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痴迷《朝阳沟》


1958年,在那个大跃进的年代,据说在省文化局长的指令下,剧作家杨兰春带领众人在一周时间编排出了这出大戏。然而这并非粗糙急就,从剧情、唱词到音乐一开始就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当然离不开杨兰春多年的深厚生活和其文字功力。

说银环向往夸赞山区时,“梯田层层把山腰缠,庄稼苗绿油油好象绒毡,花红绿果象蒜辫把树枝压弯,小牧童喊一声打了个响鞭,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说银环妈讨厌山区时,则是“那个朝阳沟路不平,山又高,沟又深,多见石头少见人,在那里出气也出不匀。”褒与贬竟然都很形象,令人信服。此外,作曲家的功力也很深,许多唱段的曲调设计都符合人物及当时的心境,如“银环上山、下山;看见了新被子;二大娘写信;学锄地;老支书公社开会回来;亲家母对唱”等。都成为群众后来传唱多年的精彩唱段。

笔者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从收音机里就喜欢上该剧,至今近60年痴心未改。为此专门买了收音机并订了份广播节目报。凡有此剧广播都重点标记,准时收听。遇上广播全剧时,宁可耽误生产队下地劳动也要保证收听。时间久了,该剧中每个人物的全部唱词甚至念白我都会唱并背过。那时我们雄县有个豫剧团也常演此剧。看戏时我经常趴在乐队旁边仔细听看。慢慢地终于知道豫剧定弦外弦比京剧、梆子都低一个音,并观摩学习了豫剧琴师的常用指法。

六十年代前几年,我在大队俱乐部教给几位年青人唱豫剧《朝阳沟》选段,有银环与银环妈对唱“妈呀妈你消消气”、“二大娘写信”、“亲家母对唱”等。我给她们伴奏,在公社汇演还得过奖呢。学唱者中就有现在我的老伴。

1965年底我参军,两个新兵连,一个分到北京,一个分到河南洛阳。分到北京的无比激动,我却为能分到洛阳暗中高兴。因我知道在洛阳少听不了豫剧和《朝阳沟》。果然,到洛阳后组织新兵首次看演出,就是该市青年豫剧团演出的《朝阳沟》。释演银环和栓保的青年演员赵晓梅、赵宏献后结婚并成为洛阳市豫剧团的名演员。后因我们军地一同宣传演出而认识,至今保持联系,此是后话。

文革中《朝阳沟》曾停演数年。粉碎“四人帮”后重获新生,当时我的部队在河南宜阳,听着大喇叭里一遍一遍地播放当年无比熟悉的唱段,激动地几乎落泪。

1985年转业到地方,在家自购一把板胡,每当电视中播放该剧,我都会从头至尾跟着拉,自得其乐。我和老伴都是《朝阳沟》的戏迷,除了电视播放时次次不落,还时常放一放该剧的电影光盘,看看魏云、王善扑、高洁、马琳、杨华瑞等这些当年心中的明星。十多年前河南梨园春演出团来保定五一影剧院演出,我还以一段“咱两个在学校”参加现场打擂,并和来保参加演出的魏云、杨华瑞等艺术家合影留念。

�Rw�6�"3\u000f�\u0001\u0002�@��X��"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