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省會變遷竟達二十多次,堪稱第一

  安徽省會合肥被網友們稱為“霸都”,合,兼併天下之果;肥,富強硬氣之實。二字頗為牛氣,有獨霸神州之意;安徽省會多次變遷,必然有過多次爭論,互聯網時代的嘴仗顯然源遠流長。

“安徽省”設置後,合肥定為省會,但是否要搬蕪湖?也有長達四、五年的省會駐地之爭,最後“皖B”的車牌號算是給了蕪湖一個不大不小的安慰。

  許多人知道安徽原來的省會在安慶,強調一下要加以“曾經”來描述,為什麼?這要從安徽設省的歷史說起。

  清朝初期,政局不穩。順治二年(明弘光元年)即1645年將範圍相當於現在安徽省、江蘇省和上海市的明朝“天下糧倉”--南直隸省改為“江南省”(田賦佔全國三分之一,科考上榜人數近一半);順治十八年(1661年),又將將江南省一分為二:“江南右布政使司”(治所蘇州)和“江南左布政使司”(治所江寧)。康熙六年(1667年),取“江寧”和“蘇州”二府首字改“江南右布政使司”為“江蘇布政使司”,建“江蘇省”;取“安慶”和“徽州”二府首字改“江南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建“安徽省”,至今已有349年。

  從1667年至1760年,現在看來無疑是飛地的南京條件好,大清國官場一定有著眾多的非議和爭鬥,致使安徽的“省會”差不多在江寧“賴”了93年才正式搬遷到安慶。

安徽省省會變遷竟達二十多次,堪稱第一

安慶振風塔

  歷史真有許多驚人的巧合。安慶成為省會93年後的1853年,太平軍進攻安慶,安徽巡撫蔣文慶被殺死,與太平天國的“天京”只有一天船程的安徽省會既不“安”更難“慶”,只好搬遷到“攻可守退有餘地”的廬州府,首次成為省會的合肥在客串9年後,巡撫府才重新遷回安慶,這次搬出為保命搬回有理由算是順應天理人心。

  1907年,以光復會成員徐錫麟在安慶刺殺安徽巡撫恩銘為標誌事件,安慶便進入了是否“正宗”的安徽省會的不確定之間。如1914年6月,袁世凱任命的安徽督軍等省級軍政行政長官,官邸設在蚌埠;1925年7月至1927年春,北京政府的幾任省府機構也設在蚌埠;抗戰期間的汪偽政權也將安徽省會定在蚌埠。

安徽省省會變遷竟達二十多次,堪稱第一

  民國期間,名義上安徽省會還在安慶,可省政府機關卻在戰火中顛沛流離,可謂居無定所。抗戰時學著國民政府撤到重慶的模式,省政府搬到大別山深處的立煌縣金家寨(今金寨縣縣城),在此之前還在六安待過5個多月,李宗仁就在那裡就任國民政府安徽省主席。1943年,日軍進攻立煌縣,省政府搬到六安葉集,兩天後又遷到霍邱李家圩,時間前後不到20天。1938年至1945年,金家寨算是安徽省省會。抗戰勝利,“桂系”主政的省政府主席李品仙將省政府搬到合肥,可省高等法院、省高等檢察院、省教育廳等機關卻自行直接搬回安慶。1948年8月,解放軍逼近合肥,省政府只好南移安慶。1949年2月,省政府機關由安慶遷至蕪湖,次月又由蕪湖遷至屯溪,在那裡被解放軍接管。


安徽省省會變遷竟達二十多次,堪稱第一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安徽暫不建省,分別成立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駐地分別為合肥、蕪湖。1952年,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合併成立安徽省,省會駐地合肥。

安徽省省會變遷竟達二十多次,堪稱第一

安徽版圖(2010版)

  省會,即省政府機關所在地。按照這個定義,曾經的安徽省會,清朝有:江寧(南京)、安慶;民國有:安慶、蚌埠、六安、金家寨、葉集、李家圩、合肥、蕪湖、屯溪;中華人民共和國:合肥。從時間上看,去掉不滿一年的,南京:93年,安慶:約170年,金家寨:7年,合肥:77年。

  安徽省會的幾多變遷,說明和平和穩定才是老百姓的最大福祉。

  願合肥的明天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