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縣非遺」威風凜凜的新鄉縣大鼓,並非只有趙堤中州大鼓


趙堤中州大鼓聞名全國,然而新鄉縣並不是只有中州大鼓!

趙堤中州大鼓

趙堤大鼓形成於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606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豫北地區獨有的鼓、鐃、鑔、鑼相結合的民間藝術形式。(由於新鄉解放後一度是平原省省會,地處中原,特別是1988年趙堤大鼓獲河南省首屆藝術節一等獎,省文化廳命名趙堤大鼓為中州大鼓)。

「新鄉縣非遺」威風凜凜的新鄉縣大鼓,並非只有趙堤中州大鼓

中州大鼓 製圖:新鄉縣同城


中州大鼓在鼓類藝術表演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其一,鼓大。大鼓直徑108公分,重五十餘斤。

其二,譜獨。鼓譜分為 “大忽雷炮”、“小忽雷炮”兩種。“大忽雷炮”鼓調厚重沉穩,節奏緩慢,鼓調複雜;“小忽雷炮”鼓調歡快,流暢。

其三,舞特。舞鑔聞鼓而動,完全踩著鼓點,快速變幻各種舞蹈動作和造型。


中州大鼓風格粗獷,氣勢恢宏,隊形多變,地域特色濃郁,它以其特有的“聲形結合”表演形式,明快富有朝氣的節奏,表現出他們熱情奔放,粗獷豪爽的時代風貌。三十多年趙堤大鼓走遍了大江南北,多次參加省內、國內民間藝術大賽,足跡遍佈大江南北,屢獲殊榮。

「新鄉縣非遺」威風凜凜的新鄉縣大鼓,並非只有趙堤中州大鼓

「新鄉縣非遺」威風凜凜的新鄉縣大鼓,並非只有趙堤中州大鼓

「新鄉縣非遺」威風凜凜的新鄉縣大鼓,並非只有趙堤中州大鼓

郎南街華夏大鼓

在中原大地、黃河兩岸,活躍著一支由地地道道的農民組建的民間藝術鼓隊——華夏大鼓。他蒼勁雄壯,氣勢恢宏,場面熱烈,姿態優美,熟練和諧,有獅吼龍吟之勢,萬馬奔騰之威。華夏大鼓起源於新鄉縣朗公廟鎮南街村,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5年),距今約190年的歷史,由會首張西昆,張三元創鼓譜《呼雷炮》,流傳至今。


1986年以來,南街村鼓藝愛好者對前人的優秀文化遺產進行挖掘整理,並新置大鼓12面,銅器50餘副,龍鳳彩旗20面。現又新增1.8米大鼓一面,鼓隊配置齊全、協調得當,鼓響之時輔以大鑔、鐃、小鈸等民間樂器與之合拍,更突出其雄渾的雷霆之韻。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鼓會領導和愛好者的大膽創新,充分吸收了鼓舞藝術和舞蹈藝術之精華,鼓舞結合,推出了鼓中有舞,舞中有鼓之一系列近百餘節目,輕像小橋流水,有一瀉千里、波瀾壯闊的黃河背景,有氣勢恢宏、龍吟獅吼之勢,有打、有跑、有跳小釵花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浪高於一浪,浪浪都有妙有趣,充分展示了鼓舞藝術和民俗文化的魅力,深受世人喜愛。


「新鄉縣非遺」威風凜凜的新鄉縣大鼓,並非只有趙堤中州大鼓

「新鄉縣非遺」威風凜凜的新鄉縣大鼓,並非只有趙堤中州大鼓

曲水中原大鼓(牧野戰鼓)


中原大鼓源自新鄉縣朗公廟鎮曲水村,始創於明代正德年間,距今約有500餘載,由會首荊仁,荊相首創鼓譜流傳至今。中原大鼓具有典型的獨特性,集傳統性與文藝性為一體,鼓譜有快慢之分,快鼓節奏爽快,激昂如晴天霹靂,給人以天崩地裂之威,有地動山搖之感,主要用於固定場地的演出;慢鼓節奏緩而細膩,重而深沉,演奏如春風拂面,又似春風滋潤萬物,給人以愉悅和激勵的感受,主要用於路途的行進。


中原大鼓表演時需大鼓20面、特大鼓(直徑1.5米)1面、鐃6付、大頭鑔12付,花鑔26付,龍鳳旗8面,彩旗20面。內容豐富多彩,鼓舞造型有“太平盛世”“黃河奔騰”“五穀豐登”“百花齊放”等,花鑔的舞蹈造型有“萬眾一心”“葵花向陽”等,給人以歡快愉悅、目不暇接的新穎感受。


2000年以來,中原大鼓挖掘出過去表演的一招一式,不斷地改革創新、充實內容。現東會仍保留鼓譜原味,西會經荊懷民、荊懷庚等人對原創進行大膽的改進創新博採眾長,形成了現在的鼓舞與舞蹈的完美結合,使其體現出獨有的藝術表演效果。現已發展到隊員80餘人,在周邊影響較大,並獲多項榮譽。

「新鄉縣非遺」威風凜凜的新鄉縣大鼓,並非只有趙堤中州大鼓

「新鄉縣非遺」威風凜凜的新鄉縣大鼓,並非只有趙堤中州大鼓

北固軍吉慶大鼓

吉慶大鼓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朗公廟鎮北固軍村原名劉王莊,北宋楊家軍在此駐軍,遼國肖銀宗在司馬村擺下迷魂陣,宋軍大破遼軍迷魂陣,勝利後全軍歡慶勝利,得勝鼓敲得震天響,此地被宋軍讚譽為固軍,意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風水寶地,從此更名為固軍。大鼓從宋軍傳到民間,吉慶大鼓鼓音雄厚,餘音悠長,鼓舞人心,演出時,大鼓分別兩側,大鐃大鑔配音,小鑔伴著鼓樂,穿花行走,鑼鼓震天,綵綢飄飄。聽著鼓聲,剎是振奮。


明末清初,固軍鼓會曾經在新鄉留下勇闖南門的美名,據傳新鄉城王廟集會,召集各會前去助興,後來去的鼓會太多,無力接待,便關上了南大門不讓進,會首劉來義召集眾會員,列隊排開,眾隊員個個是武生出身,他們頭綁紙錢,赤膊上陣,會首劉來義親自拿起重達18斤的大鐃站在高處,手上大鐃邊打邊在手掌裡轉,下面十二面大鼓和六副大鑔應聲附和,鼓鑔齊鳴,鼓聲震天,整齊劃一,威震南門,亂哄哄的南門外頓時安靜了下來,都圍在周圍拍手叫好,大門裡邊也被鼓會精湛的技藝折服,打開了南門,禮請入城,別的鼓會也打著固軍鼓會的旗號進入城中,從此固軍鼓會威震四方。


吉慶大鼓一面為主鼓,中鼓十面至十二面,四鐃六鑔十六小鑔。大鼓、大鐃、大鑔人員身穿統一演出服裝,小鑔穿統一表演服裝。大鼓用支架固定,人立在周圍擊打,中鼓用人掛在腰間,分叉站立,挺胸抬頭,跟著鼓譜或邊走邊打或站立擊打,很是威風。吉慶大鼓由於村民做生意、上班、打工的人多,所以有很多人沒有時間參加,沒有固定場所,沒有經濟來源,該項目目前幾乎處於停演狀態。

土門喜慶大鼓

喜慶大鼓發源於河南省新鄉縣土門村,始於明朝萬曆年間。歷經無數民間藝人的改革發展而成,上世紀八十年代本村鼓藝愛好者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挖掘整理,重新展示推廣,並榮獲多種殊榮。1991年被特邀參加“濮陽國際傳統武術表演賽”開幕式,國家體委命名“中國喜慶大鼓”,並題詞“喜慶鼓藝精,五洲揚威名”,受到高度讚譽。


中國喜慶大鼓,講究出場似猛虎下山,威風凜凜,給人勢不可擋之勢。2面巨鼓6人敲,24面中鼓10幅,16幅大鑔20幅小鑔,規模達70-80人。表演時火銃為大鼓隊發號施令,助威,現改為鞭炮,特號鼓二面(直徑1.8米),中號鼓24面(直徑80釐米),10幅大鐃,14幅大鑔,30幅小鑔,令旗1面,彩旗20面,橫幅一個,作品有《喜慶豐收》、《千手觀音》、《二龍戲珠》、《金三角》、《百花齊放》等。聽鼓聲,時而金鼓齊鳴,時而寂靜無聲,看舞姿,時而萬馬奔騰,時而春燕繞柳……場面熱烈,鼓震神州。

「新鄉縣非遺」威風凜凜的新鄉縣大鼓,並非只有趙堤中州大鼓

「新鄉縣非遺」威風凜凜的新鄉縣大鼓,並非只有趙堤中州大鼓

小河中華大鼓

據相關記載,永樂年間,陳氏祖先大明鎮殿將軍陳叔明,途徑新鄉縣合河鄉小河村,那時就以大鼓振軍威,後陳氏後人農閒時以打鼓慶典節日,練武來強身健體。約於嘉慶年間成立了小河咚鼓會,當時有一會首陳好德,現清涼寺碑文有碑文記載。民國二十七年郭縣長來清涼寺視察,點名中華大鼓前去迎接。

直到解放初期,小河村有咚鼓會,武會,秧歌等節目,參與人員達四百多人。改革開放後以陳龍普、陳龍印為首的小河咚鼓會成立,咚鼓會於2000年正式掛名為“中華大鼓”,現在已形成了60餘人的龐大隊伍。

中華大鼓演藝獨特,藝術之美。中華大鼓隊員,女著紅色服裝,象徵歡樂吉祥,手拿小釵,步釵並進,分四隊相互穿梭,時收時放,時快時慢,與鼓舞相諧調。男子隊員身穿黃色民主服裝,象徵富貴強盛,由八副大鐃領頭,同敲響二十四面大鼓,金鼓齊鳴,喊聲大振,確有翻江倒海之勢。以下分五小節,依次為初露鋒芒、五朵金花、排山倒海、富貴花開、和諧盛世。鼓音節奏感鮮明,慢板旋律流暢,宛如動聽,快板氣勢宏大,熱情狂放,猶如烈馬奔騰,渾厚的鼓音,龐大的氣勢,舞姿與鼓音相和諧。

「新鄉縣非遺」威風凜凜的新鄉縣大鼓,並非只有趙堤中州大鼓

「新鄉縣非遺」威風凜凜的新鄉縣大鼓,並非只有趙堤中州大鼓

餘莊德勝大鼓

餘莊村德勝大鼓,創辦於清朝光緒年間至今有100餘載。鼓韻獨具創快慢節奏大鼓,老鑔,鐃現仍保留。後大鼓藝人對原創進行了改革創新有大鼓,鑔,鐃相結合,韻律優美動人。快節奏爽快,激昂如晴天霹靂,給人以天崩地裂之威有地動山搖之感。慢節奏灣而細膩重而深沉,演奏如春風拂面又似春雨滋潤萬物給人以愉悅和激勵的感受。


德勝大鼓主要用於路途行進(邊走邊敲),大鼓前身用於慶賀勝仗,祭祀,廟會,祈雨等,德勝大鼓內容豐富,鼓舞道形有:國泰民安,歡度春節,百花爭豔等。變換出相應的圖案,給人以快樂,愉悅,目不暇接的感受,鼓與鑔完美結合,尤其男鑔手奔放,粗狂和雄猛,女鑔手穩壯,柔稚。


德勝大鼓現有隊員60餘人,相關道具,服裝配套齊全,隊員立志創新博採眾長,充分吸收鼓藝和舞蹈藝術之精華並使之多樣化完美融合,使其體現出特有的藝術表演效果。

「新鄉縣非遺」威風凜凜的新鄉縣大鼓,並非只有趙堤中州大鼓

「新鄉縣非遺」威風凜凜的新鄉縣大鼓,並非只有趙堤中州大鼓

「新鄉縣非遺」威風凜凜的新鄉縣大鼓,並非只有趙堤中州大鼓

中州大鼓、華夏大鼓、牧野戰鼓、吉慶大鼓、中華大鼓。。。大郎公廟幾乎村村都有威風凜凜的大鼓!如果你還知道新鄉縣哪些村有鑼鼓隊,請在下方留言處留下線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