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又一艘世界级FPSOP70成功交付!“大国重器”频从海西湾驶出

青岛造“海上巨无霸”交付巴西

继去年P67后,中国海油又一艘世界级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70成功交付,创造国际超大型FPSO交付新速度

P70

总长300余米,总宽约74米,甲板面积相当于3个标准足球场。

设计寿命25年,作业水深2200米,年产量达到1/4个大庆油田,储油量160万桶,天然气处理能力600万标方/天,最大排水量达35万吨。

中海油又一艘世界级FPSOP70成功交付!“大国重器”频从海西湾驶出

P70正在交付装船中。

记者12月4日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获悉,历时18个月,由我国自主集成的世界最大吨位级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70当日在青岛成功交付巴西业主,创造了国际超大型FPSO交付的新速度。这也是继去年P67后中国海油又一艘世界级FPSO成功实现交付。P67、P70“姊妹船”的双双交付,不仅为中国和巴西能源领域的战略合作搭建起友谊的桥梁,也将进一步增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并助推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中海油又一艘世界级FPSOP70成功交付!“大国重器”频从海西湾驶出

12月4日晚7时,P70船历时9个小时完成了浮装作业,进入世界上承重能力最大的半潜式运输船“先锋号”。

据悉,P70总长超过300米,总宽约74米,甲板面积相当于3个标准足球场。其设计寿命25年,作业水深2200米,年产量达到1/4个大庆油田,储油量160万桶,天然气处理能力600万标方/天,最大排水量达35万吨,堪称海上“巨无霸”。

作为开发海洋石油的关键设备,FPSO是集生产处理、储存外输及生活、动力供应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海上生产设施,被称为“海上油气处理厂”。与其他形式石油生产平台相比,FPSO具有抗风浪能力强、适应水深范围广、储卸油能力大,以及可转移、重复使用的优点,广泛适合于远离海岸的深海、浅海海域及边际油田的开发,已成为海上油气田开发的主流生产方式。因其造价高昂、建造难度大、集成程度高,一向被称为石油工业领域“皇冠上的明珠”。

中海油又一艘世界级FPSOP70成功交付!“大国重器”频从海西湾驶出

P70总长超过300米,总宽约74米。

2015年5月,中国海油承揽了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67和P70两艘FPSO“姊妹船”的详细设计、采办、部分模块建造、运输以及整船的集成、调试、拖航、交付等工作。2018年5月16日,P67成功在青岛交付巴西,开创了我国自主集成并成功交付世界级超大型FPSO的先河。

作为P67的“姊妹船”,此次交付的P70在外观、尺寸、能力上,都与“姐姐”高度相似,两者堪比FPSO界的“双胞胎”。

集成化程度高、工程工作量大、项目周期紧张、工程界面复杂是这个“超级海上工程”的主要难点。在P70的甲板上,密布着17个功能模块,最大的重达2600多吨,7层楼高,这些模块负责对海底油气进行加工处理,是高度集成的海上油气加工厂。整个建造过程中,P70消耗钢材达到4.5万吨,相当于1000多辆重型坦克叠加在一起的重量。铺设的电缆长度达到150万米,相当于由北京至上海的距离。

中海油又一艘世界级FPSOP70成功交付!“大国重器”频从海西湾驶出

整个建造过程中,P70消耗钢材达到4.5万吨。

在短短1年半的建造集成过程中,中国海油组织了近千人的项目团队,对项目的技术难点和管理难点进行攻关,先后完成了190多项技术革新和工艺创新。项目人员还创新性地应用了智能化界面管理系统,借助可视化、数字化、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FPSO工程的动态化、规范化管理,刷新了国内自主集成同等规模FPSO的速度纪录,标志着中国海洋工程高端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由于P70本身没有动力,不能在海上自航,它将通过“船背船”的干拖方式,由世界上承重能力最大的半潜式运输船——“先锋号”将其“驮”在背上运往巴西。P70将途经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航行12000海里到达巴西,整个航程需要约45天。抵达大洋彼岸后,P70将和它的“姊妹船”P67一起在巴西东南海域桑托斯盆地盐下油田作业服役。

中国海油FPSO浮体业务的发展,不仅提升了自身在高端海洋工程领域的整体实力,也有力地带动了国内机电、冶金等多个传统民族工业的国际化进程。以P70为例,其国内采办金额约3.8亿元,国产化比例达到了80%,辐射带动了国内100多家设备生产厂商实现了“走出去”。据悉,仅电缆采办一项,在引入国内供应商后,直接节省预算达1500万元。

在竞争激烈的南美浮体市场上,中国海油打出了中国海工制造的响亮品牌,为公司继续发力高端海洋工程建设、开拓国际海工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未来,中国海油将持续强化FPSO核心能力建设,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领域合作,助力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产业积极“走出去”贡献力量。(记者 陆 波)

海西湾:“大国重器”频从这里驶出

位于西海岸新区的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产值逾百亿元,诞生过多个“世界首台套”

先后交付了世界最大散货船——新一代超大型40万吨矿砂船、世界上最大的深海养殖设备——世界首座全自动深海半潜式“智能渔场”、我国首次自主集成的世界级“海上石油工厂”——“FPSO P67”,流花16-2油田群FPSO船体建造开工……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海西湾船舶海工企业硕果累累,已茁壮成长为世界级产业基地,为青岛海洋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船舶海工产业实现产值114.68亿元,形成以造船为龙头、船舶配套和技术研发同步发展的船舶产业集群

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总投资270亿元,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的“青岛海西湾船舶产业基地”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投资建设的海洋工程基地组成,总规划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总岸线长12公里,平均码头水深12米。被列入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国家级新型工业化船舶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山东省海洋特色园区。

基地内有造修船坞6座,海洋工程滑道11条,生产工艺装备全国领先,全部达产后,造船能力668万载重吨,修船能力200余艘,海洋工程钢材加工能力50万吨。2018年,新区船舶海工产业实现产值114.68亿元(不含北船重工)。今年上半年,船舶海工产业共实现产值57亿元(不含北船重工),同比增长15.7%,高于全区平均增速20.1个百分点。

船舶产业基地,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及其所属企业投资建设,规划总投资210亿元,占地6平方公里,岸线总长9公里。该基地有11个项目,主要包括北船重工造修船基地、海西重机港口及船用机械、海西重工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武船重工特种船舶与海洋工程、武船麦克德莫特海洋工程、海西船舶柴油机、712所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研发基地、702所深潜装备试验检测基地等8个投产项目,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1个在建项目,712所大型特种电机、船用发动机等2个待建项目。形成“造船与配套结合,军品与民品结合,船舶产品与海洋工程结合,厂所结合,产学研结合”,以造船为龙头、船舶配套和技术研发同步发展的船舶产业集群。

海洋工程基地,总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总岸线长3公里,工艺制造水平及占地面积居亚洲首位,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控股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海洋石油装备工程制造项目总投资39亿元,占地1.2平方公里,码头岸线长度1.7公里;由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投资的海洋石油装备工程制造项目总投资23亿元,占地1平方公里,码头岸线长度1.2公里,分别生产导管架、油气钻采及处理模块、深水浮式平台等海上油气开采装备。

提升产业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和配套发展水平,打造世界知名的船舶海工产业生态系统。

青岛发起海洋攻势后,海西湾船舶海工企业积极响应,依托海西湾国家级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基地,适应国际船舶海工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发展趋势,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和配套发展水平,打造世界知名的船舶海工产业生态系统。

按照“优化结构、船海联动、技术创新、全链配套”的发展思路,这里坚持造(修)船、海工双轮驱动,加快推进船舶产品大型化、高端化;做大做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实现主流海工装备重点产品及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引进提高研发设计及部件配套,提高技术集成和设备成套化水平;发挥基地优势,以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为切入点,强化船舶企业与海工企业的融合发展,形成长链条、深配套的能力,打造我国北方的重要高端船舶修造产业基地和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基地。

船舶制造业方面,新型船舶瞄准大型、高端、深水、国际目标,提高船舶设计制造智能化、绿色化、集成化水平,发展新型海洋船舶、超级节能环保船舶、智能船舶。高技术船舶则重点发展超大型油船和散货船、高端客滚船、高端远洋渔船、邮轮游艇、游钓型游艇、河海联运船舶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全面提升大型液化天然气船、超大型原油运输船、超大型集装箱船、超大型矿砂船等高技术船舶的研发建造水平。

在船舶配套方面,一是提升关键配套系统研制,重点发展高效、低排放大功率低速发动机及曲轴等关键零部件,船舶智能监控系统、电力推进系统、船舶压载水系统等关键配套系统,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自主配套水平。推进船用低速机、压载水处理系统、柴油机废气处理系统、20兆瓦和40兆瓦级电力推进系统、水下机器人等自主研制。二是提升通讯导航定位系统及设备研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具备试验条件的企业开展合作,重点对船岸一体化数据交换技术、多源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一体化船舶智能导航应用技术、多维数据模型变换等技术的集成进行研究开发。三是提升电子电气设备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制,对重点装备和关键系统、设备研制,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进行应用研究。

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大力建造海洋工程平台。主要是做精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和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建造;做强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FLNG)、浮式储存及再气化装置(FSRU)建造;提高钻井船及海上作业保障装备的研发建造能力;大力发展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的开发和工程化。重点突破第七代超深水钻井平台、深海空间站、极地冰区平台、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装备、核电装备、智能化深远海养殖装备等海洋工程平台的研发建造。

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方面,这里将重点开展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与生产装备、水面支持装备、深水、超深水钻井船、铺管起重船、海洋支持船等工程船舶与装置的研制与集成创新;推进深水、超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大中型液化天然气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LNG—FPSO/FSRU)、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装置(FDPSO)、张力腿平台(TLP)、深水立柱式平台(Spar)等油气生产装备及水下生产系统和水下立管等生产辅助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应用。发展深海智能输气输油管道、深海油气勘探、水下采油系统、超大型海上油田设施一体化拆解等海洋油气装备。

在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方面,重点开展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硫化物和稀土等海底资源勘探,可燃冰开发装备、钻采及相关辅助装备的研制与应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方面,鼓励开展海上太阳能、海上风能光电、风电设备和工程安装船等方面的研究制造,全面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产业化发展。

在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装备方面,重点引进优质海水淡化装置的船舶配套企业,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为重点,促进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装备的产业化;开展海水提铀等开发装备的前期研究和技术储备。

在海洋空间资源开发装备方面,重点开展海洋浮标、海洋潜标、水下通信设备等海洋空间综合立体观测系统装备研发应用。鼓励并支持海工总承包公司,总包或分包超大型浮式保障基地、岛礁中型浮式平台、远海岛礁开发建设工程等。(记者 陆 波)

(文章来源于青岛日报客户端“青岛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