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川書院 四川唯一的縣級書院遺址

繡川書院 四川唯一的縣級書院遺址

繡川書院。

繡川書院 四川唯一的縣級書院遺址


繡川書院 四川唯一的縣級書院遺址


  

□田慧敏文/圖
  成都地區的古鄉村書院,在全國素有盛名,其中名氣最大的,是位於成都青白江區城廂鎮的繡川書院。今天的繡川書院舊址,也是四川省唯一保留完好的縣級書院遺址。


  繡川書院所在的成都城廂鎮,歷史上地屬金堂縣,也是舊金堂縣衙門(政府)所在地。作為四川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今天的城廂鎮,還保存著漢代以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威嚴的縣衙署、古樸的文廟和武廟、恢弘明教寺覺皇殿、靜謐的繡川書院……
  繡川書院坐落在城廂鎮的大東街,始建於北宋,原在該鎮西街,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金堂縣令陳舜明將其從西街鬧市遷建於現址,依據附近有繡川河之故,更名為“繡川書院”。繡川書院於1751年、1761年、1805年分別由金堂縣令張南英、饒學曦、謝帷傑三次維修和增建。
  該書院佔地面積5085平方米。書院分為四進:一二進為庭院,兩側有廂房;三進為外講堂;四進為內講堂。均為磚木建築結構,青瓦屋面,花格門窗。整個建築除局部牆壁改為磚砌外,基本保留著清代原有的結構和風貌。大門處刻著一副楹聯:“博學多能養成佳士,依仁遊藝勉作通儒”,橫批為“人文蔚起”。這對楹聯,已靜靜地注目了古鎮100多年。
  繡川書院是成都地區修建最早、規模最大、藏書最多的書院之一,歷任院長皆為博學之士。據查實的九任院長中,有進士1人、舉人6人、拔貢2人,學子多系秀才和童生中的高才生。
  在過去的七八百年間,繡川書院先後培育了《全宋詩》精選的作者黃中庸、理學家謝湜、文史學家張晉生,辛亥革命功臣彭家珍、哲學家賀麟、植物學家何鑄、著名作家流沙河等。

  著名民俗學家鄭光福回憶,“父親小時候在繡川書院讀過書。他生前經常告訴我,這個老書院在成都周邊名氣非常大,學風非常好,幾乎家家戶戶都爭著要把娃娃送來讀書。”
  當年的繡川書院,是一所開放性的教育機構,經常和位於成都文翁路著名的成都錦江書院互動。錦江書院修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94年),是清代四川地區延續最長的官辦省級書院。這兩所書院有一個特點,都不限聽眾,不管是不是書院學生或是什麼流派的,都可以去免費聽課。
  當時,清末著名學者、時稱“蜀中三才”的李調元,清末“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清四川唯一的狀元駱成驤等,都曾來往於兩所書院講學。
  繡川書院遺址的對面,就是赫赫有名的家珍公園,這個公園因辛亥革命英烈彭家珍而得名,也叫“彭大將軍專祠”。
  1911年,在武昌起義的緊要關頭,23歲的彭家珍(金堂人,也在繡川書院讀過書)隻身深入虎穴,炸死了滿清全權大臣良弼,不幸壯烈殉國。彭大將軍專祠,是全國唯一一處紀念彭家珍的專祠,也是全國唯一一處紀念彭的專祠,其紀念碑、衣冠冢等保存完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