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赤壁古戰場到底在黃州還是蒲圻?

黃州、蒲圻真假赤壁之爭由來已久,歷史上限於種種條件不足,因此多有異說。但這個問題放在各方面科學技術高度進步與手段高明多樣的今天,要破解完全不在話下。藉助各類古籍中可以互相印證能確定下來的部分,來一場兵棋推演應該就可以解決問題了。畢竟一場大型的戰爭需要各方面如時間、諸地點、人物、事件等等要完全對得上,才可能是真的,而假的赤壁,起碼在多個環節上配不上,無法自圓其說。

  網上看了一些相關的文章,揀幾篇寫得比較好的,比較有說服力的文章出來,以饗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讀者。(以下為正文)

  **********************

黃州:赤壁之戰發生地

2019-05-21 識香寮

王琳祥

奠定魏蜀吳三國鼎立的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著名的水陸大戰。當年這場大戰究竟發生在長江中下游的什麼地方?戰場所在地赤壁是在長江的南岸還是長江的北岸?長久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清代同治四年(1865)冬月至七年(1868)春月,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聚集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五省的歷史地理專家學者,依據湘鄉侯相曾國藩所作的《長江圖》,對長江兩岸的戰跡進行實地勘察,並繪製出《長江圖說》。據《長江圖說》,三國赤壁之戰的發生地應在黃州。

一、緣起

清代咸豐年間,太平軍佔據長江上下數千裡。時督兩江的少宗伯曾國藩,向朝廷建議招募制勝之水師,簡其精銳,改為長江經制。朝廷認可後,招募水勇,創建水師。同治元年(1862),曾國藩親率湘軍水師出擊太平軍,首復湘潭,繼拔嶽鄂。曾國藩破格將能征善戰的帳前材官黃翼升為大帥,統領淮揚水師。同治三年(1864)四月十九日,朝廷將黃翼升晉升為江南水師提督。不久,又改命為長江水師提督。

同年六月,曾國藩會同當時的漕運總督吳棠、江蘇巡撫劉郇膏、安徽巡撫喬松年、江西巡撫劉坤一、湖北巡撫鄭敦謹、湖南巡撫李翰章等沿江省份的督撫大員,就長江水師的編制結構等事宜進行商議。

二、勘察

同治四年至七年(1865-1868),黃翼升依據曾國藩所作的《長江圖》,按長江之新制,帶隊由金陵開始,上溯荊州,下迄江陰,旁歷洞庭、鄱陽兩湖,綿亙五省,往復迴環,計水程萬里之遙。又委託地圖專家馬徵麟繪製《長江圖說》,旨在與曾國藩的《長江圖》相輔以行,互相印證。

參加此次勘察的有漕督吳仲宣、張子青、五省中丞江蘇丁雨生、安徽英西林、吳竹莊、江西劉硯莊、湖北何小宋、郭遠堂、湖南劉蘊齋、前江南方伯升任晉撫李雨亭等,負責籌備儲胥、襄理營務的有龐省三、桂薌亭等。

在勘察中,黃翼升輕舟往復其間,沿溯曲折,程逾萬里。

衡山王香倬在《長江圖後序》中記述其過程說:“香倬一介書生,謬參戎幄,從軍上下,樽俎追陪,每值維舟野渡、散步夕陽,(黃)公輒指以示予曰:某山某水,此昔年鏖戰處也;某丘某隴,此陣亡將士所瘞忠魂也……”

三、官方典籍《長江圖說》成書

馬徵麟字素臣,懷寧人,為了將長江兩岸的名勝古蹟準確無誤地在《長江圖說》記述,傾注了心血。

馬徵麟編繪的《長江圖說》,較之古代輿圖在精確性上有了很大進步。全圖以空白方格為底,依據方格大小推算,地圖比例尺約為三十萬分之一,是目前所見中國古代內容最豐富、繪製最精確、比例尺最大的一幅長江中下游水道圖。

清同治九年(1870)春正月,金陵提署刻本《長江圖說》面世,該本十二卷,卷首一卷,分裝十二冊。黃翼升以誥授振威將軍、長江水師提督、軍門節制五省各鎮、世襲一等輕車都尉、加一雲騎尉世職剛勇巴圖魯的身份在《長江圖說》序中,將其創作由來作了簡要介紹,旨在強調《長江圖說》乃官方權威大典。

同治十年(1871),湖北崇文書局也將《長江圖說》出版發行,此本亦為十二卷,卷首一卷,分裝五冊。其他均與金陵提署本同。

三國赤壁古戰場到底在黃州還是蒲圻?

四、《長江圖說》對赤壁之戰遺蹟的記述

《長江圖說》的例言中設有“地名多從俗呼”詞條。以與赤壁之戰相關的地名為例:“如散花洲、鯉魚洲,今謂之散花料、鯉魚料”;在“地名之見於載籍者”詞條中又說:“赤鼻、赤壁,又復兩有可據。”

《長江圖說》卷第五圖第三冊第八幅、第九幅,卷第六圖第四冊第八幅、第九幅、第十幅中,馬徵麟用了大篇幅的文字話說赤壁之戰的相關地名。在《長江圖說》的“雜說”中,作者亦以長江為經,以沿江各郡縣為緯,較為系統地考述了長江所經各地江防的地理變遷、流勢情況。

就赤壁之戰相關的遺蹟,《長江圖說》的記述如下:

1、先主敗於當陽,自夏口進屯樊口,以待吳師。2、蘄水縣南二十里有城山,上有土城,亦孫權所築。

3、蘄水縣西北二十里有神山,孫權進兵赤壁時屯此。

3、調軍山,以孫權調軍於此而名。

4、散花洲,相傳周瑜戰勝於赤壁,吳主散花於此,故名散花洲。

5、《水經注》:“江水左逕赤鼻山南,山臨側江川。”按,此即赤壁燒曹操軍處。東坡不誤。舊有磯臨江,謂之赤鼻磯。今其下為雞窠小湖,湖外有洲,距江數里矣。

6、石頭關,一曰赤壁山。《圖經》以為周瑜燒曹操船處。顧氏祖禹從之,非是。

五、《赤壁誌》依據《長江圖說》記述黃州赤壁為孫曹戰地

清光緒八年(1882),前直隸阜城縣知縣曾錫齡在《赤壁誌》中依據《長江圖說》的文字,將黃州赤壁作為孫曹鏖兵之地載入史冊。

在《赤壁誌》中,曾錫齡記述說:

赤壁之說,古今不一,明茅瑞徵《志》略有見解,迨後漸近支離。

言之鑿鑿者,湘潭周聖楷雲:“赤壁有五,以在嘉魚者為是。”後人和之,遂以在黃州者,專以赤鼻當之,而非赤壁也。赤壁則專屬東坡矣。蓋因淹博如東坡亦作疑辭,更不詳考耳……宋文天祥、張以寧、明方孝孺、藍澗、何景明等均有題詠,曾無異辭又何耶?及得顧景星有赤壁在黃州之辨,信者過半。竊意赤壁東南五里為樊口,非昭烈(劉備)進兵之處乎?……所稱赤壁,其北岸曰烏林,非團風鎮之古名耶?在赤壁西北五十里,正是由豫來黃水陸要衝,昔年老江在焉!史稱初戰不利,引次江北,而後有烏林之敗,此烏林較他處尤確……又,“《水經注》:'江水左徑赤鼻山南,山臨側江川。’按此,即赤壁燒曹操軍處,東坡不誤。又,舊有磯臨江,謂之赤鼻磯,今其下為磯窩小湖,湖外小洲距江數里矣。”又,“散花洲,相傳周瑜戰勝於赤壁,吳主散花於此,故名散花洲,俗謂散花料。”又,“石頭關,一曰赤壁山,《圖經》以為周瑜燒曹操軍處,顧氏祖禹從之,非是……

又按:赤鼻之名最古,以今驗之,蓋取象於形色耳,後以音訛赤壁。

因周郎鏖兵於此,有東風一炬,遂以赤為焚餘之證,江上因之爭見矣。夫曹軍號稱八十餘萬,即不如數亦須萬艘。古烏林為進兵要道,由此銜尾而東南。時昭烈(劉備)居樊口,又在東南,向西北逆於赤壁,正合當途。聖楷謂當在樊口之上,泥矣!史稱赤壁初戰不利,引次江北,而後有烏林之敗,蓋赤壁在南,烏林在北,正合形勢。聖楷謂赤壁當在江南,誤矣!彼以江為東西,岸為南北,不知江實西北而東南也。迨連環而陣,亦綿數十里,豈一焚獨此數十丈之壁變赤耶?當時不過紀其扼要而已。又,空盡無物曰赤,作童其山之草木解則可。若雲因焚而致赤,乃狃於俗見,而赤壁淆矣,此又誤中之誤也。

三國赤壁古戰場到底在黃州還是蒲圻?

六、黃翼升在蒲圻石頭關摩崖上草書“鸞”字,旨在糾正錯訛

在考察長江兩岸的歷史遺址時,黃翼升見蒲圻石頭關摩崖上有明人張庭榜書“赤壁”二字,頗有誤導遊人之嫌,便即興揮毫書寫一個三尺見方的草書“鸞”字,命人鐫刻於“赤壁”二字的上方,其落款時間為“同治年間”。

黃翼升(1818-1894)字昌岐,出生於湖南長沙,在長江水師提督任上,因熟知蒲圻石頭關非孫曹大戰之地,且有金鸞山的別稱,故書“鸞”字以糾其訛。

有趣的是,黃翼升的這個草書“鸞”字後來被人摹刻於鎮江焦山寺知客的房間,石刻至今仍存,其落款為“星沙黃翼升”,星沙即長沙的別稱。

七、李鴻章為黃州赤壁二賦堂題額,跋言曾國藩關注赤壁

同治八年(1869)四月初一,湖廣總督李鴻章應劉維楨之請,為新修的二賦堂題額。有感於十年前自己與湘鄉侯相曾國藩遊黃州赤壁所見的景狀,故題跋雲:“咸豐己未,胡文忠公視師黃州,餘從湘鄉侯相會兵於黃,曾遊赤壁,二賦堂瓦礫矣!時閱一紀,持節來楚,劉幹臣軍門重建堂宇,請題聯額。俯仰今昔,豈不感喟!同治八年四月朔,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湖廣總督、一等肅毅伯、合肥李鴻章並跋。”

黃州赤壁的二賦堂,因蘇東坡赤壁二賦而得名。李鴻章為二賦堂題額之日,《長江圖說》正在草創之中。

《長江圖說》是官方的典籍,曾國藩、李鴻章、黃翼升等清廷大員的文章書作,有力證明三國赤壁之戰就發生在黃州,當無異議。

三國赤壁古戰場到底在黃州還是蒲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