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顏值”更有“氣質” —— 常德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走筆

有“顏值”更有“氣質” —— 常德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走筆

桃花源鎮“桃花源”牌金絲皇菊遠銷上海、江浙地區

天藍水清、花香四溢、雞犬相聞……這是一幅人們心中勾勒的美麗鄉村畫卷,帶著鄉愁,也帶著期盼。

11月,常德日報記者在沅澧大地的鄉間行走、觀察,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暢談,發現一個個讓人欣喜的變化。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正在有力而深刻地改變著鄉土的面貌,“顏值”和“氣質”雙提升的鄉村,正實現著人們對美好家園的所有想象。

有“顏值”更有“氣質” —— 常德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走筆

桃源縣茶庵鋪鎮文化廣場上村民自娛自樂

有“顏值”更有“氣質” —— 常德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走筆

鼎城區草坪鎮興隆街村81歲的張桃初老人為記者表演漁鼓

鄉村文明 樹立新風尚

在鼎城區草坪鎮,村村建起了百姓大舞臺,發揮民間藝術優勢,自編自導了《新禮尚往來》《人間煙火》等小戲小品,弘揚新風正氣;在石門縣秀坪園藝場,村民自願無償提供土地用於新建幸福屋場;桃花源鎮湯家山村的愛心超市裡,村民用各類評比、義務出工出勞等活動中獲取的積分兌換生活物品……


一路走來,記者時常發現各種勃然興起的新文化、新時尚,也經常被隨處可見的村民小廣場上的歡樂,被農民臉上洋溢的笑容所感染、所感動、所鼓舞。

農村之美,不僅要美在環境、美在產業,更要美在鄉風、美在心靈。常德的鄉土上,已經湧現出了石門“美麗鄉村夜講壇”、澧縣牌樓村“道德長廊”、鼎城滄浪坪村編修村志、臨澧同心村譜寫《同心村歌》等鄉村文化品牌,出現了石門縣推廣“格言治家”、夾山鎮陶氏家族將“拒收人情”納入族規等新風尚。

一組組數據見證著常德鄉村振興中文化、文明的提升和蝶變——

全市農村已全面建立完善“兩委三會”制,愛衛協會、紅白喜事理事會、文化藝術團、產業發展協會等群眾自治組織已經普及。

在全市1533個村和735個城市社區實現了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全覆蓋,80%以上的村、居完成了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的修訂完善工作。

全市2262個村(居)全部將文明節儉操辦婚喪喜慶事宜納入村規民約,有2187個村(居)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全市已簽訂文明節儉操辦婚喪喜慶事宜承諾書的黨員和國家公職人員有近35萬人,普通群眾超過230萬人。

如今,文明的種子在鄉間田野裡生根開花,群眾自發建設家鄉的熱潮湧動,群眾思想觀念由“要我幹”變成“我要幹”,由“坐地起價”變為“積極支持、主動參與”。

有“顏值”更有“氣質” —— 常德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走筆

家門口務工就能賺到錢,桃花源鎮湯家山村村民心裡樂開花

有“顏值”更有“氣質” —— 常德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走筆

鼎城區草坪鎮火龍果產業基地帶動鄉村採摘遊吸引眾多遊客

鄉村面貌 展現新氣象

幸福屋場花樹錯落,涼亭曲徑;寬闊的村道乾淨整潔,路燈閃亮;村部文化牆裝飾精美,詩意盎然;百姓大舞臺張燈結綵,喜氣洋洋……走進鼎城區草坪鎮興隆街村,頓覺春風拂面,心曠神怡。

這個村莊的點滴美景,是我市“4+9”鄉村振興示範片區建設的縮影。近年來,按照“片區示範、百村創建”的思路,我市推進了“4+9”鄉村振興示範片區建設,把“辦點示範”辦成了快速推進的“金光大道”。

“4+9”,即市縣共建桃花源、柳葉湖、西湖和西洞庭4大示範片區,9個區縣(市)各自主創建1個示範片區,共涉及148個村(社區),其中重點村50個,總人口30餘萬人。據初步統計,10個試點鄉鎮累計投入資金近4.39億元,清除垃圾4.5萬噸、清理牆面廣告近12.4萬平方米、施劃停車位近2914個,“髒亂差”得到根本改變。

示範區漂亮了,全市轟轟烈烈開展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行動讓更為廣袤的鄉村也向示範區“看齊”。我市先後制定下發了《常德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常德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實施方案》等文件規定,各職能部門相互協作,各鄉鎮因地制宜,整治農村環境,繪出鄉村美景。

目前,我市1980個涉農村居已清理農村生活垃圾43.7萬噸,清除衛生死角8.2萬處、清除村內塘溝2.5萬處,治理黑臭水體567處,清理畜禽養殖糞汙等農業生產廢棄物16.6萬噸,整治空心房12998間,拆除違章建築2.09萬處,逐步建立政府、社會、集體、村民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機制,農村環境多年的頑瘤痼疾一掃而清。

與此同時,農村廁所革命也在快速推進。目前,全市農村居民138.7萬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1%。2019年全市改廁任務為113805戶,截至11月上旬,已完成進度87.76%。鼎城區灌溪鎮、柳葉湖白鶴鎮推進改廁工作的做法在全省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培訓會上進行了推介交流。

見到實效、嚐到甜頭的農民們,享受著神清氣爽的新生活,個個成了環境衛生的精心呵護者。從鼎城、桃源到石門,一路上我們路過了無數的農家小院、鄉村廣場,處處乾淨清爽,讓來客不忍心丟下一個紙片、一個菸頭!

有“顏值”更有“氣質” —— 常德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走筆

西湖管理區德人牧業公司將秸稈、牧草和玉米一起粉碎,經過微生物發酵製成青貯飼料

有“顏值”更有“氣質” —— 常德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走筆

桃源縣茶庵鋪鎮同心茶業產業園

產業發展 打造新特色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因勢利導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是常德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頭戲。


桃源縣茶庵鋪鎮深度推進茶旅融合發展,全鎮茶葉種植面積7萬畝,產值達到10個億,全鎮一半以上的農民從事與茶葉有關的工作。松陽坪村3000畝茶園旁的幸福屋場,冬日裡閒下來的採茶女,穿著喜慶的服裝玩起了九子鞭,臉上洋溢著富足帶來的笑容。

桃花源鎮湯家山村,記者見到的卻是一番繁忙景象。近千畝金絲皇菊花開正豔,農民們忙著在地裡採收,車間內工人緊張地篩選。桃花源鎮黨委書記張紅彪高興的告訴記者,全鎮正按照“黨建引領、融合發展”的理念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努力將美麗風景變成美好“錢景”。

石門縣秀坪園藝場的5000畝橘園看上去稀稀落落,實際上是年初冰災過後,該縣引進龍頭企業高標準打造的現代柑橘特色產業示範園。這裡實施水肥一體化,向全產業鏈智慧型農業轉變。而五六百戶傳統橘農土地被流轉後,將完成從農民到產業工人的身份轉換。

由點到面,年終盤點,可以清晰地看到常德農業產業發展的蓬勃勢頭。

——產業結構持續調優。全市高檔優質稻達240萬畝,“常德香米”核心區面積達25萬畝,優質茶園面積達36.1萬畝。稻蝦、甲魚等特色種養髮展迅速,面積分別達到40萬畝、18.6萬畝。

——“三品”工程持續發力。常德香米、蔬果、水產等農產品打入北方主流市場,常德22個基地被認定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新增“兩品一標”認證產品75個,綠色有機地標合計有效總數259個,全省第一。全市連續16年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零事故。

——“百千萬”工程持續推進。成功創建1個國家級園區、10個省級園、1個省級示範片,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總數分別達5813家、5182家。創建省級休閒農業集聚發展示範村4個。

——加工產業持續增長。全市農業產業規上企業453家,國家、省級龍頭企業分別為6家、69家、位居全省第一、第二位,常德市、桃源縣分別被評為全省“雙千”工作先進市州。

在冬日裡盤點一路的收穫,我們看見,農業大發展、農村大變樣、農民大增收的沅澧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正在徐徐鋪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