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丨桃树湾民居:清代民宅典范 铺上两千块小“金砖”

浏阳丨桃树湾民居:清代民宅典范 铺上两千块小“金砖”

浏阳丨桃树湾民居:清代民宅典范 铺上两千块小“金砖”

浏阳市金刚镇丹桂村,前有潺潺清江水,后依松柏青翠的詹家山。旧时,这里有一片桃林,为清江河环抱,故得其名桃树湾。

桃树湾有一古老建筑——刘家大屋,世世代代,人们合二为一,都把刘家大屋叫作“桃树湾”。

这里曾繁华似锦,当春暖花开的时候,青山绿水,人面桃花,叫人留连忘返。

新湖南特别策划《读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进有160多年历史的桃树湾民居。

浏阳丨桃树湾民居:清代民宅典范 铺上两千块小“金砖”

铺上两千块小“金砖”,桃树湾民居堪称当时“最贵”

金砖,古时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金砖。规格为二尺左右见方。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铺的都是此砖。

而在浏阳,占地2.1万平方米的桃树湾民居中尚有2000多块小“金砖”。这个数字,也是浏阳现存清代民居建筑之冠。

“不是金子做的,只是工艺高、更厚实、档次高、价值也相对高些。”浏阳市文物专家任新民说,“金砖”是官窑的一种,一般重要建筑的主体部分,如殿堂等都会用“金砖”铺就,同时房顶雕刻更精美,木柱也更加大,石头石柱门窗等都会高一档次。

与文庙这种宫殿式建筑相比,桃树湾民居作为一种民居,能用这种规格的方砖充分体现了当时刘氏家族的雄厚实力。而侧厅、走廊都铺小“金砖”,更是说明了当时刘氏家族的不凡财力,十分罕见。

浏阳丨桃树湾民居:清代民宅典范 铺上两千块小“金砖”

金刚刘氏为浏阳大家族,家财丰饶,至桃树湾创建者刘运庄(1796年—1865年)时,更是达到鼎盛。刘运庄急公好义,热心公益事业,多次受地方政府嘉奖表彰,赐匾封官。

而翻阅民国时期编纂的《刘氏族谱》可以看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浏阳大旱,大部地方颗粒无收,刘运庄四子刘孝泉慷慨解囊,捐巨资赈济。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陈宝箴上奏朝廷,赐建牌坊予以表彰。

浏阳二中的前身,也是刘氏家族捐赠的。

据族谱记载,日本侵华、长沙大火后,长沙学校搬迁,浏阳学子读书要到外地,非常艰苦。浏阳士绅筹备组建淮南中学,没有成功。刘氏族长刘友骏,邀集族人,筹组选文中学,以解决浏阳学子的就学问题。于是捐赠各房田产作为校产,并将刘氏祠宇加以修葺,暂充校舍,向县政府备案办学。

浏阳丨桃树湾民居:清代民宅典范 铺上两千块小“金砖”

桃树湾民宅是清代民宅建筑的典范

走进桃树湾民居,如同欣赏“一部镌刻着中国百年兴衰历史的生动画卷”“古城长沙历经战火涂炭后留下的弥足珍贵的晚清江南民居标本”。

浏阳丨桃树湾民居:清代民宅典范 铺上两千块小“金砖”

它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总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有大小房屋400余间,从前门外墙到后厅神龛百米有余。

它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大屋为四进院式,自门楼由南向北,依次为前厅、过亭、中厅、后厅、风火墙;由东向西,分别为鱼池、花园、庭院、厢房、钱仓、粮仓、跑马楼等,附属房屋一应俱全。

浏阳丨桃树湾民居:清代民宅典范 铺上两千块小“金砖”

它选材讲究,造工精美。附属建筑为土木结构。主体建筑为砖(青砖)木结构,坡屋顶,小青瓦,飞脊、瓦当,形似亭台楼阁。梁枋上雕绘的人物山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过亭内顶的六角藻井古朴而不失华丽;中门隔窗、各类花格窗和角饰木雕工艺精细,久经沧桑,色彩明丽,图纹清晰可辨。

它设计巧妙,别具匠心。全屋采用30余个天井采光,地下阴沟排水,构成蛛网式采光排水系统,达到冬暖夏凉、水流畅通无阻的效果。围墙内有七口水井,成七星北斗分布,能充分满足生活和消防用水。

浏阳丨桃树湾民居:清代民宅典范 铺上两千块小“金砖”

新湖南客户端整理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新湖南客户端读者热线:0731-84326002。转载授权:0731-84326133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