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一茜三招培養最好的二胎關係:大寶被崇拜,小寶被寵愛

01



一早被老媽的電話吵醒,以為有啥急事,原來是弟弟的兩個孩子一起床就開打了,老媽無奈地表示不求他倆姐弟情深但求和平相處。

侄子侄女差2歲,姐弟倆每天都要因搶東西而打架,弟弟經常被姐姐打傷。

上次我在家剛好碰到兩人搶西瓜,剩最後一塊西瓜了,姐弟倆都想吃,我媽對侄女說:“你是姐姐,懂事點,這塊讓給弟弟吃吧。”,看著瓜被弟弟吃掉了,侄女哭得滿地打滾。

後來,我媽去廚房做飯,侄女突然抓起侄子的手狠狠地咬了一口,一排很深的牙印看著都疼,侄子立馬大哭,我媽抱起侄子就打侄女,邊打邊說:“寶寶不哭,姐姐不乖,奶奶幫你打她。”

姐弟倆的日常就是我和我弟小時候的翻版,以我媽這樣的教育方式,他倆還得打上幾年的架,直到侄女“懂事”為止。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特別委屈,不願再讓弟弟,衝我媽吼了一句:

“他一輩子都比我小,難道我要讓一輩子嗎?憑什麼?”

《少年說》崔兢有一個小她六歲的妹妹,總是無緣無故地惹她,每次她想教育一下妹妹,妹妹就跑去爸爸那告狀,然後爸爸就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教訓她。

葉一茜三招培養最好的二胎關係:大寶被崇拜,小寶被寵愛

爸爸的理由就是妹妹小,姐姐要無條件讓著妹妹,即便崔兢在臺上已經聲淚涕下說妹妹就是故意欺負她,叫爸爸相信她一次,崔爸爸依然固執地叫她讓著妹妹。

葉一茜三招培養最好的二胎關係:大寶被崇拜,小寶被寵愛

“你是大的就要讓小的。”父母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是孩子間友好關係的最大殺手。

心理學家魏廣東說:面對弟弟妹妹,頭胎子女的恐懼是本能的反應,從心理角度來說,和父母所願不同,頭胎子女不會認為弟弟妹妹是自己的夥伴或成年後的幫手。

二胎子女的出生,他們並不會感到快樂,反而是一種恐懼。


當家長護著小寶,大寶就會感覺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然後感受到恐懼,兩人產生矛盾衝突時就會互不相讓。

最好的二胎關係應該是大寶被崇拜,小寶被寵愛而不是大寶被壓制,小寶被偏愛。


02



葉一茜的微博裡經常可以看到她的一雙兒女姐弟情深的日常。姐弟倆有愛的互動讓網友們心都化了,更是讓很多二胎家庭心生羨慕。

葉一茜三招培養最好的二胎關係:大寶被崇拜,小寶被寵愛

前段時間,綜藝《我們仨》裡幾對二胎媽媽向葉一茜取經如何處理二寶間的關係。她在節目中分享了讓二寶融洽相處的三個小技巧。

1. 培養大寶的分享意識

葉一茜三招培養最好的二胎關係:大寶被崇拜,小寶被寵愛

葉一茜表示自己的兩個孩子也經常會因為吃的,玩的而吵架,每當發生這種情況,她就把爭搶的東西先給女兒,再讓女兒分享給兒子。

這麼做有兩個好處,第一培養了大寶的分享意識,第二讓大寶認為自己是受爸媽重視的,什麼都是我先,這樣她才願意讓給小的,自己擁有的東西才會慷慨地分享出去。

崔爸爸這樣以孔融讓梨來教育大寶要讓小寶,其實是曲解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先拿到了大的梨,才分享給別人,而孩子還未擁有,父母就把東西給了他人,在他看來就是強取豪奪。

另外,在培養大寶的分享意識時父母一定要注意讓大寶自己決定分享與否,不能強求每次都能分享給小寶,倘若父母強制要求,分享就失去了它的意義,父母要允許大寶擁有不分享的權利。

2. 培養大寶的榜樣意識

葉一茜三招培養最好的二胎關係:大寶被崇拜,小寶被寵愛

在日常生活中激發大寶的責任感和保護欲,告訴大寶,這是你的弟弟(或妹妹),你現在要自己做得好,以後才能教弟弟妹妹。

節目裡嘉賓們紛紛表示二寶出生後特別喜歡跟著大寶,大寶做什麼,二寶就跟著模仿,家長可以利用大寶當榜樣的力量,培養他的責任感。

同事小瓊她的兩個女兒以前經常吵架,自從她的大女兒鋼琴考級通過,小女兒也開始練琴後,姐妹倆練琴時一派祥和的情景讓她非常欣慰,妹妹把姐姐當成了偶像,姐姐成了妹妹的守護者。

姐妹倆感情日益深厚,有時還聯合起來“對付”媽媽的批評教育。

3. 公平對待兩個孩子

葉一茜三招培養最好的二胎關係:大寶被崇拜,小寶被寵愛

葉一茜在節目中表示:老大做得不對或者是老二做得不對,要一起批評,因為一定是兩個人的問題才會有爭吵。

孩子們發生爭吵甚至打架時,很難斷定誰是罪魁禍首。衝突不是一個孩子的問題,有些媽媽眼裡的“好孩子”可能刺激、挑戰、慫恿“壞孩子”,讓他破壞規則,然後希望媽媽介入。

很多父母通常只批評懲罰衝突事件中他們認為的“壞孩子”,其實,父母要明白每個孩子都對其他孩子有影響。

只懲罰一個孩子其實是加強了孩子之間的競爭,讓孩子們對立起來,破壞了孩子之間的合作和貢獻。

有些孩子在父母的懲罰中學會了當“好孩子”,他做得好並不是因為他想做個好孩子,而是因為他想比別人好,以便讓自己受到嘉獎。

有些孩子就索性成為“壞孩子”,他做得差是因為想通過負面行為得到自己的價值感以及獲得特別關注。

孩子們都想得到父母的褒獎和關注,單方面的懲罰恰恰滿足了孩子爭吵背後的動機。

當父母公平對待一視同仁,會讓孩子們明白他們是一個群體,在同一條船上,應該同舟共濟,他們之間相互負有責任,應該相互照顧。



03



弟子規有言“兄道友,弟道恭”,這是對二胎關係最好的詮釋。

父母想要培養孩子們兄友弟恭的友好關係只需在他們發生衝突時抽身而出。

心理學家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中表示:孩子之間發生衝突,若不存在病態性地以大欺小,或者在衝突中使用槍支、刀具等危險物品,原則上家長是不應干預和評判的,除非孩子主動要求家長介入。

她說:孩子間的衝突不會引發創傷,但父母的干預會。

不論孩子們發生衝突的原因是什麼,父母試著幫孩子扯平或進行決斷只會讓問題更嚴重。

當父母干預孩子之間的衝突時,其實是在剝奪他們自己學習解決衝突的好機會。

說教、講道理,對減少兄弟姐妹間的衝突沒有任何效果。

孩子們之間發生衝突,很多父母都會很關切,想用各種辦法制止孩子們之間的戰爭,但事實上沒有任何作用。

心理學家德雷克斯說:如果孩子們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戰爭,那表明他們通過戰爭能夠達到某種目的,不是通過戰爭的過程,而是通過戰爭的結果。

如果父母的行動讓他們原來那種爭執的結果不復存在,孩子們就能發展出新的關係,因而想讓孩子們和睦相處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父母不插手孩子之間的衝突。

當孩子找到媽媽,要求媽媽做主時,媽媽可以先對孩子真誠地說:“我相信你們兩可以解決。”把責任還給孩子們。

當孩子們努力後仍舊無法通過自身能力解決衝突,媽媽再介入並且一視同仁地對待。

作者:紫語汐,85後寶媽。從文字中汲取力量,讓自己成為一個柔而不弱,暖而不粘的女子。

雪球媽媽 ( snowballmom ),和娃一起成長的80後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