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雄斌:遠離小人,遠離是非。只解決問題,不妄議他人

陳雄斌:遠離小人,遠離是非。只解決問題,不妄議他人

成為一個尊重對手的人

  我們先看看幾對冤家的故事。

  北宋曾經有兩個宰相,一個叫司馬光,一個叫王安石。兩人的主張相差十萬八千里,一個是保守派,一個是改革派。

  王安石掌握了實權,司馬光就從宰相寶座上被趕了下來。這時,皇帝詢問王安石對司馬光的看法,王安石居然大加讚賞,稱司馬光為“國之棟樑”。

  正因為如此,雖然司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並沒有因為大權旁落而陷入悲慘的境地,雖處江湖之遠卻憂其君。

  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後來,王安石因為強力推行改革,得罪了太多的人,皇帝只好就地免職,重新任命司馬光為宰相。

  這時很多人向皇帝告王安石的狀。皇帝聽信讒言,要治王安石的罪,去徵求司馬光的意見。

  想不到司馬光並沒有落井下石,反而懇切地告訴皇帝:王安石嫉惡如仇,胸懷坦蕩忠心耿耿,皇上不可聽信讒言。

  皇帝聽完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評價,說了一句話:卿等皆君子也。這就是:君子之爭坦蕩蕩。

  魯迅和林語堂,他們倆一個是橫眉冷對的儒家戰士,一個是自尊自強的中國精神脊樑。一個批判國人的劣恨性,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一個頌揚中國傳統文化,用妙筆生花的藝術展現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因為立場不同,兩人經常互相指責,常常在報刊上爭論。比如魯迅罵林語堂“你算什麼東西”。

  但是這種指責是對事不對人,就像林語堂在《悼魯迅》中說:“我始終敬魯迅;魯迅顧我,我喜其相知,魯迅棄我,我亦無悔。”

  有意思的是,雖然兩人觀察社會的角度不同,但是終點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希望中國能自強。他們都情繫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愛恨之間是可以互相切換的。他們都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都是民族精神的代言人。

  這是一個左派與右派的友誼見證。我捍衛我的立場,捍衛你爭論的權利。雖然立場不同,但在內心裡我尊敬你這個人。

  最後是魯迅和胡適的故事。兩人同為新文化運動巨擘,他們有共同 的敵人——傳統的封建力量。但是兩人風格迥異。

  魯迅心直口快,不做作不掩飾,即使對朋友也常諷刺;胡適溫文爾雅,淡泊敦厚,就像謙謙君子。一個尖刻,一個溫潤;一個憤激,一個平和;一個深沉絕望,一個明澈溫暖。

  胡適廣受歡迎,人人以結識攀附胡適為榮,當時京華風尚是:我的朋友是胡適。

  魯迅則只和青年人和左聯的人打成一片,同輩的人都被他得罪得差不多了。最極端的例子,摯友錢玄同跟他分道揚鑣。兩人當然互相看不慣,魯迅在報紙上多次挖苦、諷刺胡適。

  胡適雖然也不認同魯迅的思想,但對魯迅的作品十分認可,見到魯迅的好文章,依然會推薦。

  魯迅逝世後,許廣平為《魯迅全集》出版事宜,請求胡適幫助,胡適慷慨應允。他親自致信商務印書館,並擔任魯迅紀念委員會委員,為《魯迅全集》不辭辛勞。

  即便到了五十年代初,魯迅早已去世多年,胡適仍然這樣評價魯迅:是個自由主義者,絕不會為外力所屈服。

  看完以上三則故事,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

  君子和小人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君子風範是:只埋頭做事和解決問題,不妄談是非和做人。對事不對人,就事論事。

  小人特徵是:不談問題本身,卻喜歡對人指手畫腳。擅長針對人,善於人身攻擊,卻不想如何解決問題。

  君子是“和而不同”。即使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絕對敬重你的 人格,事情之外還是朋友。

  小人則“同而不和”。表面上客客氣氣,實際上內心對你一萬個不認 同,而且瞅準時機暗地裡對你使壞,這是非常卑劣的人格。

  小人最狠的一招是什麼呢?

  他們在攻擊一個人之前,會想方設法地先給這個人頭上扣上一頂帽子,給他貼標籤,從人品和道德上先把這個人全部否定,這樣他所有的解釋都是蒼白的。

  這其實是兵法的上上策:上兵伐謀,誅人先誅心。所以,我寧可得 罪君子,與君子為敵,也不要討好一個“小人”,更不願意接受小人的好 意。

  給大家兩句話:遠離小人,遠離是非。只解決問題,不妄議他人。尊重每一個願意解決問題的人,包括你的敵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