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鏈該如何監管?

國內的區塊鏈行業在今年10月份迎來了重大轉折點,國家高層針對區塊鏈技術發出了支持全面發展的強音,將區塊鏈技術視為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隨之而來的是相關政策法規緊鑼密鼓的籌備,工信部正在制定區塊鏈技術標準,而《密碼法》的迅速頒佈為區塊鏈行業的合規發展奠定了第一塊法律基石。對於新生事物,國家政策從號令頒佈到落實,速度之快,行動力之強,在以往都是非常罕見的。可見國家高層對於這項新技術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學習,對其應用和前景有著良好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亟需新技術推動生產力發展,帶動產業結構調整,讓高新產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主力軍。


公鏈該如何監管?


對於區塊鏈世界來說,中國的政策激勵既讓人們興奮,又讓人們擔憂。興奮的是,中國的區塊鏈產業終於不再處於灰色地帶,而是正大光明的行業,國家的支持讓行業的發展有了明確的方向,讓大批的從業者看到了希望。在政策公佈的當天,比特幣的漲幅一度高達30%。


興奮過後人們慢慢發現,對於市面上的大量的區塊鏈項目而言,政策的出臺看似利好,實則利空。區塊鏈在過去十年的發展中一直缺乏有效監管,野蠻生長,亂象叢生,大量項目並沒有實際應用,也沒有實現區塊鏈技術的突破,這導致區塊鏈成為資金盤的新形式。國家想要發展區塊鏈行業,一定會樹立區塊鏈行業發展的規範,那麼監管的推進必將先從整頓行業亂象開始。從10月份開始,官方媒體密集發佈揭露區塊鏈騙局和混亂現狀的新聞,官方對於區塊鏈行業的整頓也隨之展開,大量涉及資金盤的區塊鏈項目被查封,很多玩模式的空殼項目面臨生存困境。對於這部分亂象的治理是勢在必行,也是眾望所歸,畢竟市場需要監管來保障投資者的利益。比特幣等主流貨幣在最近一個月裡,不但將政策出臺時的巨大漲幅全數回吐,還創出了近半年來的低點。僅僅是監管治理區塊鏈的混亂局面,並不能解釋幣市大跌和人們的悲觀情緒。


我們認為根本問題在於,政府監管與無政府主義本質的公鏈存在天然的矛盾。


公鏈該如何監管?


中國政府對於區塊鏈技術發展還沒有形成具體的政策口徑,一些政策和技術標準還在指定之中,但我們從目前政府倡導的一些區塊鏈應用,以及一些官員和官方學者的言論可以看到管放的態度,政府更傾向於無幣區塊鏈的應用,把幣從鏈上剝離,僅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發展。比如,騰訊在深圳主導的區塊鏈電子發票項目,把區塊鏈技術應用到了人們生活生產當中,且沒有發幣;螞蟻金服也將區塊鏈技術作為發展重點,未來的我們使用的支付寶很有可能就是一個DAPP,當然螞蟻金服也不會為此發幣。目前包括阿里、騰訊和華為在內的國內科技巨頭貢獻了全球最多的區塊鏈技術專利,在區塊鏈技術研發上中國走在了世界前列。很顯然,這些科技巨頭深諳國內的政商環境,他們對政策和監管的認識要比大多數區塊鏈項目方更深刻,更明白技術對區塊鏈的重要性。當幣圈的項目方還在為政策監管苦惱時,互聯網巨頭們早就不緊不慢地佔據了合規發展的至高地。


對於倡導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公鏈來說,在國內發展一定會遇到政策的制約。公鏈本質上是無國界的,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成為公鏈的一個節點,實現價值的傳輸。不管對於資本管制的國家,還是資本自由進出的國家,這種便捷的價值傳輸方式都會讓反洗錢變得困難,如果通過匿名加密貨幣進行轉移,對於政府監管來說那簡直是災難,可見,區塊鏈技術對政府的監管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更有趣的是,比特幣在發佈之初的目的就是為了擺脫中央銀行濫發貨幣導致人們財產的貶值,本質上就是一場無政府主義實驗。中本聰將比特幣設計成為總量恆定且永不增發的系統,終極目的可能是這樣一種理想主義:實現超越資本主義的價值體系。正如比特幣的核心開發者之一Jameson Lopp最近在推特上發表的言論:比特幣的首要功能並不是儲存價值,那只是其首要功能的結果之一,比特幣是F*ck You Money。你無法奪走我的賬戶,你無法讓我不買什麼東西,你無法通過通脹盜取我的財產。


公鏈該如何監管?


所有的公鏈都脫胎自比特幣這個原型,也都多少具有與比特幣同樣的無政府主義色彩。政府監管絕不可能對這種規避監管的跨國界價值傳輸工具置之不理,於是KYC和AML成為很多國家的對加密貨幣交易的硬性要求。部分國家已經開始對匿名貨幣的進行強硬監管,禁止這類貨幣在交易所交易。但政策無法從根本上控制加密資產的轉移和交易,因為一個區塊鏈系統通過算法生成公鑰和私鑰,與KYC完全無關。根本上講,政府監管與公鏈的矛盾是很難調和的。


公鏈該如何監管?


我國已經把區塊鏈上升為戰略發展的重點,那麼監管勢在必行,面對監管與公鏈的根本矛盾,政府要如何應對?區塊鏈行業的從業者又該如何擁抱監管呢?政府監管的具體措施還沒有公佈,我們可以猜想一下未來的監管方向。我們認為以下幾點值得我們關注:


一、將公鏈的token列為可交易的數字商品


目前美國的證券監管委員會(SEC)已經將比特幣等加密資產歸為大宗商品,等同於原油、黃金等資產類型。如何為token定性存在很多爭議,token與股票或債券等證券非常不同,雖然也能代表某種權利,但是token背後沒有特定的經營實體,而是一個網絡。token一般數量限定,價格波動大,在無法被明確定性之前,作為一種可交易的數字商品是權宜之計。


二、通過規範交易所的運營來監管數字商品市場


對於現存的公鏈項目,政府幾乎無法干預,只有從交易環節入手才能實現更大程度和更普遍的監管,大多數投資者都會在加密貨幣交易所進行交易,對交易所的管控不可或缺。國家可能通過授牌的方式讓一批符合標準的交易所開展加密資產的二級市場業務,於此同時,其他沒有獲得牌照的交易所很可能會被禁止在國內開展交易業務,部分註冊在國內的交易所也可能跟當年的幣安一樣出走他國。


三、要求儲存和交易公鏈token的錢包和交易所對客戶進行KYC


很多錢包內部集成了很多第三方服務,這也包括資產交易,對合規的錢包業務進行授牌和監管是不可避免的,這與對交易所的監管是類似的。錢包和交易所需要對用戶進行KYC,目前主流的錢包和交易所已經實施了。其他很多涉及加密貨儲存和交易服務的商業項目也必將按照類似要求報備用戶信息。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反洗錢,同時控制境外熱錢通過加密貨幣渠道進行流動。


四、對新的公鏈項目審查嚴格,代碼送審,符合技術標準方可上線


有原創技術的和應用前景的項目才可能通過審核,項目同質化將會被杜絕。相信國家不會允許具有匿名功能的區塊鏈項目運行,減少反洗錢的麻煩。不排除國家會要求項目方在公鏈代碼中內置指定的代碼,方便監管施行。



五、對新公鏈token的發行進行審核



國家已經在前年對鑄幣融資(1CO)進行了一刀切,然而公鏈的發展離不開token,國家未必會全面否定token的作用,所以嚴加監管是可能的。比如,要求項目獲得審批通過,並且主網上線後才能發行token並進行交易,不允許項目啟動階段就開展融資。再比如,對token的通兌範圍做限定,讓獲得授權的錢包和交易所有序地支持新公鏈的token,避免這些token成為項目方的融資便利和市場投機工具。


公鏈該如何監管?


儘管政府監管與公鏈存在本質上的矛盾,但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我們必須明白,去中心化並不是目的,公鏈也不應成為法外之地,以自由為名讓非法交易逍遙法外,這隻會讓更多人的利益受到損失。


政策規範和行業監管的大潮勢不可擋,政策和監管缺失會讓行業發展迷失方向,主動擁抱監管絕對是明智之舉,只有這樣才能順應行業發展趨勢。不管未來監管具體措施如何,作為行業的從業者,理應積極應對和調整,只有如此,中國的區塊鏈行業才能茁壯成長。我們相信在建立在法制環境下的中國區塊鏈行業必將迎來真正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