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饭局

中国人的饭局

在中国,吃饭这事儿,是个最简单的事儿,也是一个最难的事儿。

简单到随便烧锅开水,煮碗面条,打个鸡蛋,一个人可以吃得满头大汗,饱嗝连天。

复杂到一顿饭吃不好,仕途终结,生意黄掉,把性命丢了(请参考鸿门宴)。

经过我这么多年观察、体会、总结,在饭局中摸爬滚打,中国人饭局的道道还真挺多。

现在一般超过五个人的饭局,我就不爱去了。

因为只要超过五个人,就开始全程说屁话。

打个不夸张的比喻,中国人的饭局,就是一场场群口相声。

其中当然有套路可循。

中国人的饭局

基本的套路是先按照身份地位的尊贵排座次,最尊者为上座,次者陪之。

还要根据喝酒与否扒拉扒拉,尽量把喝酒的挨一块儿,不喝酒的挨一块儿。

地位最次的,尽量坐门口,搞服务,端茶倒水叫服务员,拿杯碗盘碟餐巾纸。

请客的也尽量坐门口。

如果请客的地位比较高贵,就尽量坐里边,但也最好安排一个替他端茶倒水结账买单的人。

如果请客,最好找俩陪酒的。

中国人的饭局,如果被请之人席面上没喝好,这饭局就有点不圆满。

然后就是开场三杯酒。

通常由这个饭局最重要的人张罗。

这三杯酒的张罗词儿,那学问可就大了。每当我参加这种饭局,都觉得不如在家写稿子,写稿子比这个简单。

这种词儿既要高屋建瓴,热诚周到,亲切可人,又要生动有趣。

热诚周到,亲切可人还好做,最难的是有趣。

有趣这个事儿,得有才华打底子,肚里有货才能口吐莲花,肚里没货绝对说不出漂亮话来。

但这些都是可以练习的,随着你社会阅历的丰富,知识的提高,一个人可以越来越有趣。

一个饭局上,如果你不幸成为了尊贵的那个人,那么好了,这个饭局就是你的一场现场脱口秀表演。

音乐、灯光,各就各位,开始表演。

有些人为了吃饭吃得更有水平,平常要做很多功课。我曾亲耳听到一个朋友说,他平常特别注意搜罗各种段子,打听各种奇闻异事,专门用来拿到饭局上去说,活跃气氛。

中国人吃饭,真是太南了!

有一次,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我觉得挺有趣。

说有两口子打架,一个同事去劝架,这同事劝架方式很奇葩,他不走寻常路,反着说,到那他说:“哎呀弟妹,快别吵啦,我这兄弟多好的人哪,平常除了吃喝嫖赌,啥也不干。”

那个“弟妹”当场就被气乐了。

本来两口子剑拔弩张,这个有趣的人到现场轻飘飘一句话缓解了矛盾。

他开玩笑说她老公平时只会吃喝嫖赌,故意说重了,那他们夫妻之间那点小矛盾也就不是事儿了。

我仔细琢磨这个故事,觉得这里还真有道道儿。

这么劝架,还真不是谁都能来的。平时太正经的朋友不能这么说,太正经的以为他说的是真的,媳妇当了真会打得更厉害。

太不正经的也不能这么说,太不正经的有火上添油之感。

必须得是那种看上去很俏皮,实际上很靠谱的朋友才能这么说。

一群人分析这个故事,觉得多一分少一分,都可能是车祸现场。

中国人吃饭的套路还很多,“大人物”的三杯酒之后,剩下就是“群雄混战”了。一桌子人你敬我,我敬你,顺时针,逆时针,从男到女,从女到男,跟每个人端杯酒,都要想好一套词儿,不认识的自我介绍一下,认识的加深一下感情……

这种饭局中那些次重要人物、陪酒的人物、被请的人物,还都要表现一下。如果整场不表现,那你干啥来的?

酒桌上,中国人的敬酒词儿五花八门,有的可以为一个位子敬杯酒,有的可以为一个孩子敬杯酒,还有的可以为一个痦子敬杯酒,更有甚者可以为一个屁敬杯酒……

表现过了也不行,一群人就显你话多,抢人风头,不知进退。Ktv有麦霸,酒场上有酒霸。

所以这种饭局,唯一的这一两次表现机会格外重要,还是要高屋建瓴,生动有趣,最好口吐莲花。

中国人的饭局

我实在不认为把饭吃得精彩绝伦的人应该值得看重,相反那些不太擅长吃饭的人,可能非常有本事。

我认识一个饭店的老板,在我们老家开了五家饭店,家家生意爆满,赚钱多多。

大家都以为她是一个八面玲珑,擅长社交的人,其实不是,她很“独”,并不喜欢社交。

她每天在自己的五个店铺之间流连,在收银台瞅着,到下面去转,很少说话。有时候碰见“熟人”,你来我往聊几句,其实常常她都不知道那个“熟人”是谁。

她脸盲,记性也不大好,有时候一个人见过好几面她也记不住。

但她就是有自己的强悍之处,她的每个店,菜品都非常好吃,环境又优雅整洁,在她那吃饭,基本没有翻车的菜。

她有强迫症,每天所有的心思和时间都在琢磨她这几个店,哪里还有问题,哪里还可以改进。

哪还有心思再去搞社交?

所以她开了20年饭店,开了一家又一家,政府官员,社会名流也没认识几个。

虽然那些“局长们”、“经理们”、“董事长们”经常被她忽略掉,但她的饭店一点也不担心这些人不去。

因为在我们当地那个小城,还没有什么饭店比她这里更好的。

我更喜欢这种死磕做事的人,而不喜欢那种死练嘴皮子的人。

中国人的饭局

我看一个饭局上,如果一个人太过八面玲珑,如鱼得水,我反而不太敢跟他合作做事。

因为我内心基本可以断定他是一个务虚不务实的人。

中国人的时间,太多浪费在了这些无效社交上。一大桌的人凑起一场群体相声,不就是娱乐吗?还有什么效率可谈?

我更喜欢三两个好友,或茶或酒深度交流。人一少,可以说一些知心话,聊问题也可以聊得更透彻。

一群人的狂欢,要注意这个,注意那个,左右逢源,都成了隔靴搔痒。

我现在出去吃饭,不讲什么套路。有些人说女人千万不要喝酒,你这次喝了,以后就总得喝。

拉倒吧。

喝酒是我端杯子往自己肚子里灌,我想喝就喝,不想喝就不喝。

碰到那种必须喝酒的场合,比如要给某个朋友撑场子,或者真的有事求于人,那就喝酒。反正我清楚自己底线,不管喝多少,身醉神不醉,喝多了我也肯定不会胡说八道丢人现眼(捂脸)。

那就喝呗,谁怕谁,喝到地老天荒都可以。

并且在这种需要“表演”的饭局上,我也可以勉为其难演一演,屁话我也会说,读了那么多书听了那么多段子,也得有点用武之地。

碰到不想喝酒的饭局,我就不喝。爱谁劝谁劝,说什么“不喝看不起我”、“上次喝了,你这次不喝,不够意思”,都没用。

我内心深处可能真在说:“哎,我还就看不起你。”(凡是拿这理由威胁别人喝酒的,确实也应该被看不起。)

再不济,给人留点面子的说辞还可以说:“我肚子疼!”

我上次喝了,这次肚子疼了,不能喝,没办法了吧?所以想不喝酒,有的是词儿,不难办。

五人以上的饭局我去参加,基本都是为了采风。如果这个饭局上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要办,我也不敬酒。谁敬我我就喝一杯,挨个儿敬别人,我嫌麻烦。

吃饭应该是一个轻松的事情,不该搞的像考试,对着一桌子好吃的却没心思吃,挖空心思怎么逗趣,累不累呀?

做为女人,装乖卖弱天生优势,在饭局上拼命刷存在感没啥意思,相反那些在饭局上过度出风头的女人反而会有点违和。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么任性,会得罪人,被人嫌弃的。

得罪就得罪,嫌弃就嫌弃,因为表现了真性情而嫌弃你的人,他根本也不应该成为你的朋友。

世界上最高的套路是没有套路,你就做一个“真”的人,那么你的“真”也会吸引来跟你一样“真”的人。

真性情的朋友是可以天长地久的。

我生活中的朋友都是那些不讲什么套路的人。吃饭就吃饭,喝酒就喝酒,饭往饱里吃,酒想怎么喝就怎么喝。

靠虚情假意屁话连篇吸引来的朋友也都是虚情假意屁话连篇的。

我不在乎失去多少人,我只在乎剩下什么人。

酒桌是男人的战场,女人常被当做点缀,甚至当做消遣对象(在古代还要给男人吹拉弹唱呢)。我不太喜欢中国人的酒文化,如果中国男人不那么迷恋酒桌,把更多时间腾出来去做事,中国的鸡滴屁(GDP)肯定还能上升一大截。

这一点南方真的比北方好,南方人爱喝茶重效率,北方人真是把太多时间浪费在酒桌上了。

中国的酒桌文化源远流长,有它可取之处,也有它糟粕之处。作为女人,我们知道它怎么回事儿就行,不必太拿它当回事儿。

酒桌那点事儿,也就那点儿事儿,不如认认真真干点儿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