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喜!村裡飛來7只白鵜鶘

驚喜!村裡飛來7只白鵜鶘

蔡挺(左一)和鳥友們在觀鳥。 受訪者提供

驚喜!村裡飛來7只白鵜鶘

棕腹大仙鶲。邢增銳 攝

驚喜!村裡飛來7只白鵜鶘

白頭鵯海南亞種。 邢增銳 攝


  算起來,蔡挺入“鳥坑”已有十餘年。觀鳥這些年來,他見過200多種鳥,這佔到海南鳥類總類數量的一半。

  作為一名觀鳥愛好者和在海南生活多年的市民,與鳥類打交道已成為蔡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稀鬆平常。然而實際上,在十多年前,蔡挺的生活與鳥類並沒有過多聯繫。一開始他只是喜歡用望遠鏡看星星,後來才發現,用望遠鏡來觀鳥,也很有趣。

  “我業餘喜歡天文觀測,以前常常會刷天文論壇,我發現論壇裡有一些網友不僅討論天文、星空,也喜歡討論觀鳥。”對蔡挺來說,他在無意之間推開了觀鳥世界的門,也逐漸步入了護鳥的領域。

  從觀天文到觀鳥

  闖入他望遠鏡的第一隻鳥叫白頭鵯

  2007年,蔡挺買來望遠鏡,在家裡陽臺上,夜晚看星星,白天觀鳥。那時候,他看到了鳥,認不出來,也沒有相機拍照,就只能拼命地記住它們細節特徵,然後再翻圖鑑、上網站查詢、和網友討論。

  靠著論壇網站的幫助,蔡挺得知,《中國野外鳥類手冊》是本很好的工具書,對辨認鳥種類很有幫助;他還發現,自己用望遠鏡看到的第一隻鳥,原來叫作白頭鵯,而且海南亞種的白頭鵯,頭部不是白色,只有耳朵後面是白色。

  在小區裡觀鳥時間長了,出現在望遠鏡視野裡的,來來去去就是白頭鵯、鵲鴝這幾種鳥,實在沒意思。於是,蔡挺後來就想走出小區,去公園,去綠地,換個觀鳥環境,“個人觀鳥地圖”開始向外擴展,那臺原本用來看星星的保羅式雙筒望遠鏡由於有點笨重,也換成更輕便的屋脊式望遠鏡。

  “2009年前後,有一次我在萬綠園觀鳥時遇到了盧剛老師,他當時也在那觀鳥,告訴我他們有個海南觀鳥會,鳥友們可以在一起交流討論。”蔡挺回憶,這場“偶遇”後,他加了海南觀鳥會qq群,認識了更多志同道合的鳥友。

  從萬綠園到東寨港

  海口市的觀鳥點他如數家珍

  找到“大本營”後,蔡挺的觀鳥路線從萬綠園,延伸到白沙門公園、東寨港等地,還繞著海口市不同方向的郊區轉。順帶著,蔡挺隨身攜帶的裝備也換了,他買了一臺單筒望遠鏡,專門觀鳥用的那種。

  “觀鳥的地方多了以後,發現和原來在小區裡最大的不同,就是生境不一樣,鳥類不一樣,換了新環境以後見到的鳥種類更多。”蔡挺說,以前獨自觀鳥時,都是自己瞎轉,既不知道哪裡鳥多、什麼季節有什麼樣的鳥,也不瞭解主要的觀鳥點、鳥類的識別知識和習性等信息,更無法體會到鳥友交流觀鳥收穫的樂趣。

  觀鳥過程中他發現,同一個觀鳥點,往往是候鳥、過境鳥、留鳥都會出現。蔡挺說,海南是島嶼環境,本地留鳥經過長期演化後成為海南特有種類,譬如海南山鷓鴣、海南孔雀雉、海南柳鶯。

  最近,蔡挺常去白沙門公園,這個季節那裡的過境鳥較多。“像紅翅鳳頭鵑、棕腹大仙鶲,都是有特色的、平時在其他地方比較少見的過境鳥。”蔡挺說,它們每年都會遷徙路過海南,但停留時間不長。

  如今,說起海口市的觀鳥點,蔡挺可以一口氣列出很多地方:白沙門公園、金牛嶺公園、東寨港、新埠島、海口火車站博養村和龍頭村一帶……

  “民間積極參與,政府重視和支持,自然環境保護和鳥類保護工作才能做得更好。”蔡挺認為,這是一種多方參與、共同努力的模式。

  從觀鳥到護鳥

  白鵜鶘“到訪”瓊北村莊

  這樣共同努力的模式,蔡挺參與過。今年1月份,在海口市龍華區龍泉鎮美仁坡村,有7只白鵜鶘“到訪”這個瓊北村莊,給不少人帶來驚喜。

  當時,蔡挺負責對白鵜鶘做全天候跟蹤監測,他和鳥友們組隊、分配任務,在白鵜鶘出現的地點輪換著跟了一個多星期。白鵜鶘每天什麼時間出現?出現在哪裡?數量多少?有何行為特徵?這些都是他們跟蹤做監測時關心的問題。

  “經觀察,一般每天早上7點左右,白鵜鶘出現在美仁坡村的定文村民小組水塘中覓食,下午兩三點左右飛離,到美仁坡村那抽村民小組的一處高壓電線塔上休息並過夜。”蔡挺說,7只白鵜鶘中,有4只是成鳥,羽毛呈粉白色;3只是亞成鳥,羽毛雜有灰色。連日來,停留在美仁坡村的白鵜鶘數量和行為特徵較為穩定。

  這些信息,一方面記錄了實時監測數據資料,另一方面是為做好鵜鶘保護科普宣傳、開展多方保護工作提供了依據。

  蔡挺並非第一次參與這樣的鳥類監測活動,他覺得日常觀鳥和鳥類監測調查有著很大不同。“監測調查不僅關注鳥類種類、數量,還要記錄鳥類棲息地環境情況、人為干擾程度、監測鳥類距離調查者距離等信息。”去年和前年,蔡挺參與了海南越冬水鳥調查,這是一項考驗實力的行動。

  “越冬水鳥調查屬於定量調查,調查時間一般為每年1月份,我們的調查路線會分為北線、東線、西線,每條線路會有一支3-5個人的隊伍負責,隊長由具備較高水鳥辨識能力的資深觀鳥人士擔任。”蔡挺說,這是一項志願活動,沒有酬勞,沒有過多的調查經費,參與者需要利用週末時間完成。

  “一般我們在一處監測樣點,監測的時間是20分鐘左右,如果步行走2公里監測樣線的話,需要走一個鐘頭或一個半鐘頭。”蔡挺說。(海南日報 記者 周曉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