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論英雄”,咋就改不了?

這是 社科學術圈 推送的第1754篇文章

‘論文導向’改起來真難啊!

回顧幾年來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某國家級研究所科研處處長王宏宇十分感慨。“拋棄原有的‘論文數數’,設計新的方案就用了半年多時間,真要實施了還要做大量說服、解釋工作,嘴皮子都磨破了。”王宏宇回憶,為了避免激發矛盾,所裡設計了緩慢過渡方案,頭年論文仍是重要指標,第二年開始逐漸淡化;考核結果一開始只公示,等大家適應新評價標準後,再與相關利益掛鉤。

“現在我們所評職稱、評獎項,都實施分類評價,不會只看論文,成果轉化做得好照樣能評上副教授!” 王宏宇說。但倚重論文大環境沒變,有時還是讓他感到無奈。“我們所裡一位公認的對產業發展有重大貢獻的專家,在參加一項國家級人才評選時,因為沒有‘高影響因子論文’,總是落選!”

王宏宇的感慨並非個例,科研評價的“論文導向”為何如此難改?

共識難形成

評職稱、評人才、報項目涉及多個部門,對論文認知有偏差,難以形成合力。

早在2003年,針對科研評價“唯論文”的弊病,科技部頒佈了《關於改進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的決定》《科學技術評價辦法(試行)》等文件,要求按照“目標導向、分類實施、客觀公正、注重實效”的要求,針對不同評價對象、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科學技術活動的特點,採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和指標,正確引導科技工作健康發展。

其後,有關部門也陸續出臺了一些文件,提出改革科研評價工作的思路和措施。不過,“論文導向”並沒有實質改觀,部分領域甚至有強化的態勢。一些科研院所做了改革嘗試,僅僅在有限的範圍內起作用。

“大家習慣了以論文來評價衡量,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推動,思維慣性很難打破。何況,科研評價改革雖有明確的頂層設計,但缺乏實施細則和保障措施,每個單位的落實情況各不相同,推動起來談何容易。”王宏宇說。

“科研評價涉及多個部門,需要形成共識才能推動改革。”從事科技政策研究的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劉雲認為,不同科研單位或項目分屬不同部門管理,比如科技部管理重大科技項目,教育部管理各直屬高校,衛計委管理各大醫院,需要完成主管部門的評價和考核;其中有關職稱、人才的考核評定還涉及人社部與組織部。“如果主管部門不能形成共識,拿不出有效的頂層設計,期望個別單位自下而上的探索來扭轉局面幾乎不可能。”

劉雲表示,改革論文“指揮棒”需要思想觀念的轉變,正確認識論文與科研的關係。這種轉變既包括主管部門,也需要全社會支持。“有人崇拜SCI論文和高被引論文,其實高影響因子期刊論文和高被引論文不等同於高水平論文,真正的高水平論文必須通過高水平小同行(在細分領域與作者研究方向相近)專家才能評判。”

“在國外,臨床醫生確實會寫論文,是在長期臨床過程中發現了真問題,願意與同行分享。論文是科研自然而然的產物,在我國卻本末倒置。這種認識不變,唯論文導向就難改。”北京某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志峰說。

高等學校不得不看重論文的壓力,除來自主管部門外,還有大學排名。某985高校教師張蘭蘭介紹,“高校能不能進入985、211序列,能不能申請到重點學科,主要看學校有多少高水平論文。社會上的各類高校排名中,論文佔比也很重。”

“醫院的科研實力排名也和論文掛鉤。作為醫院的領導,怎能不在乎論文?”楊志峰說。

機制不完善

第三方評價缺失,最具參考價值的同行評議機制還沒建立起來。多位專家向記者表示,權威可靠的第三方評價缺失,同行評議機制沒有建立,也是當前“論文導向”難改的重要原因。

“科學研究是非常複雜的活動,顯然不能用‘論文’一把尺子來衡量。誰最有資格?當然是研究者所在領域的權威專家,只有他們瞭解某項研究的價值。同行的評價通常最為客觀,也最具參考價值。”劉雲說。

由於科學研究的高度專業性,在項目申請、論文審核以及評獎等活動中,同行評議尤其是“小同行”評審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

我國缺乏健全的同行評議機制。在項目審定、評獎等活動中,科研管理部門雖然在形式上依靠專家庫,高校科研院所都有學術委員會,可科學共同體不夠獨立、機制不完善,擺脫不了行政化影響,同行評價作用沒有發揮出來。

據瞭解,在一些科技發達國家,科研人員評職稱、爭取科研基金,同行評議意見至關重要。張競是美國東部一所私立研究性大學的助理教授,明年他準備參評終身副教授,他向記者介紹了評審的過程。

“我要準備一份評審材料,包括簡歷、發表的文章、研究成果、申請基金和獲獎情況等。我所在院系裡的教授、副教授會進行初審,通過後發給同領域評價,這是第一輪同行評議。第一輪過後我通常會收到4—6封推薦信,院長會將材料發給其他系的兩位相關教授,並請他們在全球尋找同行專家評價。兩輪同行評價通過後,院長才會將我的材料以及推薦信送到學校的學術委員會,並最終決定我是否有資格。”

張競介紹,申請科研基金同樣依靠同行評議。“每個科研基金都有自己的專家庫,專家們會評價申請者的計劃報告書。有時候也會出現因專家對項目不理解而遭到拒絕的情況,但多寫多申請一般都會有收穫。同行評議並不是沒有缺陷,但暫時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方法了。”

借鑑國際經驗,近年來我國也積極探索同行評價機制。比如中國科學院就探索了在項目評定(申請、結項等)引入第三方國際小同行機制;國家科技獎評審和一些科研項目評價時,也要求強化小同行專家評審制度。但同行評價意見沒法決定研究人員的職稱評定等現實問題,也難以觸動論文導向機制,同行評議在評價體系中的話語權依舊有限。

採訪中也有專家表示,我國是人情社會,講關係、看面子的情況普遍存在,很多時候“關係”會影響正常的學術評價。同行評議機制如果執行不好,很容易變成“熟人評議”,尤其在一些基層單位更易走形。論文是硬指標,容易量化,受人情因素制約較少,這也是很多單位不願意改變“論文導向”的原因。據瞭解,已有不少單位採取了變通的方式,將本單位的評審材料全部匿名交予外單位評審,以期最大限度減少人情、關係對學術評價的影響。

“前導向”設計不足

高校和科研院所定位模糊,科研項目分類界限不清。

有專家認為,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定位模糊、科研項目分類界限不清,也是導致評價體系單一的原因,從中折射出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較深層次問題。

“有人從事基礎研究,有人從事應用轉化,還有人做種質資源收集等基礎性輔助工作,科研類別不同,本來就需要分類評價。同樣是科研院所,國家級、省級以及市級的研究機構,其功能、定位不同,考核、評價也應有不同的標準。”某研究所副所長孟非東說,當前科研院所改制正在推進,也做了一定劃分,但相比複雜的現實情況,分類評價體系還遠不夠完善。

王宏宇認為,除了科研院所的定位模糊外,目前很多科技項目在立項之初就沒有清晰的分類設計,導致科研人員的成果大多停在實驗室、留在紙面上。“按理說,支撐產業發展的項目,應該把對產業帶來的效益以及專利成果當作考核指標;而那些面向基礎重大科技前沿的,則主要看高水平論文。現在一開始就沒有明確分類,只好以論文來交差。”

受訪專家表示,科研項目分類不清,也是導致我國科技與經濟結合不緊密,科技成果轉化通道不暢的重要原因,而科技經濟兩張皮的現象又會影響科研項目分類,進而助推“論文導向”。要解決這些問題,需進行科技體制深層次的改革。

孟非東解釋,科研活動開展前,根據不同科研院所、科研人員、科研項目的分類設定目標,稱為前導向;科研成果完成後的評價則為後導向。我國科研前導向重視不足,缺乏科學設計,導致一開始很多問題就糾纏在一起。

多位採訪專家對記者表示,高校的定位和導向不明確也是助長論文盛行的原因。某高校副教授汪海說,“綜合型、研究型、技術培訓型等不同大學,側重點應該不一樣。研究型大學,當然要用研究成果來定位;但職業學校,用論文來考核就不妥了。據調查,諸多論文造假現象,這些學校較為普遍,他們沒有條件也不需要去做高水平科研。如果開頭就有清晰定位,分類評價就好辦了。”(文中部分採訪對象為化名)

论文“论英雄”,咋就改不了?
论文“论英雄”,咋就改不了?

社科學術圈

40萬+社科學者關注

學術路上 · 與你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