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的冬天

要論氣候,東北很不幸。因為從緯度來看,它應該處於不冷不熱的地方。東北人民理應享受那種夏天不太熱冬天不太冷的溫柔氣候。但是據說,它北面與北半球的“寒極”——維爾霍揚斯克-奧伊米亞康所在的東西伯利亞為鄰,從北冰洋來的寒潮,經常侵入,常使氣溫驟降。西面是高達千米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亞極地大陸氣團也常以高屋建瓴之勢,直襲東北地區。因而它冬季氣溫較同緯度大陸低10℃以上。而且東北的冬季特別漫長。

本溪,是東北四十多個地級城市之一,地處東北南部,遼寧東部。

本溪境內多山地,自然地貌為“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

書上介紹:本溪屬於中溫帶溫潤氣候區,全地區平均氣溫6.1~7.8攝氏度,最熱七月月平均氣溫為24.3℃;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溫為零下14.3℃。雨量比較充足,年平均降水量為800-1000毫米,其中一半集中在夏季的七、八月份。綜觀全年,春天風和日麗,夏季稍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天冰封雪飄。這樣的描述使本溪的氣候給人以含蓄的感覺,特別是冬天。

在我的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當屬八十年代以前家住平房時期的本溪的冬天。那時候,每到十月份家家戶戶就開始為越冬做準備。其中,一件大事是漬酸菜,另一件大事就是挖菜窖。挖菜窖第一需要力氣,第二需要運氣。需要力氣,好理解,因為畢竟挖菜窖是個力氣活,需要運氣有的人可能就有些迷惑?怎麼挖個菜窖還需要運氣嗎?是的需要運氣,因為剛才提到,本溪“自然地貌為“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山多,石頭就多,所以要挖個兩米深的菜窖想要遇到兩米厚度的純土質的地方是特別不容易的。因此,挖菜窖和漬酸菜一樣需要鄰里互助。

挖好了菜窖,選好的秋菜,土豆、白菜、胡蘿蔔、大蘿蔔,統統碼放到菜窖裡。菜窖的溫度和溼度,完全符合貯藏蔬菜要求,使它既不繼續生長,也不會爛掉,還能及時補充水分,保持新鮮。

七八十年代在入冬前團體買白菜、蘿蔔、土豆和大蔥是一個單位最大的福利。但是對不起,只是公家聯繫集體採購,可是錢是一分也不能少的,到時候就會有專人拿著一張寫著名單的紙找你要。

團體採購是沒有頭銜的年輕人的專利。八十年代,本溪沒有像樣的大蔥,於是有一年深秋我們幾個年輕人被分配乘坐半截美(一種比解放牌貨車小的貨車)去凌源拉大蔥,坐在車上飽覽遼西一帶疑似“山窮水盡”的自然生態我有一種去旅遊觀光的感覺。到了目的地,收了幾戶總算收夠了我們需要的大蔥。凌源的大蔥確實不錯,蔥白很長,看起來就挺拔,特別遭人喜歡。裝完大蔥,當天晚上我們就選擇在一家與河北省交界的小旅館下了榻。晚飯吃的是凌源燒雞和凌源撥面,每個人還喝了二兩散白,當然費用最後攤到大蔥裡了。那一夜倒是睡的槓香。

九十年代本溪的企業大量倒閉,因而每到冬季,城市除運雪就成了一個挺大的難題,當時按照門前三包的規定,沿路沿街的企事業單位都是按責任分工承擔著自掃門前雪的任務,所以停產放假和倒閉的企業的門前雪就沒人掃了,只好由街道僱人清掃。說清掃是不準確的,因為停產放假企業的門前雪,如果每次下雪都由街道僱人那是僱不起的,只好攢在一起再清掃,可是到那時已經是積雪成冰了,掃雪變成了刨冰。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中小學生是城市道路除雪的主力,每到下雪不用學校通知,穿著校服的學生就從四面八方來到分擔區的主幹路上除雪,並且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令人遺憾的是,時有除雪的學生被機動車撞傷。雪尤其是大雪給城市正常運行帶來了困難甚至是災難。聽說,平原地區的司機行走在本溪冬天的公路上沒有不瑟瑟發抖的。

然而雪尤其是大雪如果落在農村的土地上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本溪是山區,森林覆蓋率高達75%,人們常常利用雪後形成的自然滑道用爬犁從山裡往外運木材,其便利程度絕不亞於水運通道,因此冬天是伐木的季節。

本溪農村流行在12月份殺年豬,豬肉絆子用雪冷藏足可夠一家人享用一冬的。

時間再往前推,凍梨一直是本溪人傳統的冬季水果。過去由於食品匱乏,加上沒有水果保鮮、運輸和貯藏條件,所以有人說凍梨幾乎是六七十年代本溪普通人家冬天能吃到的唯一水果。其實,這話也不對,因為他忘了藏在菜窖裡的山楂和山裡紅。

需要補充的一點是與東北平原城市和沿海城市相比本溪的冬天來的還算是稍微有些害羞婉轉的,因為它大部分時間沒有那麼凜冽的風,可能是大山讓它有些懷柔和綏靖,不知道這一點你是否認同?

本溪的冬天

本溪的冬天些害羞婉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