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重女輕男”致殘率高要早治

<table> 類風溼“重女輕男”致殘率高要早治

彭翔在幫患者檢查身體情況。

/<table>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會導致關節疼痛、僵硬、腫脹、活動受限,關節破壞甚至殘疾,病變還可累及心、肺、血管等多個器官和組織。因為知曉率不夠,許多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患者發病時以為是風溼痛,臨床上有四成患者被誤診。據統計,我國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延誤診斷超過兩年,80%的病人一經查出就是中到重度,疼痛已經導致關節畸形。

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致殘率非常高,會給社會、家庭都造成很大負擔。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中,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4倍,以中年女性為主。清遠市人民醫院風溼科主任彭翔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目前雖不能治癒,但早期診斷及堅持規範治療完全可以使病情得到控制,避免因此致殘的悲劇發生。

致殘率高

發病兩年即可引發關節畸形

英德的王婆婆(化名)一年前因關節疼痛導致不能活動,臥床一年多,子女都不知道什麼原因。最近一段時間,王婆婆更是像得了“怪病”一樣,身體挪動的幅度大一點就骨折,家人想要抱她起床洗漱都不行。

前幾天,清遠市人民醫院風溼免疫科到英德進行基層義診時,為王婆婆做了檢查,原來王婆婆患的是類風溼關節炎,由於沒有得到系統治療,造成關節疼痛殘疾,失去行走能力,後又因長期臥床導致嚴重的骨質疏鬆,成了“玻璃人”。

彭翔介紹,像王婆婆這樣的患者不在少數。很多關節痛的病人甚至非風溼專科醫生對類風溼性關節炎缺乏瞭解,關節疼痛時以為只是受了風寒。其實,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以對稱性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紊亂產生致病性抗體導致關節滑膜增生,通常表現為關節疼痛、僵硬、腫脹、活動受限,與年齡、遺傳、環境以及女性自身的生理特點有關。關節滑膜、軟骨受到損害,進一步累及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腱和相連的骨骼,甚至還可損傷肺、血管、心臟等多個器官,導致肺間質纖維化、呼吸功能受損。

我國的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患病率約為0.2%—0.4%,致殘率高達50.3%。未接受規範治療的患者70%在2年內會出現關節侵蝕破壞,5—10年的致殘率高達43.5%,15年及以上的致殘率將高達61.3%。一些患者,終其一生沒有吃過改善病情的藥物,只服用過止痛藥,又因為長期吃止痛藥導致消化道出血、胃穿孔。

彭翔介紹,類風溼關節炎目前發病機制未明,是慢性高致殘性疾病。從臨床的數據看,年輕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類風溼關節炎,這說明除了年齡是一個易患因素外,還可能跟激素內分泌的影響有關係,因為雌激素、孕激素對免疫力存在影響。

此外,類風溼關節炎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如果家庭中有血緣關係三代以內的親屬有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這種有風溼病家族史的人會更易患病。”細菌感染和環境因素也是致病的因素之二。臨床上有一部分患者,患病前曾有口腔疾病、牙齒細菌感染等問題。另外,長期處於寒冷潮溼的環境,也可能誘發類風溼關節炎疾病。

據專家統計,100例類風溼患者中,因居住環境陰冷潮溼誘發者佔27%。所以,居住環境潮溼是誘發風溼病、類風溼病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彭翔介紹,類風溼關節炎的另一個特點是對稱性多關節炎,即其通常是多於一個關節同時發病。所以,如果市民出現不明原因的關節腫痛,並且以對稱性小關節為主、伴有晨僵,那便需要警惕類風溼關節炎的可能性了,應儘早到風溼科進行掛號檢查。

彭翔表示,目前許多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都是不規範的,大數據調查的時候也顯示這是導致病人預後不好的主要原因。慢性疾病的治療都需要長期堅持,很多病人急於求成,今天用了藥,還沒有等到藥物起效時就覺得沒效,就又去換另外的藥,週而復始,一直在換藥,但實際上藥物還沒來得及發揮作用。另外,臨床上還有一些病人崇尚民間神藥、祖傳秘方,不僅無效,還延誤了病情、浪費錢財。

“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不能僅僅以止痛為唯一目的!”彭翔介紹,目前國際上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藥物發展較快,療效肯定。治療藥物主要有兩類:

第一類是控制症狀的藥物,包括糖皮質激素和非甾體類消炎藥。前者常用的如潑尼松,後者常用的如塞來昔布、雙氯芬酸、洛索洛芬、尼美舒利、美洛昔康等。這些藥物在患者急性發作期出現關節腫痛、皮溫升高時能有效控制症狀,但是不能防止關節破壞畸形,因此這些藥物在關節疼痛好轉後是應該逐漸停用,不主張長期大量使用,避免因此導致藥物相關性的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等損傷。

第二類是控制病情的藥物,常用的如甲氨蝶呤、來氟米特、艾拉莫德、柳氮磺吡啶、羥基氯喹、雷公藤多甙以及生物製劑如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等。正是這類藥物能起到保護關節、延緩疾病進展、防止關節畸形的作用,因此不論關節症狀如何,都應堅持服用。在風溼科醫生的指導下可以根據病情選擇用藥並酌情增減,切忌自行停藥。

殘疾可以避免 個性化診治很關鍵

據2016年發佈的“中國類風溼性關節炎直報項目”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類風溼關節炎規範治療狀況不盡如人意,存在“診斷遲、誤診高、誤治高、依從性差”等不足之處。很多患者一輩子沒吃過一片改善病情的藥物,先進的治療方案使用率也遠遠低於世界發達國家水平。

彭翔坦言,類風溼性關節炎不能早期診斷的原因源於患者和非專科醫生對這個病的知曉率太低,往往長期在疼痛科、骨科、中醫科等科室就診,未能至風溼專科接受正規治療。作為一個慢性病、多發病,社會對該病的關注也遠遠不夠。

類風溼關節炎能治癒嗎?目前的醫學水平下類風溼關節炎仍然無法根治,因此很多患者常有“要麼斷根,要麼沒必要花錢去治”的錯誤觀念。殊不知疾病無情,忽視它危害性的後果就是疼痛不止、關節畸形、喪失勞動能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

這在彭翔看來是非常痛心的結果。“類風溼性關節炎雖不能治癒,但卻是一種可以完全緩解控制的疾病,治療時機非常重要。”彭翔指出,現在醫學上提倡“早期治療、個性化治療”,在關節出現畸形以前就開始治療,並根據每個人的情況制訂治療方案。只要病人早期診斷,進行規範化治療,就可以避免出現殘疾,而且可以改善生活質量,讓患者正常地生活與工作,疾病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危害就降低很多。

■鏈接

風溼等於類風溼?

很多人誤以為,風溼病就是類風溼。從嚴格意義上說,風溼是一組侵犯關節、骨骼、肌肉、血管及有關軟組織或結締組織為主的疾病的總稱,而類風溼是特指類風溼關節炎這一獨立的常見疾病。老百姓常常把“風溼”理解為傳統意義上的風溼熱,即患者出現發熱、遊走性關節炎及結節紅斑等,目前醫學界把風溼熱歸入反應性關節炎。

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病因未明且以慢性、炎性滑膜炎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徵是手、足、腕、踝及膝等大小關節反覆腫脹、疼痛,經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及血清類風溼因子或抗環胍氨酸肽抗體陽性。由於認識不足,大多數患者未能及時得到診治,部分患者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不少患者因此對類風溼關節炎產生恐懼心理,認為一旦患病必導致終身殘疾。隨著研究不斷深入,治療方法在不斷進步,該病對患者造成的影響已越來越小,只要早發現、早期得到規範治療,絕大多數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可以長期正常生活和工作。

激素類藥物不可用?

很多風溼科醫生都聽到過患者說:“大夫,千萬別給我用激素。”“大夫,您給我開的藥中有激素嗎?”患者所說的“激素”即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為什麼患者對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如此反感和恐懼呢?這主要是對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缺乏系統、完整的認識。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是由腎上腺皮質束狀帶分泌的一類甾體激素,主要為皮質醇,具有調節糖、脂肪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和代謝的作用,還具有抑制免疫應答、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之所以稱其為“糖皮質激素”,是因為其調節糖類代謝的活性最早為人們所認識。

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具有較強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被廣泛應用於多種風溼病、腎病及血液病的治療中,但長期大劑量使用帶來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水鈉瀦留、向心性肥胖、誘發或加重高血壓和糖尿病、誘發或加重感染、導致骨質疏鬆等。因此,需要有豐富經驗的醫生全面綜合分析病情,嚴格控制腎上腺糖皮質激素使用的時機、時間和劑量。同時還要在合適時機給予免疫抑制劑治療,並對骨質疏鬆副作用給予預防性藥物治療,如同時服用鈣劑、維生素D和雙膦酸鹽等。在應用糖皮質激素過程中,還應定期監測血壓及血糖等指標的變化,必要時給予對症治療,達到既能有效控制病情又能最大限度降低糖皮質激素副作用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