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青岛,记忆中的鞍山路

鞍山路,是人民当家做主的马路,它是青岛解放后,人民政府修建的首批道路之一。鞍山路位于市北区,西起人民路(原称小阳路),东至东吳家村村东头的老台柳路,与现今的辽阳西路和哈尔滨路相接。道路途经现今的开源一路、开源二路、鞍山一路、鞍山二路、镇江北路、鞍山四路、山东路、鞍山五路、徐州北路等,全长1303米。


精彩青岛,记忆中的鞍山路

2006年,正在施工的杭鞍高架路。


鞍山路的前生,是北靠小村庄南山第一至第三座山的南山坡的伸延区,南临北海泊河畔的海泊村及西吳家村,西端原是东太平村的南大洼地,东为山坡岭地直抵东吳家村村东,呈现东高西低之趋势。鞍山路原为凸凹不平、弯曲狭窄的沙土路,属于旷野中仅有几米宽的一条无名小道。市区有名的东广场贫民窟居住区就东依现今的镇江北路,南临台柳路,北托鞍山路。


在鞍山路未修建之前的岁月里,市内的居民要到郊区的东吳家村、错埠岭、徐家村、洪山坡、双山、甚至埠西、浮山后等村庄串乡走亲或办事等,有两条路可行,一是走绕路较多的台柳路,再就是这条荒野中的无名小道。那个年代的人们粗茶淡饭惯了,基本与娇姣两气不搭边,为了省时少走路往往就选择了这条坎坷的小路。而以上地区的村民进城区走亲或做小生意,尤其是去当年的四方市场卖水果、蔬菜、粮食等农副产品的村民们,他们大都是不畏艰辛地奔走在这条野岭小路上。只见他们人挑肩扛、或推着滿载两个偏篓农产品的独轮车,车子发出象音乐似的“咿呀”声,遇到路上凸凹时还会发出如同锣鼓声一般的“咕隆、咣堂”的响声,象是演奏着沧桑凄凉的人生变奏曲。


听我大姐讲,抗战时期,那时青岛的民族资本小型纺织厂的纺线工序的活计,基本都是找人在各自家中进行手工式纺线加工,我父亲开设的织布厂当时找的纺线工,大部分是东吳家村的人。她们按约定时间将纺好的纱线送到厂里来,再取走后续所需的原料。那个年代干什么行当都不容易,民族资本的小纺织厂,在日资纺织企业的压榨下墙缝里求生存,签点订单揽点活计也不容易。为了按时交货,有时活忙活急急需纱线,或者有人未按时送线来影响下道工序生产时,就需要去人家家中催促,或纺好多少线就先拿回厂多少,以解燃眉之急用。有时人家家中缺少人手无法将纺好的纱线送来工厂,为了厂子不耽误活计,就得咱们自己将纱线运回。


当年,父亲开设的小织布厂去催促人家交货或自己往回运线的活计,就落在了年仅十一、二岁的大姐头上,这基本都成了她每天放学后或做完作业后空余时间必需的工作,有时活急都需要晚上去东吳家村往回运线。如需往回运线的人家多或纱线多,我大姐就推两轮的铁架子车去运,如果线少的活,就用包袱包好自己往回背。她来回走的路线就是那条坑洼不平的小道,也就是现今的鞍山路。一个十多岁的女孩,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不分昼夜的忙碌着,真是难为她了。我母亲曾无奈地说:谁让她是家中的老大呢?虽是女孩子也得担起家庭支柱的担子。可能正是艰难世道的磨练,吃苦耐劳的辛勤生活 ,锻练了我大姐早日成熟的独立习性,和敢于向一切挑战的胆魄以及强健的身体,使她成为了新中国早期的地质勘探战线上的尖兵。

精彩青岛,记忆中的鞍山路

鞍山三路筒子楼旧影


精彩青岛,记忆中的鞍山路

鞍山路周边老楼旧影


解放后,市区与崂山区来往的交通量的不断增大,原来负责巿区与东部郊区交通联系的台柳路,因其西端部分要穿越居民人员密集的海泊村和东吳家村,此路面又比较狭窄且人员众多,因此,道路的畅通性、快捷性及安全性较差。己经远远地落后于城市发展的需求,市区与东部郊区的交通运输与联系也呈现出十分不便,妨碍了青岛市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做为起补充作用的小山路更起不到城市快速发展的补充作用。于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于1952年11月至1953年4月,实行“以工代赈”的方法,发动群众、动员民工,以小山路路址为基准,拓宽修建成了当时青岛市首批最宽敞的道路,并命名为鞍山路。


鞍山路拓宽修建新僻的路基将原小路的弯道取直,挖土28900立方米,填土13180立方米,建混凝土管涵洞4座。拓宽后路面分为宽25米和40米两段,两侧人行道各宽5米。


精彩青岛,记忆中的鞍山路

鞍山路路口的海泊河邮局



精彩青岛,记忆中的鞍山路

改造前的鞍山路旧影,左侧的楼房是青岛市建筑机械公司所在地。


精彩青岛,记忆中的鞍山路

2005年杭鞍快速路开始动工。远处红招牌是第四百货商店。


精彩青岛,记忆中的鞍山路

青岛第四百货商店旧影


精彩青岛,记忆中的鞍山路

为杭鞍高架路建设而拆除的第四百货商店。


精彩青岛,记忆中的鞍山路

即将拆迁的鞍山路商业街店铺


精彩青岛,记忆中的鞍山路

即将拆迁的鞍山路商业街店铺。


精彩青岛,记忆中的鞍山路


改造前的鞍山路


精彩青岛,记忆中的鞍山路

左侧的楼房在高架路改造时拆除了。右侧灰楼原是东海商场所在地,后成为农行大楼。


1972年2月鞍山路铺设成沥青路面,一改昔日的沙土的荒凉景象,成为了一马平川、宽阔笔直的主干道,路边行人鼎沸,路面车辆飞驶。教育、卫生,工商企业等纷纷落户在此路两侧,如青岛十六中学、鞍山路小学、市机械工业学校、市北中医院、青岛第四百货商店、海泊桥邮电支局、工行农行建行的鞍山路储蓄所、青岛模型厂、青岛东风化工厂、第二建筑机械厂、第七服装厂、第二市政公司、青岛动力机厂,生产资料局仓库等企事业单位,隨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当年约许多单位己改换门庭或撤离了此处,居民房屋及住宅楼房林立,鞍山路完全融入了城市的发展之中,成为了市区的重要通道。


精彩青岛,记忆中的鞍山路

青岛十六中被向里挪了八米,作为补偿,旁边的海生医院地盘给了十六中。海生医院老板赚了大量的补偿款,拿出部分资金在北岭山下又建了新医院。


精彩青岛,记忆中的鞍山路

曾经的鞍山二路车站


精彩青岛,记忆中的鞍山路

鞍山路小学


鞍山路上鞍山一路至鞍山二路之间原有排水明沟渲泄雨水。为改造环境,解决雨污水混流,1981年8月将此明沟改造成拱渠。改造后的暗渠总长379米。其中,主渠两条,长度分别为129米和250米;支渠两条,长度分别为46米和19米。1990年鞍山路东端拓宽,铺设沥青路面990平方米,鞍山路的多以改扩建加强了老市区同东部新兴市区的联系,成为了岛城东西的主干道,为改革开放,发展大青岛战略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成为了岛城东西的主干道。


精彩青岛,记忆中的鞍山路


为了更快地加速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政府于2005年12月17日开工了青岛市第二条快速路--杭鞍快速路的建设,经过保质保量的努力施工,杭鞍快速路於2006年12丹21日正式实现主线通车,此项工程创造了我市城市道路建设史的崭新纪录,它的建没对盘活我市市内交通体系、发展青岛城市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编辑源自岛城作家张润东《今昔鞍山路》;文中照片源自青岛文史研究者徐建军《鞍山路——杭鞍快速路改造实录》。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重新编辑发布,转载必须注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