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別夢依稀咒逝川”中“逝川”來歷及孔孟之道的傳承發展

毛主席“別夢依稀咒逝川”中“逝川”來歷及孔孟之道的傳承發展

毛澤東主席的《七律·到韶山》開篇兩句詩非常有名:“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後文有述)。其中的“逝川”源自孔子的“水喻”名言。巧的是,亞聖孟子也留下了著名的“水喻”名句。從中我們既可看到聖人言論對後世的影響,還可覓得孔孟之道傳承的蛛絲馬跡。略述如下:

【原文】

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論語·子罕》)

二、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捨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之間雨集,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孟子·離婁下》)

【註釋】

逝者:消逝的時光。

不捨晝夜:"晝夜不捨"的倒裝。不捨,不停。

徐子:徐闢。孟子弟子。

亟:屢次,一再。

何取於水:"於水取何"的倒裝,從水那能取法到(學到)什麼呢。

源泉:有源之水。

混混:同"滾滾"。

盈科而後進:注滿窪地然後再往前流。

放:到達。

是之取爾:"取是爾"的倒裝,意為"取法這一點罷了"。"之"取獨,爾同"耳"。

澮:大溝。

聲聞:名聲。

【大意】

一、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晝夜不停地向前流去。"

二、徐闢問孟子說:"孔子一再推崇水,說'水啊!水啊!',請問從水那能學到些什麼呢?"孟子回答說:"有源頭的水都是滾滾而來,晝夜不停地流,先注滿窪地再繼續向前,最終到達了大海。有根源的事物都是這樣的,就取法這一點罷了。如果是沒有根源的水,就像七八月時的雨水,大溝小溝也可能被注滿;但是它們乾涸起來,也用不了多久。所以一個人的名聲超過他的實情,君子認為是件可恥的事。

【解讀】

一、孔聖人面對滾滾東流的河水,"逝者如斯夫"之感慨油然而生,一個"夫"(相當於語氣詞,啊)字,情真意切,畢現無遺。告誡人們時光易逝,一去無返;勉勵人們效法流水,不斷進取,進德修業。由景生情,因景述理。其心殷殷,其情切切,其理昭昭。同樣以水為喻,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揭示的是"物質是運動的"真理。而我們感到的只是板著的臉和冷峻的理。中國聖人"柔軟委婉",希臘哲人"堅硬直接",反差鮮明。原來,中西方文化差異早在幾千年前就顯露出來了。

孔子的"逝川"之嘆,流風餘韻,衣被百世。唐代大詩人李白《古風》中這麼寫到:"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消逝的時光如同流逝的水,倏忽而過不等人。

毛主席“別夢依稀咒逝川”中“逝川”來歷及孔孟之道的傳承發展

毛主席手書《七律·到韶山》

毛澤東主席《七律·到韶山》中寫到:"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離別後多少次夢中彷彿回到故鄉,歲月如流的悵恨中,故鄉啊,與你一別已過了三十二年。不管是唐代的詩仙,還是當代的偉人,引用"逝川",都能喚起人心中無限的情感。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二、孟子回答學生的問話,粗看淺顯簡單,細品富含哲思。話雖不長,但意分三層,層層推進:

第一層至"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說的是,有源之水,只所以能"放乎四海",是因為其"源泉滾滾"。中途即使有"坎"(科),因有不竭之源,也能"盈科而後進"。啟示是:人們只要像水一樣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源頭),不斷進取,自強不息,即使路途坎坷,也一定能實現目標(放乎四海)。

第二層至"可立而待也"。這兩句講的是,夏天雨季的雨水,也能把大大小小的溝填滿,但它們(指溝中聚集的雨水)幹起來也會很快(立而待),因為雨一停,就沒有了後續的水。這裡把"有源之水"(流水)和"無本之水"(雨水)做了對比。突出前者因有根基,源源不斷,生命力旺盛;而後者因無根基,只是曇花一現,生命力枯竭。講得多好啊!

第三層是"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由"故"可見,是對前兩層的收束。由"自然現象"歸結到"人情事理":"一個人的名聲超過他的實情,君子認為是件可恥的事"。換言之,名不副實是件可恥的事。那麼,"流水"與"名實"是怎麼聯繫的呢?我理解應該是這樣:孟子是以水喻人品學識。就是為人為學應務本求實,自強不息。根基厚實,才有源頭活水滾滾而來,方可達到目標。用今天的話說,有了學識人品,不能一勞永逸,還須不斷"充電",不斷"築基",不斷修煉學習,與時俱進。否則,只吃老本,就成了"無根之水",就很容易變得品學枯竭,最後徒有虛名,名不副實。

毛主席“別夢依稀咒逝川”中“逝川”來歷及孔孟之道的傳承發展

宋代大儒朱熹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說的正是此理 。也幾乎可以斷言,這兩句名言本此。

【比較】

孔孟名言,兩相比較。我們發現,孟子言是在承繼孔子話的基礎上延伸、發展的。他從孔子"逝者如斯""不捨晝夜"受啟發,著眼流水的"起始"(源泉)和"終點"(四海),放大細化其過程。從"有源之水""盈科而後進"和"無本之水""盈溝立涸"的對比中,闡發出了深刻的為人治學之理。

比對之中不難發現。孔聖人易動情,觸景生情,因景述理,情理並茂;孟聖人善說理,邏輯嚴密、比附聯想,讓人信服。"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者愛人,義者循理。

由此或可有趣地想見,兩聖的"面孔"明顯不同:孔子慈眉善目、藹然仁者,平易近人;

毛主席“別夢依稀咒逝川”中“逝川”來歷及孔孟之道的傳承發展

孔子像

孟子不苟言笑,義正辭嚴,令人敬畏。

毛主席“別夢依稀咒逝川”中“逝川”來歷及孔孟之道的傳承發展

孟子像

孔孟"合流",蔚為大觀,匯聚為儒家思想的源頭,成了兩千多年中國社會的文化主流。至今仍然影響著國人,甚至影響著世界。

毛主席“別夢依稀咒逝川”中“逝川”來歷及孔孟之道的傳承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