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失格》: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流行?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位很喪的作家【太宰治】,聊聊喪文化及我所關注到的其他相關現象。

最近,一位00後朋友告訴我,他們(同學群體)很喜歡類似的個性簽名: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與此同時,我也很好奇:

①太宰治怎麼又火起來了?全國型興趣閱讀組織【貝塔閱讀分享會】對4000多份樣本進行統計後得出讀者推薦書目,其中,太宰治的《人間失格》被推薦了117次,位列第28名。這本書很喪且極富感染力——

《人間失格》: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流行?

②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有人從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知道這句話並經常引用——

《人間失格》: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流行?

③為什麼現在流行很喪的段子?這些段子通常用調侃的語氣抒發關於理想落空、經濟條件不寬裕、體型不好、生活幸福感不足等狀況的抱怨,比如——

《人間失格》: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流行?

//先介紹太宰治和《人間失格》//

太宰治是日本作家,曾反覆自殺,在寫完《人間失格》後自殺成功;比較著名的作品還有:《逆行》、《斜陽》、《維庸之妻》等。他的書引起很多讀者的強烈共鳴,也被很多讀者噴——

《人間失格》: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流行?

太宰治家境不錯,但總覺得自己參與了當時的戰爭,總認為自己有罪;他曾被女傭猥褻,個性比較懦弱。人們普遍認為《人間失格》中的葉藏是以太宰治為原型,也有人覺得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就是女版葉藏。

《人間失格》: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流行?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常被用作為心理分析的素材:松子爸一直比較關注松子體弱多病的妹妹,松子一直渴望得到松子爸的關愛但始終求而不得。她的一生是與渣男糾葛的一生,也是在不幸遭遇中逐漸喪失希望的一生。

《人間失格》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都攜帶滿滿的、極具感染力的負能量,喪得讓人感到喘不過氣來。在自我代入中,讀者或許會覺得人生盡是荒涼。

//讀《人間失格》,認真你就輸了//

太宰治內心敏感、情緒豐富,他的文字是美的、有風格的,是細膩的、具象的,他能表現一部分人無法言說的內心感受。

《人間失格》: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流行?

(《人間失格》電影海報)

你能說這樣的文字不好嗎——

①“我裝作老成,人人就傳言我老成。我假裝是個懶漢,人人就謠傳我是懶惰蟲。我假裝不會寫小說,人們就說我不會寫。我偽裝成騙子,人們就說我是個騙子。我充闊,人人以為我是闊佬。我故作冷淡,人人就說我是個無情的傢伙。然而,當我真的痛苦萬分,不由得呻吟時,人人卻在認為我無病呻吟。”

②“這是我對人類最後的求愛。”

③“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會被幸福所傷。”

④“幸福感,就是沉入悲哀之河的河底的那些閃著微光的金砂,就是那種感覺吧。經歷過悲傷的極限,心情不可思議地,朦朧地明亮起來,假如那就是幸福的感覺,那麼我現在確實是幸福的。”

人的心理非常立體,作家則總是截取其中很小的切面進行豐富描寫

文學總是片面的,片面的描寫引發人們片面的情感認同。

太宰治描寫了自己複雜的喪,這也是片面的,因為他描寫的過程是刻苦的。

《人間失格》: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流行?

(太宰治)

我的真實讀後感是:哇,原來有人是這樣看世界的,有點特別。他能引起我的共鳴,但我們的處境並不完全一致,內心思想也略微不同呢。(我是一個生命力很頑強的~額~小強)

時至今日,《人間失格》這部作品依然在文學界裡有著不錯的評價,但是同時也充斥著爭議。

有人說這部作品塑造出了一個不得不將自己封印在個人世界裡這麼個形象的傑作,也有人認為這本書,或者說是由這本書開創的私小說體只不過是“令人抑鬱”、“自我陶醉”的作品等。

雖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當下年輕人大多情感豐富且生存困難的時候,人間失格的頹喪中生存反而更加讓人感同身受,越來越多的世人願意分享他的痛苦。

實話說,我也會喪。但當我反芻這份喪,我認為它更多是矛盾,是思索。就像一位網友說的:喪不是結局,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前半段——

長期以來,人們也達成了共識:青年人會犯錯,但他們是信仰基本價值的,是社會進步的最主要動力。

信心來自對未來明確而穩定的預期。成熟的社會可以接受一些人不陽光、不積極,不努力,但生存還是毀滅,妥協還是鬥爭,都得自己選。想清楚了,不會後悔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