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六不總督”葉名琛,被俘印度免費展覽,絕食死於印度

根據清史稿列傳記載,葉名琛,字昆臣,湖北漢陽人。道光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土,授編修。

十八年,出為陝西興安知府。歷山西雁平道、江西鹽道、雲南按察使,湖南、甘肅、廣東布政使。

二十八年,擢廣東巡撫。二十九年,英人慾踐入城之約,名琛偕總督徐廣縉堅執勿許,聯合民團,嚴為戒備。

華商自停貿易以制之,英人始寢前議。論功,封一等男爵,賜花翎。三十年,平英德土匪,被優敘。咸豐元年,殲羅鏡會匪吳三,加太子少保。

晚清“六不總督”葉名琛,被俘印度免費展覽,絕食死於印度

咸豐六年九月十日,“亞羅號事件”爆發,由於葉名琛處置不當,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這年10月,英軍攻陷廣州城,但由於兵力少,不久後英國人便退出了廣州城。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當時的咸豐皇帝和其他官員因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帶來的恥辱而將戰爭失敗的責任一咕腦地都推給了葉名琛,並把葉名琛譏為“不戰、不和、不守、不走、不降、不死”的“六不”總督,認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全在葉名琛的主觀失誤

晚清“六不總督”葉名琛,被俘印度免費展覽,絕食死於印度

一,不戰:葉名琛不是不想戰,是無兵可戰。1851年太平天國民亂迅速崛起,清政府四處調兵圍堵,廣東的清兵基本被調往江浙鎮壓太平天國去了。

兩廣總督府所在的廣州城裡,只剩了1萬五千兵。英法侵略軍五千六百人,但是當時侵略者主要使用軍艦上的火炮射擊。

就算清兵想跟英軍肉搏,以命換命,也是攻擊不到人家的。二,不和:這得明確“和”的內容是什麼。當時是沒有雙方平等的和平,所謂的和不過是城下之盟的和平,這是無法接受的

晚清“六不總督”葉名琛,被俘印度免費展覽,絕食死於印度

三,不守:不守的原因不是放棄,而是因為兵力懸賞而守不住的意思。側面反映了當時的軍力差距

四,不走:葉名琛身為兩廣總督,他不敢走。因為,清政府對於地方官員管理很嚴,地方官守土有責。

大清律規定,凡遇戰事,地方官不可以離開自己管理的地域,逃走必被處死。戰死還好,逃走處死會身敗名裂

五,不降:和不走的原因很相似,當時的葉名琛也是有忠君思想和民族氣節的。

六,不死:葉名琛不是不想以身殉國,他只是以為英軍會把他帶到英國國王那裡。

葉名琛跟僕人表白:“我之所以不死而來者,當時聞夷人慾送我到英國。聞其國 王素稱明理,意欲得見該國王,當面理論,既經和好,何以無端起釁?究竟孰是孰非?以翼折服其心,而存國家體制。彼時此身已置之度外,原欲始終其事。

晚清“六不總督”葉名琛,被俘印度免費展覽,絕食死於印度

對葉名琛的“ 六不” 定論, 成為一種普遍的觀念,如此則無法能夠全面再審視這位悲劇人物。

據學者考察,葉名琛當時能夠動用的兵力非常有限,因為南方的絕大部分兵力都被抽調到鎮壓太平天國的前線去了,英軍是趁虛而入,動用民團是不得已的辦法。在有限的條件下,葉名琛是戰了的,只是戰而不勝。

同時,他拒絕講和,也無可厚非;如果講和,無異於投降。因此,他沒有和,也沒有降,也沒有逃跑,一味死頂,則是事實。但是,除此之外,似乎也沒有更多的辦法。

只是他的扶乩求仙,實在是愚昧之極。葉名琛有著很多的無奈,但何嘗不是帝國的無奈呢。葉名琛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形象近乎反面。

“粵人憾其誤國,為之語曰:“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之罕有。

晚清“六不總督”葉名琛,被俘印度免費展覽,絕食死於印度

”史書中的這種評價,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於昏聵的咸豐皇帝的個人態度,以第二次鴉片戰爭為分水嶺,咸豐帝對葉名琛的評價陡轉一百八十度。

在新中國建立後,出於政治宣傳的目的,葉名琛形象又被刻意醜化歪曲,成了十惡不赦的罪人。 清史稿記載,廣州陷落。

當時英法聯軍要求葉名琛48小時內投降,但是葉名琛毫無反應,既不抵抗,也不議和,更沒有逃跑。當年十一月,葉名琛被英法聯軍俘虜,隨即押往停泊在香港的軍艦“無畏號”上。

晚清“六不總督”葉名琛,被俘印度免費展覽,絕食死於印度

“葉名琛來到印度加爾各答之後,英國人逼迫葉名琛身著朝服,腳穿朝靴,頭戴三眼花翎紅纓帽,坐在玻璃房中像動物一樣被人參觀。

玻璃房外掛有一個牌子,上面赫然寫道:清國公爵,被俘虜至此,大家可以免費參觀。

士可殺不可辱啊,葉名琛在吃完從家中攜帶的食物之後,於1859年不食異鄉粟米絕食而亡,死於印度加爾各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