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潼关古城上北门遗址,探寻古城墙能够承受黄河冲击的秘密


潼关,中国历史上绕不开的地名。作为陕西关中地区的东大门,历史上潼关的得与失关系到王朝的兴衰。作为古代重要的城防工事,修筑城墙是历朝历代都会重视的一项重大工程。当今天的我们早已远离战争,那些残存着的古城墙又会是怎样的面貌?带着这个疑问我来到了“潼关古城”。据有关资料记载:上世纪50年底末因为水利工程修建,潼关古城被迫拆除。当我到达这里的时候,蓝天白云之下只剩下了残缺不全的城墙遗迹。

这段残存的城墙总长度大约50余米,城墙外立面的城砖也没了踪影,能够证明这是“城墙”而非“土墙”的,是城墙顶部残留的城砖。潼关古城墙历史上曾经多次维护修缮,这些城砖少说也有300多年的历史。干枯的荒草随风摇曳,更为眼前的景象增添了苍凉。

土堆之中夹杂着砖石瓦片,其中有的砖块还是有序排列,看样子应该是城墙填充物的一部分。

在这里我还发现了类似于排水口的构造。从古城墙被拆除的那时起,它就再也没有发挥过作用。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人们的保护意识不够强,本就残缺的古城墙被损毁的更加严重。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城墙被保护了起来。在城墙下,一段绿色的护栏将城墙围了起来防止攀爬。

从照片中右面的台阶下来,我来到了城墙面向黄河的外侧。墙外明显比墙外高出了很多。我们来到的这段城墙临黄河而建,古时外来入侵的敌军想要从这里进入关中必须横跨黄河天险再拿下潼关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潼关古城易守难攻。

今天潼关古城墙虽然已经雄伟不再,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联想它曾经的恢宏壮阔。近年来考古工作者来到了这里,它们在寻找:为何潼关古城面临黄河历史上却从未垮塌的奥秘。

根据史料记载:潼关东门至北门城墙因截阻黄河冲击,在水下10余米身处,打有梅花桩,桩上均铺有巨大条石,用糯米灌缝,再以大铁耙钉铆扣而成,全长约一千余米,名曰“汉台”。

到了雨季黄河水涨,波涛汹涌,城墙底部如同坚固的堤坝,历史上从未被洪水冲垮。考古工作者通过深挖证实古籍记载确实不虚。照片中您所看到的就是古城墙遗址发掘坑之一,巨大的条石历经岁月沧桑依旧坚不可摧。

曾经的城防工事,如今的旅游资源。愿开发与保护并行,让历史遗迹发挥其更多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