評估古建的安全隱患,實現保護利用雙贏。

事實上,在人們的驚歎與爭論聲中,近日,鐘樓、鼓樓等文物建築已經悄然“熄燈”。據觀察,曾經金碧輝煌的鐘樓、鼓樓調整為夜間泛光照明模式,關閉木建築本體照明設施;大雁塔的“亮化”也不如以往耀眼……關於文物建築“滅燈”,本報將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