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作战时为啥也要背着行军背包,难道不能先放下,打完仗后再背上吗?

鸿蒙盘古


二战时期日本士兵为什么打仗时总是背着背包,这个问题要区别看待,日本二战时期基本都是两种作战模式,一个是守备部队,占领一个地方要留下一些兵力驻守,包括驻守炮楼的,这样日军以防守为主,因此不需要打仗时背上背包。另外一个就是作战部队,这些日军需要不断的进攻,行军,需要携带个人用品,因此他们都会背上背包。二战时期日本虽然装备不错,但大多数都是靠两条腿走路,日军又是进攻者,所以需要长距离行军,背包里有他们的口粮。进攻作战中日军通常都是有进攻距离的,占领后就必须要驻守,防止被反击,需要携带单兵装具随行。日军总是在行军中被伏击,这些个人的背包也一直陪在他们身边,日军是不允许抛弃这些背包的,主要是里面不但有个人物品,还有单兵装具在上面。


二战时期日军没有专门的后勤部队帮助日军携带个人物品,这个背包就是一个日本士兵全部的家当,覆盖了一个日本士兵日常生活的全部功能,毛毯、衣袜、个人洗漱用品、口粮、雨衣、睡袋等等,都需要自己携带。日军作战也都是一直往前走,不会回头再取东西,并且居无定处,走哪就睡哪,没有这个背包无法生活。二战时期日军的后勤供给并不充足,和美军比不了,日军采取的是以战养战的策略,走一路抢一路,除了罐头可以随时吃,日军口粮由个人携带,按照作战中队、小队统一埋锅造饭,每个士兵都从个人携带的口粮中拿出一些粮食,然后会把抢来的粮食放入背包中。正是二战时期日本军队没有专门的物资保障措施,以及特殊的进攻作战模式,让日本士兵需要随身携带这个集个人用品和装备携一体的背包,所以日本士兵总是背着背包背行军作战。


兔哥42928


因为这是在进行野外行军作战,需要不停的机动作战,一天至少要跑几公里。所以东西都得自己带着,而行军包里装有换洗的军靴、饭盒、工兵锹、雨衣、镰刀、衬衫、袜子、鞋油、手套、毛巾等杂物,有的也有防毒面具,但后来发现在中国战场上基本上不上,长途行军时还要装入应急口粮(罐头)等等,在背包边缘固定的一般是军用毛毯和帐篷布,并有固定钢盔的位置。这些东西都是生活的必须品,而在战场上除非是阵地战,不然都会自己携带。

不过背着这些东西增加重量,对于运动战肯定是有影响的,但是由于日军的野战部队通常都是带够几天的作战物资,保证己方部队至少4天的单独作战的物资,而像电视上八路军游击队和背着行军包的鬼子拼刺刀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抗战时期除了正规军外是不可能出现电视那样的场景,要知道这样的装备一般只有野战部队在进行战术穿插的时候才会这样背着包,所以和这样的鬼子相遇不是阻击战就是遭遇战,而通常都是中国军队吃亏。至于说为什么打仗的时候还要背个包,因为打完仗之后基本都是不回头的,因为都是在不停的网前面赶路。而这种背包无论是中国和美国甚至德国的步兵当中也能看到,所以这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情况。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这就要看打什么仗了,如果日军是依托据点打防御战,你见影视剧中作战的日军那个背着背包打仗?

背着背包作战都是野战状态,部队都处于运动之中,或者击溃对方部队进行追击,或抵挡不住对方的进攻而撤退,你卸掉背包打仗,突然间一声令下,部队马上转入冲锋或撤退之中,有你寻找背包的时间吗?如果此时有卸掉背包的士兵,此时也只能放弃背包了。

别说日军在野战中背着背包打仗,就连我们八路军、解放军也有背着背包打野战的习惯。

我写战争小说,也爱找战争幸存老兵聊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二十岁的小伙子交的朋友都是五六十岁的退伍老兵。

一个老兵告诉我,他能活下来全凭了他背上的背包。

那是他们部队突然于日军遭遇,双方一轮射击、互投一排手榴弹后,便纠缠在一起,开始了残忍的肉搏战,他在端着刺刀冲向一个鬼子的时候,另一个鬼子的刺刀从他背后向他刺来,却正刺中了他背后的背包,他昏死了过去,当他苏醒过来时,他已经躺在了八路军野战医院的病床上,医生告诉他,如果鬼子刺刀再往深刺一公分,他就没命了,而鬼子恰恰刺中了他的背包,刺刀刺穿背包的一条棉被刺入他的后背,才没能使刺刀伤及他的心脏,也就是他背上的背包救了他一命。


jianchi


抗日神剧导演们的共性,是对日军单兵装备的用途“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就尽可能地给“假鬼子们”披挂满身以显示专业,其实恰好露怯,也让不少观众误读了抗战历史。比如最近那个《河山》看了几眼就弃了,鬼子兵拉屎撒尿都得背着“野战背包”,攻击城门居然原始到用原木撞,不是神剧是什么?



既然单兵装备的名称为“野战背包”,顾名思义,是日军士兵在远离驻地、宿营地的行军中才使用的,一旦停留下来准备进攻或者防御作战,是一定会解下来的集中安置的。尤其是1941年之前日军普遍使用的“昭五式”背包,如果背着它冲锋或者拼刺,那跟送死没什么区别。

为什么呢?因为昭五式背包是用一个木框来固定的,材质为防水帆布,等于每个鬼子兵都背着一扇“小窗户”。上面捆着军用毛毯、雨衣、水靴、工兵锹、镰刀、饭盒、备用鞋等等,既笨重又兜风,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如果背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爬山、冲锋、肉搏以及射击,那得有多么的累赘和别扭?



更有甚者,个别抗日神剧为了证明自己在军事上的专业,连在监狱里站岗的日本兵都背着野战背包,这种值勤的哨位与营房最多几百米距离,日本人吃饱了撑的啊?心疼横店群演三分钟。真实的战争场景是,鬼子兵长途行军确实需要背着,一旦准备投入作战时会全部放下来,以便轻装上阵。

另外在遂行作战任务时,只有动作稍微剧烈些,野战背包上面的固定物肯定会发出撞击声,工兵锹、镰刀或者饭盒撞上任何东西都会有声响,部队如何隐蔽行动?实际上,只有一种情况之下鬼子兵才会背包作战,那就是战斗在猝然间打响,比如在行军中遭到伏击、突然发现敌情等等,来不及集体放下背包。



昭五式背包非常浪费材质,并且木框容易变形,所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开始装备“九九式”背包,取消木框而全部采用防水帆布,上面有许多条用来捆束装备的带子,所以又称“章鱼包”。但是要注意,日本士兵的野战背包都是军绿色帆布制,绝对没有褐色皮革部分的,那是军官专用背包,几乎所有的抗日剧都忽略了这一点。

比如《太行山上》演绎的平型关伏击战,呈四列纵队行进的日军确实都背着野战背包,当遭遇骤然火力打击后,会立刻散开寻找位置还击,当然没有时间再放下背包,这个桥段还是禁得住推敲的。



《长沙保卫战》里日寇则是离开新墙河北岸防区长距离南突,远离后方作战也不知道下一个宿营地在哪,背着背包也没毛病,其实中央军德械部队也装备有野战背包,双方用法相同。

如果是在驻地附近作战和值勤,日军士兵普遍装备有斜背的“挎包”,完全可以携带随身物品,电视剧《雪豹》则走了另外一个极端,所有鬼子不论何时何地,只有“挎包”没有“背包”,其实也不准确。二战日军的军装和单兵装备根据时期、季节和作战区域的不同,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绝非前篇一律,尤要注意。



有个特例,之前解答过日军士兵在敢死冲锋时,会有将野战背包反转置于胸前的做法,在《中国兄弟连》剧中曾经出现过,笔者没有查到相关准确的资料,不过既然在早期的抗战剧中有所反映,必有素材来源而不是导演们的心血来潮。

因为背包在全副武装的情况下,有木框、有铁器、有橡胶制品,所以尽管帆布没有防弹作用,上述这些东西确实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是具备可信度的,这就跟有些老革命被兜里装的银元、怀表救过性命一样,属于概率问题。


度度狼gg


我们从一些战争影像记录片里可以看到日本军队在进行大规模进攻或者巡逻时都会背着一个背包,当然这个背包对于日本士兵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这个背包里面包含很多日军的必需品,衣服、口粮,以及一些工具等,这些都是一个日本士兵所必须的。


日军在对敌方根据地挺进时,在行军过程中背包是最重的,各种东西加在一起重量可以达到40斤左右。但是到了作战时期,日军就不会像行军那样装备有众多东西了,东西一旦过于多就会影响军队的作战效率,很可能会加大伤亡,这时只会装备有一些衣服、餐具、口粮已经弹药等。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日军在冲锋时喜欢将背包戴在前面,这样能够给日军心理上多一重保护,毕竟敌方的子弹随时都有可能会击中,而这种将背包放置胸前的行为真的能够挡住子弹吗,这只是一种心理安慰而已。日军作战时背包里面都是衣服,只有少量的金属制品,如罐头餐具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子弹的冲击,但是布质的衣服显然没有没有任何作用。当然很多日本军官的背包材质有所不同,里面采用了皮革制造,再加上里面装有很多如地图、手枪、笔等东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伤亡,但是这毕竟是少数。



而这种装备在当时的国军和八路军之间并不流行,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制造材料以及基础有限,还有一方面是影响作战。由于当时装备有限,枪支很难一人一支,许多军人就手执大刀和敌军进行近战,而轻装上阵也无形中增加了作战能力,从侧面也反应了他们的骁勇善战。

所以日军无论是在战斗时还是行军时都要背上那个对自己极为重要的背包。当然二战时期不仅只有日本装备了背包,德国和美国制造的背包甚至更加先进。直到现在,单兵装备依旧离不开一个背包,每一个士兵都配有一个背包。


Global防尉


按常理说背着包打仗影响射击精度,但是真实的战争和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面对面的射击,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比较真实的战争是超远距离射击,如果拍真实的战争,根本就没有画面的,所以才会去拍一些大规模人海战术的战争。真实的战争双方见到面的几率很小,除了狙击手以外射击精度都非常低,要知道当年日军当年平均2万发子弹打死一个敌人,你就可以想象真实的战争和电视剧中完全不是一回事,基本上就是漫无目的的扫射。或者一对人一起射击,所以说背着包打仗并不影响什么东西。

日本的这种背包叫昭五式背包,而1939年以后变成了99式,这些背包一般都是用牛皮制作的,后来才用了帆布包,里面装上了各种作战用品和生活用具,要知道日本军人都比较矮小,所以不像欧美国家那样背着一个大背包,仅仅是背了30公斤左右的背包,这对日本人来说已经很重了,当然当时日军大多是进行长途奔袭,所以背着这种背包打仗可以在任何时候做一些准备工作,而且还有防御性的铁铲,可以挖战壕,如果在激烈的战争中突然把背包扔掉,那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回来。大多数日军都是机械化部队作战,所以这些士兵都是一边行进一边作战,除非在城市攻坚战中才卸下背包,另外这些背包还有一个特殊作用,就是防御自己的后背。因为从后背射击是防不胜防的,这种背包有一定的保护后面的作用。或者是在打白刃战的时候,能够防止敌人从背后袭击。

在现在战争中,我们也经常看到美军背着背包作战,在战场上大多数都是拿着机枪扫射,尽管日本人的射击精度还是很高的,但是在野战中基本上都是用坦克,或者是用重炮,在城市战中基本上就是靠盲打,要知道在战场上大多数人都是被炮火所杀死的,并不是被枪所杀死,因此背着背包基本上对射击没有多大影响,而且还对自己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同时在这个背包里也有很多军用品,比如说挖战壕用的工兵镐,还有防毒面具,以及一些攀登用的绳子,最关键的是应急口粮,因为真的发生战争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吃饭。所以说这个背包基本上就等于是病的半条命,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能丢掉。


江淮圣手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判断,没人愿意背个背包去打仗。那个年代还算好,背包没那么重,现在部队士兵的背包动辄三十公斤,背个包打仗,和送死其实也没啥太大区别了。只有极个别的情况下,士兵才会背包打仗。

至于这个日军为何要背包打仗,这个可能是受到电视剧的影响了,或者是一些作者的影响了。背包里无非就是鞋袜被褥这类东西,外加一些小的军用物品这些了,这些东西,背在身上,作战时会带来啥样的情况呢?影响机动性,降低奔跑速度不说,动作还会变的迟缓,你背包翻墙容易,还是不背包翻墙容易呢?另外你这个背包还会发出点声响,而且那么大一个东西还不利于隐蔽。

这个背包有这么多特殊的功效,你觉得日军可能会命令士兵背包打仗么?这么明显的一个利害关系,日本人要是不傻应该就能明白过来。

上图是诺门罕战役的情景,日军并没有背包打仗。

上图是淞沪会战,日军并没有背包。

上图是仁安羌战役,日军同样没有背包作战。

行军过程中都是要背着背包的,打个遭遇战的话,你可能来不及解下背包就开始打仗了。另外,在进攻的时候,部队开到前线,进攻之前之前肯定是先解下背包的。另外,出一场任务,可能是很长时间,几天几夜,可能你需要休息,但你还是会有一个宿营的地方,另外,要是打的过于激烈,你可能会铺上毯子在那睡觉么?当然,不排除有些特殊情况,需要背着包一直追,这种情况很少。

我不大明白,后面几个大师,是怎么得出来日军是一定要背包打仗的,就因为包里面有点被褥袜子啥的?你怕丢还是怎么?打仗最重要的不是手里那把枪和那几盒子弹么,再有个手雷,这几样带齐了就行了,你背个被褥袜子当累赘,你命重要还是这点破烂重要啊?另外还有个大神居然得出背包能挡子弹以及白刃战能防止背后被捅的结论,我不知道他上学的时候有没有打过架,背个书包明显就是累赘,你绑的再紧他都是累赘,即便是一对一,一群人的大混战就别提了。

现在的士兵负重更多,三四十公斤的负重,打起来,这背包肯定是扔车上的,抄起枪就出去了,没人愿意背着那么大个包去打仗,翻墙都费劲,卧倒都影响隐蔽。


军武文斋


在大多数的影视剧当中,经常描绘的就是日军与我军进行战斗的场面,这些以抗日为题材的影视剧,向我们展示了我军在战斗当中的英勇,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日军,它们是以何种方式侵略我国的。

虽然这里面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大多数都是以史实为基础的。这些作品当中给我们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日本士兵在进行抵抗之时,即使面临再危机的情况,也不会放下自己手背的背包,为什么日军在作战时也要背着行军背包,难道不能够先放下,等打完仗以后再背上吗?

说到这个行军背包,相信大多数人以为是最为平常的双肩包,其实并不是这样。这是二战时期,日军为其专门准备的单兵装具,这种背包就像我们在游戏当中所见到的二级包和三级包一样,根据不同的年代,还有种类和样式的区分,它也是在不断的更新和变革当中。

在众多的流行款式当中,有两款是最为主流的存在,分别是1930年的“昭五式”和1939年的“九九式”。

这种背包的样式变化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主要是材质“昭五式”是以牛皮为主,看上去更加舒适,而且方便携带。我们现在所流行的帆布包就是由此而演变来的,但是之所以会有帆布包,就是因为二战时期日本经济不断下滑,做不起牛皮包,只能够做帆布包。因此在后来的“九九式”当中,里面有了更多的可以进行物品固定的绑带。这也是出自于战争行进当中的需求考虑,而这种“九九式”的背包又被称之为章鱼包。

要说到这个背包里面所装的东西,那可就能够称之为百宝箱,因为这个背包里面装的东西相对较为杂乱,所以很多时候士兵在行军过程之中需要休息,就必须要用到背包当中所准备的生活用品以及干粮。

在长期行军之中,有时会遇上恶劣天气,因此各种各样的帐篷雨衣都属于携带范围之内的东西。而且日本人节俭是它们的优良传统,因此在路上遇到任何有可能会有用的,它们也会将自己看到的这些东西收集起来,所以背包必须随着大家的需求不断扩大,同时也必然是成为了日军的必备品。

很多人会好奇日军,难道不会觉得背包太过于重了吗?

其实根本不会,因为既然能够在军队当中生存下来,那么它们首先需要具备的就是,带有一定的负重以及越野能力。即使是机械枪和各种各样的手榴弹,早都已经超过了背包所需存在的重量,那么再加上一个背包也不会对它们造成太多的影响。

但是在二战时期,日本兵有两种作用,一个是留守的部队主要用于驻扎,另外一些是在行军当中进行作战的部队。因此根据战场上的场面描绘,大多数都是在进攻当中的,这些士兵需要携带更多的日用品。

当然由于行军作战的战斗需求,所以日军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不允许任何一个士兵以任何名义抛弃自己的行军背包。因为这个背包里面除了有这些日用品之外,有时也会存放一些军用物资,甚至武器弹药。

所以将这些东西丢弃,随时可能会引发自身危险,甚至给敌人透露信息,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它们也习惯了背着背包行军,甚至与敌人作战。因此我们在电视剧上,才能够看到这些行军背包,在日军的对战过程之中,也较高频率地出现。

其实任何一场战斗留给我们的,除了有自我的思考以外,也不得不承认日军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肆意横行那么久,也是有它们自己的道理存在的。如果不是这些日军经过长期的训练,习惯了这种长期奔袭,甚至随时作战的战斗准备,那么它们在中国也无法生存。

每一个军人在军队当中都经历了千难万苦,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士兵。虽然日本在侵略我国方面的确做得不对,但是日本军人身上的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却给了我们一定启示。


猫眼观史


日军放下背包是不可能的,这是他们的命根子。

具有工匠精神的日本人,天生就喜欢把细节做到极致。日军的背包带末端大开叉,分出两条辅助带来连接物品和背包,这能使受力更加均衡。日军背包上还广泛使用了圣洁作为次要的翻盖,盖布等零件的关闭方式。材质以皮质和帆布为主。

日军的背包里几乎涵盖了所有满足作战需求的物品。包括生活必需品水壶。饭盒,护腿,军毯,帐篷布,雨衣,军粮。作战方面的弹药盒,地图,防毒面具,防蚊头罩,护目镜,蚊帐。野外生存所需的步兵锹,镰刀,手斧,军镐。可以说,日军的背包就是他在战场上的护身符,没了它就相当于裸奔。

二战期间,日军的足迹从寒冷的东北雪原,到东南亚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从陆地到海洋。日军在复杂的作战环境,时时刻刻都要严防对方的突然袭击,而日军的背包就是让其能够时刻处于战备状态,一旦放下背包,伤亡率就会有所增加。

《东史郎日记》中曾经记载过这样的情境,日本士兵东史郎为了减轻背包重量,曾经想把羊毛衫和羊毛裤扔掉,而因为没有舍得扔掉而一直携带在背包里。夏天的炎热天气,即使日军扔掉一页纸都会感到轻松。一旦到了冬天,背包里的御寒物就派上了用场。而那些在夏天里抱怨背包沉重的日本士兵,在冬天里都冻成了狗。日军曾经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想,在淞沪会战后这种痴心妄想彻底破灭,侵华战争也进入到了持久战。作战时间的拉长,让日军在行军中,必须准备好一年四季的战争物资,以避免出现德国在寒冷的莫斯科缺乏棉衣被冻死的前车之鉴。

而且由于日军的战线过长,军备物资无法在第一时间里运到前线,也只能随身携带所有作战物品。比起正面战场,日军更害怕的是游击战。日军即使在占领区内,也不是高枕无忧,也需要面临武装部队的游击袭扰,让日军不敢放松警惕。

日军陆军学校曾提过补给就是士气的信条。当然也有某些日军将领为了减少背包的负重,而用牛羊当行军军粮的。在英帕尔之战中,日军狂妄的将领牟田口廉,曾经制定了一个成吉思汗式的补给法,征用大批水牛,山羊和猴子,再从泰国调来大象,将日军的背包让这些牲畜背负。计划先让日军先吃动物背负的粮食,然后再吃牛羊。这样一来,这些随行的牲畜既是食物,也是劳动力。如意算盘虽然打得好,但是只有经过训练的牲畜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然而日军并不是马戏团出身,这些牲畜在炮火轰炸声中由于受惊而四处逃窜。最后日军在弹尽粮绝,又缺乏医疗物品下被击溃。牟田口廉也成为二战中的笑话。

日军的背包还有一个用途,就是在战争中搜刮财物。为了彻底打击抗日士气,日军所到之处奉行的是三光政策,即抢光,杀光,烧光。日军攻城略地之时,一路烧杀抢掠,但凡打过胜仗的日军士兵也都肥得流油。这些日军身上的背包里,装满了从百姓抢来的民脂民膏,有些甚至还装有名贵的历史文物。日军的背包有时就是用来掠夺战利品的负载工具,这也是很多日军上战场的动力之一,不是每个日军士兵都被武士道精神冲昏头。


梓蕤


日军并不在作战时背着背囊,即使有也是小范围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日军只会背着背包行军,丢下背包作战。不过也存在许多特例,比如需要长时间的运动作战,需要突围或节节推进、大纵深的突击作战等等,没法不带背包。

我们不妨从二战留下的资料中寻找一下答案。

先看看这张照片,它的描述是:Troops of Japanese 18th Infantry Regiment at Dachang near Shanghai, China, Oct 1937.(1937年10月,在中国上海附近的大场,日本第18步兵团的部队。)

这是淞沪会战的大场之战,当时日军刚刚突破中方第一道防线,算是比较激烈的战斗。我们可以看到,的确有一个日军背着硕大的背囊。

旁边那个长长的棍棒是日本98工兵锹的锹柄,可能这是一次进军途中拍摄的画面,战况并不算太紧急,所以有部分日军携带了装具。

再看这次日军突击某学校的外围的情景,因为内部有中国守军,这次属于进攻任务,仅最右侧一人带有背囊,实际上这种现象很常见,日军在一些轻装行动中,仍然会让1人背负一定补给。

上图的巷战照片也一样,日军在墙壁中打洞前行,战况险恶又紧急,所带的只有子弹、水壶、刺刀、掷弹筒。

上图两个打掷弹筒的日军,背上背负了全套的装备,这应该是一次比较长时间的野外野战,部队除非遇到无法运动的攻坚战,否则一般是走到哪打到哪。因为随时需要转移,所以根本不可能扔下背包。

还有这张图片,日军携带了几乎全套的装具,从工兵锹到毯子全带着,他们也很明显在战斗过程中。

带不带装具实际上是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事情,在大部分进攻作战中,为了保持身手的敏捷,士兵们是不会带着背包打仗的,多一分拖累都会送命。

在需要放下装具战斗情况下,日军会专门找一名下等兵负责看护装备,或者干脆就顾不得那么多了,背囊里只有吃的、鞋子等物品,短时间根本不影响作战。

对于日军这样的部队来说,他们多数时刻无法获得机械化输送的机会,只能靠一双腿四处转战,那么在长时间的野战过程中,完备的背装是必须的。

特别是长距离的运动任务,比如追击、扫荡,基本是走到哪打到哪儿,没有固定的战线,也没有固定的前进基地,战斗的强度通常也不大,那么没有理由抛弃掉装具。现在图轻快扔了,转移的时候你不可能有机会再捡回来。

毕竟日军并不是一支补给完善的军队,面对糟糕的后勤,很多时候士兵只能依靠自己,无论是就粮于敌,还是靠劫掠过日子,总要有个东西装着。

说起来这也许会令中国人脸红,二战时日军常常大纵深的杀透国军重围进军,他们甚至还能再次杀透重围而去。这种长期任务,比如长沙会战和武汉会战,如果不带装具,显然无法维持连续的作战,不断的进攻过程中根本无法指望后勤,推进到哪,哪就是阵地。

这在战争中经常遇到,不仅仅是日军,美军一样会背着背包进攻,特别是一些补给不畅、需要长时间进行的任务,人走到哪打到哪儿,战斗的节奏也不快,那么背包肯定是不会丢的。

别小看给养所携带的给养,以纯步兵部队来说,部队能打几天仗,能运动到多远的距离去,与携带的给养是息息相关的,别说日军扛着大背包作战,志愿军当年还扛着炒面袋子冲锋呢。李奇微正是抓住志愿军只能打7天的弱点,狠狠反咬了我们几口。日军当年也差不多,在这种战争中,真把背包扔得找不到了,那还打什么仗?只能尽可能留在身上吧。

但就像前面所说的,是否留着背包,这是个需要具体面对的问题,如战况转入激烈、在工事内进行防御、在固定范围内作战等时候,背包当然就是个累赘,是不需要背着的。突然的遭遇战、步步推进的进攻战等才会留着背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