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频共振,画好产业“同心圆”


同频共振,画好产业“同心圆”

科大讯飞的引导机器人小途。 (资料图片)安徽日报记者 徐旻昊 摄

  产业协同发展,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未来优势和主要竞争力所在。日前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产业升级版和实体经济发展高地,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产业一体化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基础。安徽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中,该怎样找准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

  “长三角要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实现区域内产业领域协同、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是无法绕开的关键环节”

  ——共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布局优势产业

  《规划纲要》确立了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总定位,提出要“共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实施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按照集群化发展方向,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规划纲要》绘就了宏伟蓝图,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已进入密集施工的新阶段。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处长赵瑞认为,全面落实《规划纲要》,安徽要调动全省上下每个地区、每个部门的积极性,主动对接沪苏浙,扬各地所长,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大背景下大胆实践和探索;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建设长三角联通中西部的重要开放枢纽,为打造“一极三区一高地”作出安徽贡献。

  “我们在宁国的项目2006年开工建设,2007年试生产,产品畅销北美、欧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气门嘴产销规模和排气尾管产销规模均居全球行业领军地位。 ”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文剑峰告诉记者。这家总部位于上海松江的企业如今跃居全球汽车零部件细分领域前三名,并于2017年在上交所上市。

  无独有偶。科大讯飞近年来主动在长三角地区开拓新业务,与苏州市政府共建苏州讯飞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同济大学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脑智同飞联合研究中心……人工智能产业交流合作在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加强。

  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不同环节,长三角三省一市正加速建立互补分工关系。沪苏浙皖走出本地,布局长三角,开辟“产业飞地”,已是“家常便饭”。

  “产业协同发展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区域合作深入推进的根本动力,也是当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短板。长三角要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实现区域内产业领域协同、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是无法绕开的关键环节。”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阮华彪认为,《规划纲要》提出要编制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长三角产业优化布局调整从过去市场自发推动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转变,产业分工跨省协调力度进一步加大,产业转移进程进一步加快,将有力地推动长三角优势产业链优化布局。

  “围绕更好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安徽要着力做好‘扬长’‘补短’‘求同’三篇文章”

  ——完善新兴产业链条,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11月22日至24日,首届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在合肥举办。 “合肥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拥有中西部首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是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长、技术水平一流的集聚发展区。 ”省经信厅电子信息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合肥已形成完整产业链,集聚了京东方、维信诺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显示产业龙头企业。

  《规划纲要》提出,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汽车、绿色化工、纺织服装、智能家电十大领域,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同频共振,画好产业“同心圆”

安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加紧生产。(资料图片)安徽日报记者 许昊 摄

  “全面落实《规划纲要》,我们要强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积极承接上海非大都市核心功能疏解和苏浙产业转移,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提升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整体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同时,聚力建设合肥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集成电路,铜陵新型结构材料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省发展改革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处处长钟岚表示。

  “围绕更好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安徽要着力做好‘扬长’‘补短’‘求同’三篇文章。”省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胡功杰认为,从“扬长”看,突出创新与产业协同、生态与产业协同、市场与产业协同这三个协同,增强高质量供给能力,在国家战略中作出更大贡献。从“补短”看,要推动公共服务、开放发展、营商环境三个对标,逐步缩小发展梯度差。从“求同”看,加强多方协调,汇聚一体化发展合力。

  “《规划纲要》明确了下一步重点围绕优势突出的电子信息等十大领域,强化产业协作和改造升级,进一步加速产业集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聚焦集成电路等十大重点领域,加快龙头企业培育,提升国际竞争力;瞄准量子信息等八大领域,培育未来产业。这为长三角产业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和重点,加速形成合力。 ”阮华彪认为,随着国内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创新要素将取代资本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长三角应依托国家科学中心、重点科研院所、重大科学装置等创新要素的作用,以重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来整合产业资源布局和配置,构建和完善新兴产业链条,合理布局新兴制造业发展。

  “把合作共建园区作为主要抓手,加强对合作共建园区宏观层面的规划协调,围绕资源禀赋和重点共建园区产业定位,科学引导合作共建园区发展”

  ——优化资源配置,探索跨区域产业合作

  以异地证照办理为切入口和突破口,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探索了跨省市“一网通办”机制,实现了营业执照等证照“一网受理、九城通办”,要素流动壁垒进一步被打破。在2016年至2018年间,G60科创走廊共新设立各类市场主 体84051户,同比增长近70%。目前,正尝试通过成立产业联盟来实现九城联动、资源共享、深化融合、集群发展。

  “从区域发展思考,跨域流动实际是区域一体化要素流动最核心的体现。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士认为,政府治理要增效,打破区域壁垒,降低要素流动成本。

同频共振,画好产业“同心圆”

  马鞍山当涂经开区安徽奥克斯家电产业园总投资超100亿元,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智能空调950万套、产值超200亿元,解决近万人就业。(资料图片) 特约摄影 王文生

  10月15日,在芜湖市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吸纳蚌埠、黄山、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阳7个城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提案。至此,沪苏浙皖41座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

  《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省际产业合作,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

  “合作共建园区是推动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最有效手段。推动长三角产业协同应把合作共建园区作为主要抓手,加强对合作共建园区宏观层面的规划协调,围绕资源禀赋和重点共建园区产业定位,科学引导合作共建园区发展,进一步完善各重点区域的产业发展导向,带动形成产业协同分工格局。 ”阮华彪认为,突破行政区域限制、优化资源配置是《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对激励各地区着眼于长期利益来推动产业合作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跨区域产业合作有望向纵深迈进。

  胡功杰认为,充分发挥市场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各级政府部门在进一步强化担当作为的同时,要切实激活市场主体的一体化发展活力,支持企业通过深化产业链合作、开展跨区域并购等方式推动资源优化配置,积极破除影响要素配置和产品交易的政策和体制障碍。(记者 郑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