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多年前:佛陀說人生是場幻象不要執著,那我們還要努力奮鬥嗎


2600多年前:佛陀說人生是場幻象不要執著,那我們還要努力奮鬥嗎

【讓心靈每天成長一點點 第 177篇】


《喬布斯、禪與投資》讀後感三

我也曾被這個問題困住,思想被困住,願力便弱,行動就會受到影響。隨著思考的深入,加之受到李國飛先生以及鈴木大拙文章的影響,這個問題慢慢理清了。

佛陀說:一花一世界,意思是說我們可以透過一朵花,看到整個的世界乃至宇宙。因為花是由眾多非花的因素和合而成的,它的綻放需要種子,土壤、蚯蚓、風、太陽、雨水、養花的人……整個的世界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沒有什麼是可以獨立存在的,每一處細微的變化都會帶動整個的變化,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包括:美貌、財富、地位、榮譽、生命……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一生就像一個幻象。


很多人因此覺得既然人生是個幻象,那我努力去追求人生的價值又有什麼意義呢?

這不過是佛陀的一個比喻,他並非是說“自我“的一生是不真實的。在當下此一刻發生的一切都真實不虛,它真真實實地在我們的人生中出現過,並被我們感知到。只不過下一刻它就會發生變化,但我們不能因為未來發生的變化就否認當下這一刻的真實,而因此悲觀消極,放棄對人生的追求。


人們內心強烈地希冀著永恆不變和實際一切隨時都在變化之間有著深刻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產生了無窮無盡的痛苦,放下執著是唯一的解藥。


但這並非讓我們放棄努力,而是讓我們坦然接受一切的改變。“佛陀是提醒我們要用動態的、變化的眼光去看待生命的存在。”努力工作有所追求,包括追求世俗意義的成功不是執著,如果我們不能接受改變,才是執著,才會帶來痛苦。



接受到來的一切,無論是喜是悲,是成功還是失敗,並不影響我們努力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相反,這樣一種達觀從容的心態會讓我們在努力時放下功利之心,熱情而專注的投入到當下的每一刻中去。

紅塵裡打坐,鬧市中修行。修是一個持續不斷地過程,它和勤奮堅持密不可分。當我們為著一個目標前行的時候,必須經歷艱苦的奮鬥。而意義,深藏其中。

大家都愛對六祖慧能是如何戰勝神秀從而繼承五祖弘忍大師衣缽的典故津津樂道。認為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是明心見性之作,比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境界高遠,悟透了“空”,這沒錯。但凡塵俗物如我們,沒有“時時勤拂拭”的努力,如何能達到“本來無一物”的通透呢?

民間關於慧能的傳說版本大概是這樣的:慧能不識字,聽人口誦《金剛經》放下鋤頭就去黃梅馮茂山找弘忍大師,弘忍問他:“你是哪裡人,來此山禮拜我,你要向我求什麼呢?慧能答道:“弟子嶺南人,新州百姓,今遠到來禮拜您,不求別的,唯求成佛。”弘忍略有帶輕蔑的口吻說道:“你是嶺南人,那地方野獸出沒,根本沒開化,你能成佛麼?慧能答道:“人分南北,佛性卻無南北之分;野獸身與和尚身雖不同,但佛性有何差別呢?”弘忍知其了悟佛性,大為賞識。慧能被派在碓房裡踏碓,一共八個多月,後因”本來無一物“一偈,獲得了弘忍最終的認可,為他說法,付法傳衣,並繼承了祖位。

我們聽故事總喜歡聽高潮,因為帶勁,卻往往忽略了最平凡的細節,那就是慧能在那八個月裡——願竭其力,即安於井臼;素刳其心,獲悟於稊稗——安於做最最枯燥的事,並竭盡全力,不浮躁、不抱怨,澄清內心雜念,於所做之最平凡事中獲得智慧並開悟。“勞作與修持相結合,雖是佛教所固有(如周梨盤陀迦因掃地而悟入),但成為此後曹溪禪的特色。”


這,才是精髓所在——勤奮精進大膽地去追求人生的意義,放下執著,接受變化,活在每一刻的真實裡,這“虛幻”的人生我們可以踏實地過。



2600多年前:佛陀說人生是場幻象不要執著,那我們還要努力奮鬥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