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將至!洛陽到底會下多大?提前瞭解一下吧

下一個離我們最近的節氣是大雪。大雪時節一定下雪嗎?古人會在這一天做什麼?這個節氣和洛陽人的生活有哪些聯繫?下面,讓我們提前感受一下大雪這個節氣吧。


一、大雪不一定見雪

  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3個節氣。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市著名民俗學家劉百靈寫過一篇《漫談二十四節氣——陰氣最盛話大雪》。他在文章裡寫到,大雪在每年的12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時開始。《月令·二十四節氣集解》中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群芳譜》則稱大雪“言積寒凜冽,雪至此而大也”。

  進入大雪時節,氣溫明顯下降。從字面上看,到了大雪節氣,雪會愈下愈大,勝於小雪,特別是在我國的北方及黃河流域一帶開始陸續降雪,有時降雪很大。

  因此,不少人認為:到了大雪這個節氣,天地間就會下大雪。其實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並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洛陽民間流傳下來的農諺,對大雪有生動的描述:“大雪天已冷,冬至換長天。”“大雪遍地白,冬至不行船。”“大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俗話說“瑞雪兆豐年”,積雪覆蓋大地,可保持地面及農作物周圍的溫度不會因寒流而降到很低,為農作物創造了良好的越冬環境,所以有“麥蓋三層被,枕著饅頭睡”的農諺。

  

二、洛陽人大雪打獵

  古代有冬季藏冰的風俗,藏冰就從大雪節氣開始。《左傳》中記載有藏冰、頒冰之法。《詩經》曰:“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入凌陰。”其中的鑿冰、納冰入凌陰之中就是當時的藏冰活動。“凌陰”是當時的冰窖,管理冰窖的人被稱為“凌人”。古代的藏冰有多種用途,如祭祀薦廟、保存屍體、食品防腐、避暑等。古時宗廟祭祀,冰是首位的供品,不可缺少。在湖北的曾侯乙墓中,曾經出土一件春秋時期製造的青銅冰鑑,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了,這種技術在當時領先西方2400年。

  在洛陽一些農村老人的記憶裡,等到秋分後種上了麥子,過了霜降鋤了紅薯以後,就進入冬閒了。一直到春節破五之前,這段時間是農民一年中最漫長的休閒時間了。

  《洛陽市志·民俗志》中提到,大雪,十一月節,開始降雪,婦女紡花、織布;男人搞家庭副業,磨粉,或經營;大牲口無農活兒,要“養膘”。

《洛陽傳統節氣侯應一覽表》中提到,大雪的候應為:“始飄瑞雪,小麥不長,料理牲口。”由此可以看到,大雪期間的農事活動,主要是積肥送肥、修田搞水利、護理牲畜、植樹造林、進行冬灌等。

  過去在我市豫西山區,一直有獵獐子(獵鹿、獵麂子)的習俗。大雪節令時,豫西河洛地區普遍開始降雪,而此時又正值農閒時節,獵人們便開始到欒川、嵩縣、盧氏山中獵獐子(獵鹿、獵麂子),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20世紀90年代。

  

三、陰陽相生的中國智慧

  我們的洛陽老鄉、唐代著名詩人元稹,給每個節氣都作過一首詩,其中關於大雪的詩為《大雪十一月節》:“積陰成大雪,看處亂霏霏。玉管鳴寒夜,披書曉絳帷。黃鐘隨氣改,鷃(yàn)鳥不鳴時。何限蒼生類,依依惜暮暉。”詩中就提到了大雪這個節氣,陰氣不斷積聚,隨之大雪紛飛。

  劉百靈說,大雪是一年中至陰的節氣,在這個節氣中,蘊含著古人樸素的辯證哲學思想。

  《漫談二十四節氣——陰氣最盛話大雪》中說,大雪的物候是“一候鶡(hé)鴠(dàn)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生”。鶡鴠就是寒號鳥,大雪時因為天氣寒冷,連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由於這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作為猛獸之王的老虎,感受到天地間萌動的陽氣,開始有了交配的行為;冬季百草枯萎,一種叫荔挺的小草,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馬蘭花,在大雪節氣卻因“感陽氣萌動而抽新芽”。這體現了古人對陰陽轉換、盛極而衰的認識。

  《禮記·月令》中寫道:“冰益壯,地始圻,日短至,陰陽爭,諸生蕩。”“古人對大雪這個節氣的描寫,說明我們的祖先在觀察自然中,已經有了樸素的哲學思想。”劉百靈說,老子說過“反者道之動也”,至陰之中也蘊含著陽的種子,這便是古人“萬物負陰而抱陽”的辯證哲學觀念。(洛陽晚報首席記者 李礪瑾)


大雪將至!洛陽到底會下多大?提前瞭解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