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日三餐到身邊花海 文明泉城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

萬米長跑功在百步衝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迎評進入到了最後衝刺的關鍵時刻。濟南全市上下正在全力以赴開展集中攻堅,凝心聚力再掀創城高潮,確保濟南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天下泉城新聞客戶端推出系列報道,關注泉城繪製文明濟南新長卷。

從一日三餐到身邊花海 文明泉城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

創城關乎城市的方方面面,與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衣食住行”每一個細節裡都能得到具體體現。從改善與一日三餐緊密相關的菜市場,到建設市民家門口“小而精”的口袋公園,濟南市民正在從生活的日常裡感受到創城帶來的持續變化。

告別往日髒亂差

身邊有了超市化的菜市場

幾棵香芹、四個紅富士蘋果外加一瓶蠔油,下班回家的趙女士順道把車停在了郎茂山農產品市場門前,二十分鐘後她滿載而出,今日份的購物清單已經全都“打鉤”。

一進入郎茂山農貿市場,右手邊就是一個食品安全檢測室,在這裡,每天有32樣食用農產品將被隨機抽查,檢驗結果就公示在玻璃櫥窗外。夏天的時候,在市場的入口處,常有一些老人前來乘涼。

從一日三餐到身邊花海 文明泉城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

與大型超市相比,趙女士顯然更喜歡來小區附近的這個農產品市場。站在攤前詢價砍價的場景,格外使人親近。與以前的髒亂差的菜市場不同,郎茂山農產品市場是嚴格按照按超市化標準打造的。郎茂山農產品市場位於濟南市陽光新路與郎茂山路交匯處,2017年8月12日開始營業,是國家標準化社區商業中心示範項目,也是山東首家社區便民消費服務中心。同時也是“15分鐘社區便民商圈”——郎茂山社區便民商圈的核心組成部分。

市場裡蔬菜區、水果區、牛羊肉區、肉類區、熟食區、主食區等各種區域“各司其職”,一目瞭然、生熟分離。在一進商場的右手邊,還有單獨的水產區。

另外,為了能在有限的空間裡給市民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對於產品種類的把控,市場也尤其上心。以肉類產品為例,市場內有黑豬肉、土豬肉、普通冷鮮肉從高到低三種檔次,基本能滿足所有消費水平的市民需求。

從一日三餐到身邊花海 文明泉城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

此外,郎茂山農產品市場還可以提供大眾綠色餐飲、家電維修、廚衛清洗、鞋帽服裝、家政服務、修鞋快剪、改衣洗衣、兒童之家等服務項目;便民早餐、主食廚房、百姓廚房、社區食堂提供各地特色小吃、快餐;老字號餐飲、時尚簡餐、咖啡茶飲、西餐糕點、餅屋面包等為社區居民營造時尚美食集結地;茶餘飯後,日間照料中心、休閒座椅區為老年人開闢出社交養老的活力天地。

讓人眼前一亮的還有,正在打造中的共享廚房計劃配備各菜系專業廚師,可對居民在北區農產品市場採購的新鮮食材進行實時加工製作,或居家餐飲,或宴請賓朋,共享便捷的服務方式帶來高品質的生活體驗。

“柴米油鹽醬醋茶,生鮮蔬果加遛娃。”這應該便是所謂生活細枝末節的樣子,家家戶戶都期望能在新鮮肉菜和飄香瓜果中得到愜意和滿足,一個城市的溫度就體現在對這些市民生活所需的充分滿足上。

從一日三餐到身邊花海 文明泉城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

農產品市場在市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過程中,濟南撤去了不少髒亂差的馬路市場,而大型超市價格昂貴、缺少煙火氣,讓很多市民望而卻步。如今,像郎茂山農產品市場這種新的社區商業模式應運而生,並在不斷摸索中越來越好。

違章建築換新顏

家門口長出了一個個“口袋公園”

在炎炎夏日中,走在遍佈綠樹花叢的濟南街頭,陽光的炙烤似乎也少了幾分威脅。隨處可見的“口袋公園”已經成為“綠城、花城”中的一景,也成為“綠城花城泉城”三城共輝的重要見證。對於很多市民來說,打卡口袋公園來休閒、溜娃、消暑,也早已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從一日三餐到身邊花海 文明泉城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

每一處口袋公園,背後都有一段故事,因為它們是在拆違拆臨的“遺址”上建設起來的。在市中區二七新村街道梁莊大街上,有個老舊小區口袋公園的典型代表。作為老舊小區,佔道經營、雜亂無章、違建叢生,曾是這一片區的特點。但現如今,精緻的口袋公園取代了原來的佔道違章建築,一個涼亭,成為附近居民茶餘飯後聚在一起聊天的好去處。

2017年7月,二七新村中路、梁莊大街等區域開始大規模拆違拆臨。拆違後,原本被“隱藏”的人行道顯現了出來,以濟南戰役為主題的浮雕文化牆取代違章建築,成為新的特色。

從一日三餐到身邊花海 文明泉城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

“在我們這裡,我覺得空地是最難得的,有了口袋公園以後,家裡老人幾乎天天都得帶孩子到公園玩,不去的話孩子都不願意,吵著要去,因為都在這兒看孩子,小朋友多啊。”

家住梁家莊小區北區的韓莫清說起公園的前身,感慨良多:“原來不行,原來這裡是個佔道賣魚的,還有個喝酒的攤子,地上整天都是髒水,有時候水都流到路中間去,來往得躲著走。”

就濟南市而言,口袋公園的建設,市中區既是發起者,更是領頭雁。現代城市——尤其是城市中人口密集區,普遍缺乏的市民休閒廣場、綠地問題,在市中區,隨著口袋公園的誕生與快速發展而得到了破解。

口袋公園,你可以隨意為它命名,你可以叫它街景、花園、小公園等等,口袋公園的面積並不是很大,但卻可以為市民在休閒、納涼、歇腳等方面提供極大的便利。面積不大,主要是因為它是在違建拆除的空地上建設起來的,小而精緻,也因此成為口袋公園最典型的特徵。

從一日三餐到身邊花海 文明泉城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

事實上,口袋公園在濟南早已經不是新鮮事物,從2017年濟南市大規模拆違拆臨、建綠透綠工作開始之後,在拆違“遺址”建設口袋公園就已經成為了濟南裝點城市的重要途徑。對於轄區居民來說,之前口袋公園剛落成的時候,他們還有些新鮮感,但如今,打卡口袋公園早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從傍晚開始,公園裡的人就絡繹不絕,尤其在普遍缺乏休閒場所的老舊小區,口袋公園則更受歡迎。

在濟南,口袋公園已成為一大品牌,據瞭解,濟南市在不斷深化拆違拆臨工作的基礎上,按照建綠透綠原則為市民打造了許多用心、精緻、特色、實用的口袋公園,實現了讓市民生活更舒適,讓城市顏值再提升。

渣土山變山體公園

身邊有了花海

濟南龍鼎立交東南側的一處地方,曾經是17500平米渣土山,足足有六、七十米高。渣土山不僅影響美觀,還會帶來危險。開車路過往南看,裸露著山石、一塊塊的綠網遮著渣土,風一吹,塵土四起,有時候還會颳起幾塊風化的綠網,不僅造成揚塵汙染,而且存在行車安全,雨季的時候,還可能形成地質隱患。

如何將此處改造提升,將困擾市民轉變為服務市民,濟南市園林和林業綠化部門將此事納入到議程之中。據瞭解,濟南市園林和林業綠化部門在這17500平米渣土山山上填種植土5000立方米,種植格桑花、紫花苜蓿、波斯菊等多種野花。歷時幾個月的山體綠化工程讓渣土山變成了一座美麗的綠色休閒公園。建成後的山體公園,成為濟南市東南區域的又一道亮麗風景,成為市民遊覽、健身、休憩的好去處。

“以後我們小區的居民天天出門都能看到綠色了!呼吸新鮮空氣,欣賞怡人景色。”附近的居民看著剛剛修葺一新的山體,忍不住感嘆道,“從我家主臥窗戶就能看見這處山,我是眼看著這裡從渣土山變成了現在的公園,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快。從開始進施工車到完成整體綠化,就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我要給政府點個贊!”

當花季來臨,曾經體積龐大的渣土山搖身一變成為了網紅景點,漫山遍野格桑花盛放,儼然一片花海,眾多市民駐足觀賞拍照。一批批本土化、野趣化、自然化的特色山景標誌區,在塑造了豐富多彩的城市山體容貌景觀的同時,也為市民提供了更多生態好、景觀美的休閒樂園。

在初夏時節,薔薇、月季盛開,在泉城的各個角落,幾乎隨處都能欣賞到嬌豔明媚的花朵。在轉山西路,道路兩旁有一眼望不到邊的月季花海,十分震撼,沁人心脾的花香撲面而來,許多市民不禁感慨,在這裡隨手一拍就是一張文藝大片兒。也正因為如此,這裡也成為了市民爭相拍照點贊賦詩,歌頌美好生活的網紅打卡路。

從一日三餐到身邊花海 文明泉城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

兩年前的轉山西路,還是一條默默無聞的普通城市道路,經過這兩年的城市綠化提升改造,這裡發生了令人驚豔的變化。

從旅遊路到經十東路,綿延1500米的轉山西路道路兩旁鋪滿了芳香撲鼻的月季花。從這條路經過的市民忍不住放慢了腳步,欣賞身邊的花海,感受城市慢生活。

從一日三餐到身邊花海 文明泉城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

遠離城市的喧囂,穿梭於老街巷,處處讓市民感受到,在泉水滋養之下,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三五步內可見的青磚白牆之上,探出的綠樹紅花,也讓市民與外地遊客感受到了這座古城的生機與活力。

記者:泉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