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要求A股上行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要求A股上行

当前国家经济政策主要还是“六稳”策略的延续,在外围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高的情况下,预期明年国内的财政投入会适度加大,会增加一些基建项目的投资,以稳定实体经济与经济增速,但是在货币政策刺激上会更加谨慎。

当前国内的CPI数据是货币政策能否调整的重要参考之一。年底是国内消费季,因春节等因素CPI总体会处于上行阶段,即便猪肉价格有所下滑可能会减轻一些通胀压力,但是CPI总体水平年底难以下降,因此央行降息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12月6日,央行发布公告称,当日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3000亿元,期限为1年,中标利率为3.25%,同时不开展逆回购操作。当前央行主要通过MLF操作来引导市场的实际利率下行,并强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锚的作用。

但是由于年底处于资金回笼期,所以市场的实际利率下行也很困难,因此从货币政策来说,春节前通过MLF操作等手段向市场提供较为充足的流动性为主,一是保证国内市场的流动性,二是预防春节期间外围经济风险。所以春节前国内市场的流动性并不会明显偏于紧张,相对还是比较宽松,这对A股市场来说利于市场的稳定,虽然有扩容与解禁潮的压力,但是A股市场的下沉幅度是有限的。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放缓至5.4%,这是自2008年一季度以来的次低位,总体处于近十年来最低水平。

这一数据说明国内城镇居民的家庭总收入增长缓慢,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总和增速明显减缓,这是不利于国内消费增长的。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缓慢与居民负债率当前的高速增长,这会导致未来国内消费的递减,对长期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近些年来,国内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越来越成为居民收入的重点之一,尤其是家庭拥动产部分如有价证券等的投资比例在逐渐上升,其中股票投资者群体在不断扩张,但是长期以来国内股市低迷,广大投资者损失严重,因此从国家经济之本来讲,未来有效提高居民收入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工作,这就需要国内证券市场能够有效恢复财富机制,从财产性收入的角度来增加居民的收入,不然未来会严重影响国内的经济发展。

当前房地产业因泡沫趋势而受到宏观调控,家庭不动产所获得的收入也在逐步陷入下滑之中,因经济处于逆周期调整,一些实体店又遭受网购冲击,租金等收入明显下降,而房价的上涨减速又会导致财产增值收益等下降,这就在房地产与股市两大资产上对居民收入增长做了苛刻的限制与减值,这将严重打击消费端。

由于当前房地产价格确实存在较大的问题,系统性风险较高,所以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是正确的,尤其是在外围金融风险不断扩张的前提下加强对房地产泡沫化趋势的管理,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但这就要求国内资本市场的再平衡,需要激活证券等市场的财富分配功能,进一步稳定与促进消费主体的财富增长,进而从消费端带动经济的良性循环。

目前国内股市的估值偏低,这不仅不利于国内居民的财富增长,同时还将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收益让渡于外资,所以今年外资加快了对国内股市的投资,从这个问题上我们看到了A股市场的两大严重缺失,一是挤压居民财富效应,挤压居民消费,并将消费负面传导给内部市场,另一个方面是把A股市场的低估值让渡于外资,这为国内经济长期发展留下了严重的后患。

国内资本市场的扩容是可以理解的,国家试图从直接融资的角度为更多的企业打开大门,放宽证券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融资渠道,但是从经济的内在动力来说,没有社会消费端的支持,过于依靠直接融资等方式来支持企业发展是不现实的。企业的效益最终还是建立在社会总需求上的,所以当融资效应与需求效应出现矛盾时,首先要解决的是需求问题,而需求的增长当然是要做居民收入增长的功课。

因此未来2~3年内,A股市场的财富功能必须要得以显现,不然国内的供需两端出问题的概率是非常高的,资本市场基本功能的丧失会造成居民财富的流失,会造成金融市场功能失位,会使金融市场成为居民财富的黑洞,这个洞如果不及时堵住,中国经济想长期健康发展是不大可能的,资源优化与再配置能力都在逐渐丧失,经济注定是举步维艰的。

很多时候国内目前总是在谈稳定实体经济的问题,其实国内当前实体经济不振的主要原因就是金融市场错位了,严重阻碍了居民收入增长,使实体经济失去了消费层的有力支持,这是必须要改变的现状,因此当前的A股市场需要为居民的收入增长做出必要的选择。(本文系馨月说财经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于头条号馨月说财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