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縣和靜寧縣的成紀之爭

成紀,為西漢所置成紀縣治,今位於今甘肅省秦安縣。

成紀在戰國時便設縣,秦朝統一時屬於隴西郡,縣址大約在今天秦安縣東南。

漢武帝增置天水郡,成紀從此歸甘肅省天水市(東漢短暫改名漢陽)。

北魏時,成紀縣被廢置,但是到北周又被恢復。

唐朝時,縣址被遷移到今天水市秦安縣西北葉堡鄉,為漢代顯親城故址,併成為秦州(天水郡)的州治。

北宋時州治遷到上邽縣(今天水市市區),成紀的縣名隨之移動,但逐漸被秦州和天水之名所掩蓋。

成紀是李姓的一個重要源地,也稱隴西李氏,漢代飛將軍李廣、唐代詩仙李白、唐朝皇室一脈李淵和李世民均為隴西成紀人。

其核心地域為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秦安大地灣遺址的發現更佐證了這一說法的正確性,其更大的範圍為天水地區五縣兩區。

在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中也有類似的記載:“權,羋姓,顓頊之胤封楚,楚若敖之孫鬥緡尹權因氏焉。秦滅楚,遷大姓於隴西顯親,因居天水

。又,傳雲,楚武王克權,使鬥緡尹之,嶺南郡當陽縣東南有權城。”所指即羋姓權氏一族。

秦安縣和靜寧縣的成紀之爭

有一種聲音說,秦安的成紀是世代相傳的,也是正史中記載的,所以是不可靠的。清代道光《秦安縣誌》中的劉德熙,說胡纘宗說錯了,秦安沒有漢成紀,漢成紀在靜寧的治平川。但是劉德熙只提出了觀點,並沒有提出相應的證據。而且他利用修志的機會,下了許多沒有根據的斷語,比如他說明代隴城的張錦在王尹的龍泉寺讀書、隴城的“羲裡媧鄉”碑刻“不知何人所為,亟待遇取之”之類。。查閱相關論文和《靜寧縣誌》,靜寧人也承認,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的數千年中,他們不知道漢成紀在靜寧,漢成紀在靜寧是一個意外的發現。甘聯大的馬志榮教授和《秦安縣誌》的副主編王先生都指出了《水經注》的錯誤和治平成紀說的荒謬,更早的清代的《直隸秦州新志》的編者也對劉德熙的妄說予以反駁,各家言論還需甄別。

新編的《甘肅通史》我們可以看出,北周至唐代秦安陽兀川的成紀確認是靜寧存在爭議。

靜寧的舊縣誌和舊平涼府志和隴右金石錄,看看歷朝歷代靜寧叫什麼?阿陽縣與現靜寧縣的地區在哪裡?成紀縣時代,有個叫靜寧縣的地名?隴右金石錄中查一下就知道了。城紀縣與城紀城,卻是兩個概念。如在成紀縣內,那麼標註成紀字樣,就沒任何奇怪之。治所之爭。

秦安縣和靜寧縣的成紀之爭

1,找漢墓

2,找漢成紀城遺址.安伏川有古城牆遺址。康家坡古城。葉堡鄉的葉堡川。陽兀川的金城裡。這四處的城址能確定是漢代不?我去過,一民再打問的曹研究誇。密集漢墓周圍二十里必有漢城(縣一級治所內生活的人不會埋的太遠.離治所)

秦安已發現漢墓:78年映南大隊發現三座,80年楊家坪發現一座,77年何家川一座。映南楊坪的東西多。興豐,五營,蓮花各一座東西不多。

65年挖的楊家溝唐墓6座,陪葬甚豐.磚面刻字:州成紀縣安樂鄉安樂裡,能確定治所在現在秦安境內.

3,文獻碑碣關於指出成紀治所

A:《舊唐書》:唐朝人說“成紀舊治小坑川”

B:《水經注》:“黑水西南出懸鏡峽,又西南入瓦亭川。又有泌水自西來會(瓦亭水),世謂之鹿角口。又南逕阿陽縣故城東。······瓦亭水又南逕成紀縣東。歷長離川,謂之長離水。右與成紀水合。水導源西北當亭川,東流出破石峽、津流遂斷,故瀆東逕成紀縣故城東。帝太皋皰犧所生之處,漢以屬天水郡。

C:《甘肅新通志》雲:“成紀故城在縣(秦安)北三十里。”

D:《新校資治通鑑注》元代胡三省 :“成紀,今鞏昌路總帥府秦州。”

E:《嘉慶重修一統志》:“成紀故城在今秦州秦安縣北”

秦安縣和靜寧縣的成紀之爭

關於沒有指出治所(下面看出明清以來,秦安稱為古成紀以深得人心)

A:胡纘宗縣誌:故自庖犧氏開闢已,為成紀地(陽兀川何氏地掘得一石刻上有成紀字今存)

B:明嘉靖四十二年秦安縣劉應熊重修文廟記:“秦安古成紀地,元聖誕育之區”。在博物館

C:清同治十三年知縣,婺源程履豐:重建泰山廟碑記:“秦安古成紀,地僻在隴幹”。在泰山廟

4,期待秦安發掘出漢墓及漢城,或掩與河床下或埋與村莊底。。。。。。。。。

應該在王家亂莊裡建個隴西成紀李姓先人堂。要不天下李姓都跑到靜寧認先人了。

王家亂莊有遺址被髮掘,叫清淡坪遺址。屬仰韶文化類型。秦安遍佈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如滿天星辰!大地灣四期,仰韶三期,大地灣比仰韶早一期,剩下三期重合。那時好像還沒建置。只能說秦安境內有先民活動頻繁。

秦安境內古城甚多,比如陽兀川從北到南就有郭嘉古城、貟王川古城、金城裡古城、蔡家牌樓古城,還在葉家堡,也為規模較多的古城,其中蔡家牌樓古城最為古老,城牆殘址內多為打入的紅陶、繩紋灰陶、原始勞動工具石斧等,應為西漢前期之城。貟王川尚有完整城牆存在,但其東為河水所沖毀,河崖三十餘米,僅存西址,為板築漢代城。郭嘉鎮古城歷代常維修,其始建時間無考,明志中有載,俗稱為萬家城,但民間收藏的漢代長樂未央等瓦當證明,該城早在漢代以前即存在。另安伏有古城,今遺址不復存,但仍有許多古老的地名留存。康家坡古城,《蔡氏家譜》中稱為姜維城,因宋代臘家城之戰而聞名。顯親城,漢代在今蓮花和莊浪的徐家城一帶,夏候淵的作戰路線可以看出。《水經汪》誤為石宕水之後,為顯親故城,南北朝時已遷治今秦安興國盆地,安夷川水條記載很詳。成紀、顯親二縣,歷來相互聯繫,其治地不好考證和梳理。至於漢墓,安伏劉家故堆、陽兀川龐莊一帶為大型漢墓郡,文物販子最清楚,陽兀川斷崖中至今有白骨累累,灰陶遍地。另貟王川北,採訪村民時,言其北古亦有二村,皆以故堆名之,2011年開挖輸油管理時,於半山腰清理漢墓一座,出土一鼎,上有千金二字,存縣博物館。明志言,陽兀川何氏地掘得一石,上有成紀字,並言其地為古成紀。新陽村上世紀出土唐代大型墓葬四座,只一座完整,清理出唐三彩800餘件,並有字磚,上有成紀縣安樂鄉之刻字,下落不明,可能在省博物館。

秦安縣和靜寧縣的成紀之爭

今秦安興國鎮及劉坪等地出土的大量南北朝時期的佛塔及碑文、墓誌石上多有顯親字樣,其姓氏以呂氏、權氏為多。呂光之後人呂紹、呂超等人的名字亦在其上。由此可證,成紀、顯親二縣大概位置即以葫蘆河為分界。但仍需專家學者清理考證。

兩漢422年,漢成紀治所有可能是變遷的。曹縣上人一般都認為在陽兀川時間最長。

關於成紀,在清代以前,一直是秦安或天水,不管是地方誌還是國家史料,都是如此,從未有過所謂的靜寧之說,其次,靜寧人所說的成紀古城,唯一可以說是有分量的就是:城牆遺址是漢代的,在沒有任何的證據能說明城牆和古成紀有什麼關係。況且這段所謂的漢城牆是不是漢代的還存在很大疑問。如果要說那件所謂的成紀容三升陶壺,眾所周知,器物會人為地流動,只能說明靜寧屬於成紀文化圈。再次,一段漢代古城牆就能說是成紀縣治所在地嗎?完全不能,如果就以這個為根據判定治平寨遺址是古成紀縣治所在地,那就實在是沒有常識了。還有要說明的是,大地灣遺址竟然說服不了一段漢代城牆?實在讓人納悶!最後要說的就是,我們不否認靜寧屬於成紀文化圈,但靜寧絕對不是成紀文化圈的核心地帶----即靜寧不是伏羲生成紀的成紀。先不說漢代到底有沒有成紀縣,就拿靜寧歷史上屬於天水郡、北地郡來說,靜寧從來就是兩郡之間的過渡帶,具體到治平鄉,遠遠不夠古代設縣的資格。

秦安縣和靜寧縣的成紀之爭

【探秘·人文】甘肅: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每日甘肅網--主流媒體 甘肅門戶】大地灣遺址擁有6項中國考古之最馬家窯文化代表著中國彩陶藝術的最高成就“中華第一刀”將我國使用青銅器的時間提早到距今5000年……

甘肅遠古文化與華夏文明高層論壇上,40餘位專家學者認真研討達成共識——

5月中旬,由甘肅省歷史學會主辦,天水師範學院隴右文化研究中心、天水師範學院文史學院與西北師範大學華夏文明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西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共同承辦的甘肅遠古文化與華夏文明高層論壇在天水師範學院召開。來自蘭州大學、西北師範大學、甘肅省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甘肅省社會科學院、西北民族大學、隴東學院、大地灣文物保護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報》編輯部、天水師範學院等高校與科研院所的汪受寬、田澍、張德芳、李併成、郝樹聲、伏俊璉、劉再聰、段小強、何玉紅、馬嘯、陳逸平、雍際春、程曉鍾等40多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論壇。本次會議依據文明起源要素理論,圍繞“甘肅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展開討論,並作出科學定位和學術解釋,從而為以始祖文化為核心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區建成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提供理論支撐,為我省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和文化宣傳工作提供學術支持。 甘肅所在的涇渭上游和甘青高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多源起源地之一,從舊石器時代早期的華池趙家岔、涇川大嶺上遺址到晚期平涼人、武山人的發現,從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地灣文化到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以及青銅時代周秦早期文化的興起,顯示甘肅地區與中原地區一樣,是我國境內人類開發活動和文化創造發生最早的地區之一。 上世紀80年代發掘的大地灣遺址,是我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該遺址位於天水市秦安縣五營鄉境內的清水河谷及南岸山坡上,遺址總面積達1275萬平方米。該遺址有五個文化層,距今年代在7800至4800年之間,其中,大地灣一期文化在考古學上被命名為大地灣文化,與中原裴李崗、磁山文化一道成為仰韶文化的源頭。 該遺址的發掘者郎樹德先生揭示大地灣遺址擁有6項中國考古之最:即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中國最早的彩陶,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中國最早的宮殿式建築,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國最早的繪畫。

秦安縣和靜寧縣的成紀之爭

這6項中國考古之最,對於揭示中華文明起源意義重大,例如在大地灣一期文化層發現的稷(俗稱糜子)標本,比黃河流域其他地區發現的粟標本要早1000年,表明我國北方原始先民最早培育的糧食作物可能是稷,然後才是粟。在大地灣一、二期文化層發現的十多種彩繪符號,包括黃河流域其他地區發現的刻畫符號,被認為是中國文字的前身。在大地灣晚期文化層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宮殿式建築F901大房子,總面積420平方米,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原始人的“人民大會堂”;而大型聚落的形成和禮儀中心的出現,又被稱為“城市革命的前奏曲”和“最早的城鄉分野”。F901大房子主室面積達130平方米,全部為料礓石和砂石混凝而成,類似現代水泥的地面,這與古羅馬人用火山灰製成的水泥同屬世界上最古老的混凝土。在大地灣F411房址地面上發現的一幅黑色顏料繪製的畫作,是我國目前發現時代最早並獨立存在的繪畫。這幅長約1.2米,寬約1.1米,保存較為完好的地畫,改寫了中國美術史,將其前推了2000多年。據考證,此前最早單獨作為繪畫保存至今的,是出土於長沙馬王堆的楚國帛畫。 近年來,考古學家在大地灣的發掘又有了新的重大發現,獲得了距今6萬年來大地灣遺址有人類活動的連續考古記錄,顯示古人依次經歷了原始狩獵採集階段、發達狩獵採集階段、原始新石器農業階段和半坡晚期、仰韶晚期發達的新石器農業階段。這說明解剖意義上的現代人在距今6萬年前就生活在大地灣地區,並經歷了寒冷的盛冰期延續到現代,以先進細石器技術的狩獵採集,最終發展了粟作農業,並大約於仰韶晚期發展成先進的馴化農業。所以,大地灣遺址堪稱“黃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蹟”,是中國遠古文明演進的典型標本。

居於羲裡古成紀,遙望潼關玉門關,西安府安西府,對對關府百萬,絲路漫漫緯通左右,唐皇帝漢將軍共生於此。住在媧鄉大地灣,比鄰秦州靜寧州,三陽川陽三川,雙雙州川二百程,隴水滔滔經通上下,明中丞清御史同出於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