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張洪勳:只要活著,就要把路修下去

蚌埠新聞網記者 劉晨

日前,經專家委員和公眾代表推薦評議,10月份“安徽好人”榜單揭曉,義務修路方便鄉親出行的禹會區馬城鎮張灣村村民張洪勳名列其中。

說起張洪勳,張灣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洪亮這樣描述:有這樣一位八旬老人,個頭不高,人精瘦精瘦的,他每天總會拿著工具默默地修補著鄉間一條條坑窪不平的小路。近40年來,他用壞的鎬頭、鐵鍬就有10多把。他就是張洪勳,禹會區馬城鎮張灣村一名普通村民。

為了方便鄉親,他義務修路

上世紀八十年代,張灣村還是懷遠縣的一個貧困村,村裡基礎設施落後,道路坑窪不平,很多路段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給村民出行生產帶來很多不便。

那時候,張灣村有兩條生產路,一條長約1.3公里,是通往山地的“亞軍路”,還有一條通往北灣大田的“搖把路”長約3.5公里,都是泥土路。當年四十幾歲的張洪勳,經常扛著鍬鍁,在路上修修補補。陰雨連綿,別人往家裡跑,他卻穿件蓑衣往灣裡跑,揮動鍬鍁,在道路水坑旁開溝,將道面積水排到溝裡,這一干就是近四十年。

義務修路多年,他不提要求

“原來路上的坑都能把拖拉機輪胎陷進去,那路真叫一個難走,好多坑都是他一點一點墊起來的。”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洪亮說,“別看這坑不大,一早上都幹不完,這些年都是他在默默修路,從沒向村裡提過要求。”

最近幾年,村裡的基礎設施得到大大改善,很多泥土路、砂石路被平整的水泥路取代,張洪勳的工作量減輕了不少,閒不下來的他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依然是砂石路的鄉間便道。“老張就是閒不住,看到路不平,就非要把路修好。”張洪亮說。

這些年經常修,他成“土專家”

起初,張洪勳是為了方便鄉親出行,後來修路修成了習慣,修完門前的,再修村裡的,據不完全統計,經他手維修的村莊公路長達約7公里,鄉間便道更是掰著手指頭也數不清。

張洪勳是村裡修路的“土專家”,無論是水泥路還是砂石路,他都有自己的一套辦法應付:先在坑窪路面附近用鎬頭刨出一部分石子、泥土,再用鐵鍬一點一點填到坑裡,逐層鋪在地上,再用腳踩實。“這種法子不牢靠,人走車壓,隔一段時間就要補補,不過俺不嫌麻煩。”他說。

只要我還活著,就要修下去

“路平了,自己出去方便,鄉里鄉親出行也舒服些,天天出來修修路,乾點活,就當是鍛鍊身體了,你看我身體……”說著說著,由於前段時間生病未愈,張洪勳咳嗽了幾聲。

剛開始修路時,家人鄰居都不理解,還有人說風涼話。如今,在外打工的兒子回家探望,仍會一遍一遍叮囑“你年紀都這麼大了,身體又不好,能不幹就不幹了,你不幹還沒人幹了”。面對各種質疑,張洪勳堅持了下來。時間長了,村民享受到了老人修路為大家帶來的福利,不僅理解了他,有時還會給他搭把手。

“2011年,我剛來到這個村當幹部,到村裡農戶走訪,詢問村裡有沒有什麼好人模範,幾乎都說到張洪勳。”張洪亮說,“我經常和村民講,你只要真心為村裡付出,大家嘴上不說,可是心裡都記著,就比如說張洪勳。”

今年已經快90歲的張洪勳,畢竟年紀大了,多年勞作留下的病痛常會困擾他,“我現在身體是不如以前了,有時候還經常生病,可是隻要我還活著,看到哪裡路不平,我就要把路修下去。”臨別時,他堅定地說。(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