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真的火不過3年嗎?


拼多多真的火不過3年嗎?

近日,國盛證券發佈一份極其吸引眼球的研報,聲稱拼多多火不過3年,目標價13.8美元,而拼多多12月3日的收盤價為36.17元,也就意味著還有61%的下跌空間。

這猶如向市場扔了一顆雷。

儘管在三季報發佈後,拼多多股價出現跳水,但國盛證券的報告顯然還是讓大多數人措手不及。並且,在近期發佈的關於拼多多的研報中,大多數依然堅持“買入”,相比之下,國盛證券顯得更有些另類。

富途證券的數據顯示,10月份的22個分析師評級中,11個給予“買入”評級,7個“強力推薦”;11月份,23個分析師評級中,11個建議“買入”,7個“強力推薦”;12月份,26個分析師評級中,12個建議“買入”,9個“強力推薦”。而給予“賣出”評級的,只有兩家。

同一個拼多多,同一個資本市場,同為研報發佈機構,為何如此大相徑庭?拼多多到底能否火過3年?

擺不脫的低價,少不了的營銷

國盛證券這份報告全文5萬來字,單看篇幅,也並非倉促之作。分析方法中除了拼多多的官方公開數據外,還有其在市場進行的調查問卷。國盛證券的核心判斷有幾個方面:

第一,拼多多的商品無競爭力,很難做到人無我有;第二,看似擁有價格優勢,實則補貼所致,不可持續;第三,低端標籤不利於向中高端升級;第四,商家利潤率將被擠壓;第五,用戶留存率低。

拋開股價預測,我們認同大部分觀點,拼多多經過一路狂飆後,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的確將影響其節奏,並且,在一些核心指標上大大低於同為平臺模式的阿里,即使存在提升空間,但牽一髮而動全身,整個模式將受到影響。

低價一直是拼多多近年來想撕卻撕不掉的標籤(或者也根本不想撕),多低呢?除了用戶購買的直接體驗外,一組數據也可以說明。根據各家披露的數據來看,阿里零售的年度用戶人均消費超過8000元,京東也超過5000元,而拼多多三季報顯示這一數據只有1566元。

可能有人會說阿里的獲客成本遠遠高於拼多多,經過測算,阿里的獲客成本在500元左右,拼多多隻有150元左右。但對比上述數據看,阿里500元獲得一位交易用戶,可貢獻8000元交易額,比值為16倍,而拼多多的比值為10倍。

雖然拼多多的年度活躍交易用戶數達到了5.36億,與阿里的6.93億在縮小差距,但從貢獻度上而言,用戶質量的差距顯然易見。

是什麼導致這種差異?拼多多商品價格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在於用戶購買頻次,這也是國盛證券報告中提到的,拼多多一部分用戶來源是社交分享,也就說這部分用戶的消費行為是被動和隨機的,不會主動去逛拼多多,對應國盛證券的調查結果,拼多多的留存率只有19.43%。但天貓淘寶的用戶則具有逛的屬性,這也是馬雲說的“他不理解為什麼幾千萬人只逛不買”的原因,翻譯成專業術語,就是阿里的用戶黏性高於拼多多,而一旦具備強黏性,交易轉換的概率的就大大提高。

再看另一組數據,拼多多的營銷和銷售支出佔比收入長期保持在90%以上,而阿里只有40%-50%。拼多多如此龐大收入才能維繫出1566元的客單價,而阿里只需要投入一半的收入就可以實現8000多元的人均消費。

這也就意味著,拼多多一旦將營銷和銷售支出佔比縮減至阿里水平,用戶的購買頻次可能會大幅下降,進而影響客單價和GMV,因此,想盈利,目前也不敢通過大幅“省錢”來實現。

在這種模式下,成本難降,盈利難升。

拼多多的想象力

財報顯示,在過去12個月的GMV達到8402億元,收入250億元,因此,變現率為2.98%。馬雲今年1月份透露,去年阿里零售的GMV在4.8萬億左右,對應2018自然年的收入為1863億元,測算出變現率為3.88%左右。

某種意義上,拼多多的變現率還有0.9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不考慮其它因素,以8402億的GMV計算,也就是增加近76億元的收入,足以覆蓋虧損。但拼多多可以提高變現率嗎?理論上是可以的。

拼多多的變現方式有兩種,佣金和在線營銷。目前拼多多向商家收取的佣金為0.6%,而淘寶天貓等平臺的佣金率在0.4%-5%之間,尤其在服裝、鞋包、家電等主要品類,都在2%-5%之間。這意味著,拼多多即使上調0.9%的佣金率,也低於阿里。


拼多多真的火不過3年嗎?

如此簡單的方式,拼多多一定知道,但卻不能。一方面,低費率是拼多多繼續吸引商家,豐富其SKU的利器,如果在“二選一”的背景下,提升費率無疑自殺;另一方面,單從客單價來看,拼多多商家的利潤有限,平臺提升費率,就意味著擠壓商家的利潤空間,目前拼多多顯然不願意得罪商家。

在線營銷同樣同理,截至3季度末的過去12個月內,拼多多的該項收入為221.9億元,佔比GMV(貨幣化率)2.6%,而阿里2018年自然年的廣告收入,據第三方數據機構測算,在720億左右,在線營銷的貨幣率大概1.5%。也就是說,拼多多通過廣告賺取商家的收入已經沒有太大空間。

但從另一組數據來看,似乎還有空間。阿里電商到底有多少商家是個謎,但歷史上宣佈的最高數據為950萬,我們即使以800萬有效商家算,平均每季度廣告收入180億元(今年三季度實際應該高於此值,騰訊三季度網絡廣告收入為183億,阿里該項收入高於騰訊),平均每個商家貢獻的廣告收入為2250元;拼多多二季度公佈的商家數為360萬,三季度末我們以400萬計算,當季在線營銷收入為67.1億元,平均每個商家貢獻的廣告收入為1678元。

上述兩組數據可以看出,即使在線營銷的貨幣化率遠超阿里,但平均每個商家貢獻度卻遠低於阿里。某種意義上,說明拼多多商家的質量低於阿里,同時商家承受的在線營銷支出已經見頂。

顯然,在用戶端,拼多多的低價和低購買頻次(黏性低)影響GMV,而商家端,成本敏感,導致平臺收入(變現率)短時間內無法大幅提升。

目前來看,如果突破不了品牌向上升級,在現有模式下,拼多多的確盈利艱難。國盛證券認為拼多多火不過三年的依據之一,即低端標籤不利於向中高端升級。的確,無法向上突圍,拼多多就難以解決低價、低頻次、低變現率和虧損的問題。

當然,我們也看到了拼多多目前正在努力改變這一現狀,引入中高端品牌商家,逐步減弱對微信的依賴,為提升用戶的留存率和提高變現率做準備。如果突圍成功,再火3年不是不可能。

首席觀察團

專注科技互聯網&房地產領域獨家深度報道。

百家號認證優質原創作者、今日頭條認證優質財經領域創作者。

已在百家號、今日頭條、搜狐、騰訊、新浪、網易、雪球等媒體平臺開設專欄。無授權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