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版“靠山吃山”,留壩縣打造扶貧新模式

近日,在漢中—廣州重點合作項目推介暨簽約儀式上,一個深處秦嶺腹地、總人口4.7萬的國家級貧困縣——留壩縣成功簽約文化旅遊合同項目、協議項目4個,總投資2.4億元。誰能想到,2013年底該縣貧困發生率為36.5%,截至2018年底,這裡的貧困發生率已經降至1.08%。究竟是什麼讓留壩縣華麗蛻變?



01

生態立縣,建設山地度假旅遊示範區

“留壩縣作為南水北調水源保護地和大秦嶺生態保護限制開發區,沒有工業,農村經濟基礎薄弱,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4700元/年。”留壩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基層辦主任李根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留壩縣曾經依靠天然的生態優勢,走著簡單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路。上世紀80年代,靠著砍伐樹木、開採礦產風光一時,但短時間內山禿了、水混了,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持續惡化。

“實踐告訴我們,對生態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帶來的只會是惡果,綠水青山才是留壩最寶貴的生存資源。”留壩縣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謝建斌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痛定思痛之後,留壩走上了升級版“靠山吃山”的發展道路。

升級版“靠山吃山”,留壩縣打造扶貧新模式

早在2000年,留壩縣就確立了“生態立縣、藥菌興縣、旅遊強縣”的發展戰略,2008年又進一步確立了旅遊業突破的發展道路,明晰了建設中國山地度假旅遊示範區的發展目標。近5年來,留壩縣更是頂著壓力關停了7家淘金、採砂企業和礦山開採企業,從源頭上斬斷了破壞環境的行為,同時開展植樹造綠工程,把發展全域旅遊作為長線產業。“春天的燦黃油菜花海,夏天的蔥鬱紫柏山脈,秋天的4000年古銀杏樹,冬天的白雪皚皚張良廟,留壩縣打造出了貫穿一年四季的全域旅遊產品體系。”謝建斌告訴記者,近三年來,600餘名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全縣70%的群眾直接或者間接地參與到旅遊產業中,為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3306元。

02

賦權活能,扶貧社讓村民錢包鼓起來

留壩縣的旅遊產業蓬勃發展,但縣裡還有1389家貧困戶,如何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留壩縣創新開展了村級扶貧互助合作社(以下簡稱“扶貧社”)建設,探索出了一條鄉村治理變革的新路子。

“扶貧社不僅針對貧困戶,每位村民都是扶貧社的自然社員。扶貧社有兩大‘法寶’:生產經營和公益服務。”李根如數家珍,生產經營類專業組由扶貧社裡的能人大戶領辦,承接上級各類經濟建設和生產項目,如架橋、修路等,組織帶領本村以貧困戶為主的群眾發展生產並爭取勞務或鼓勵群眾以資金、土地等形式入股,享受分紅;公益類專業服務隊負責實施文化活動、環境衛生、自來水管護、鄉村道路維護等公共服務工作,經費源自集體積累的補貼。

“扶貧社還在農業產業鏈中承擔著重要的樞紐角色。”李根表示,以前縣裡的單個散戶養殖的雞、豬或蜂等由於數量相對較少,企業不願前來採購。自從有了扶貧社,散戶的資源得到有效整合。扶貧社對上承接龍頭企業的銷售訂單,承諾農產品質量和適度規模,對下與農戶分解訂單、管控質量,開創了“龍頭企業+扶貧社+農戶”的模式,徹底改變了過去單個農戶單打獨鬥、提籃小賣的銷售方式。“扶貧社還定期開展培訓指導,從此農民不愁不會養、不會種,更不愁賣不出去。”

2016年8月以來,扶貧社已經分三批實現了留壩縣75個村全覆蓋,並開始向全市推廣。截至2018年10月底,全漢中市已成立了500多個這樣的扶貧社。

升級版“靠山吃山”,留壩縣打造扶貧新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