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跟心:為蒲州梆子傳承默默奉獻

百師名片

任跟心,女,漢族,1963年生,山西襄汾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蒲州梆子代表性傳承人,山西臨汾蒲劇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二度梅花獎獲得者。任跟心於1974年考入臨汾市文化藝術學校戲曲表演專業,主工旦腳,吸收了蒲劇已故著名旦腳演員王存才“王派”的表演風格與劇目,其表演功底深厚紮實,繼承掌握了眾多的蒲劇傳統經典。1979年,她進入了臨汾蒲劇院實驗蒲劇團工作,在多年的舞臺實踐中,不斷地超越自己,將現代審美融入角色塑造中,唱腔天然質樸,表演細膩深沉。代表作品有:《掛畫》《拾玉鐲》《表花》《烤火》《打神告廟》《土炕上的女人》等。

百師®人物 | 任跟心:為蒲州梆子傳承默默奉獻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蒲州梆子代表性傳承人--任跟心

任跟心傳承、吸收了蒲劇已故著名旦角演員“王派”王存才的表演風格與劇目。善於以技巧塑造人物,椅子功、扇子功、水袖功等均為人稱道,在水袖上獨創了“跪步雙託荷葉袖”的表演。獲首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之後,因在《土炕上的女人》中的出色表演榮獲二度“梅花獎”及文化部第十屆文華表演獎、上海第十四屆白玉蘭戲劇主角獎。

百師®人物 | 任跟心:為蒲州梆子傳承默默奉獻

人物故事:

出身農村,投身戲劇

​任跟心是一位農民的第八個孩子。幼時,她感到高興的事是能在生產隊裡整幾個工分來幫助母親。她的家鄉襄汾一帶是蒲劇藝術的發祥地,那兒的人們對蒲劇的熱愛溢於言表。並用獨特的方式表達愛護之情。當劇團到鄉下演出時,幕布剛拉上,農民就把整條的煙和糖果扔上舞臺,為演員喝彩。

任跟心在這塊土地上長到十歲。她決定報考戲校。這個純樸憨厚的鄉村閨女以嘹亮甘美的歌喉取得了複試的權利。她不懂什麼叫小品,卻用真實生動的表演征服了主考老師。

百師®人物 | 任跟心:為蒲州梆子傳承默默奉獻

學習成長之路

在學校的頭三年,她沒有引起老師們的注意。當同學們排演新劇時,她不得不在教室裡翻跟頭,發狠練功。到第二學年末考試時,她的毯子功、身段功、圓場功、把子功都名列前茅。

十五歲時,在老師的指導傳授下,任跟心學演蒲劇的代表劇目《掛畫》。這是任跟心第一次演主角。排練既令人興奮又很勞累。按劇情的要求,她要輕巧地跳上80公分高的椅子,然後再跳上椅子的扶手。她回憶說:“跳的次數越多,我越害怕。”教她椅子功的老師十分嚴厲,稍一叫苦,老師就把雙眉豎起。

百師®人物 | 任跟心:為蒲州梆子傳承默默奉獻

1980年,她在《拾玉鐲》這出戏裡成功地扮演了一個農家女。獲得省戲劇會演一等獎。任跟心的個子長到了1.62米,這是一個花旦演員再好不過的個頭了。她請求排練難度較大的《打神告廟》,臨汾蒲劇院青年劇團的老師們幫助了她。半年的時間,任跟心靠她的天賦、勤奮、豐富的想象和紮實的功底,把握了角色。在這半年中,她不僅對翻卷的水袖運用自如,還創造了“正側荷葉袖”來更好地表達敫桂英的複雜心情。

為傳承默默奉獻

​蒲州梆子首先面臨的問題是生存,任跟心既是領導又是演員,在創收方面,她責無旁貸。幾乎每天晚上,她都要下鄉演出,車程短的要一個小時,長的話得兩個小時。她說,如果演出沒有她這樣的名演員撐場的話,就很難把觀眾吸引到劇場中來,所以不管多累,她都要堅持演出。

百師®人物 | 任跟心:為蒲州梆子傳承默默奉獻

戲曲演員要經過十幾年的培訓才能成角,自己現在才算得上是會演戲。隨著招生自主化,任跟心發現一些戲校的畢業生基礎並不是太好,不能滿足劇院的需要。為了蒲劇的持續發展,任跟心代表劇院與山西臨汾藝校簽訂了定向培養協議,由劇院聘請老師來培養自己的學生。

這種培養模式持續了5年,現在已經碩果累累,劇院已經有16位小演員獲得了“小梅花”獎,準備成立一個小梅花演出團。為了讓蒲劇藝術得到更大的發展,任跟心與多年的老搭檔郭澤民一道出資設立了少兒蒲劇獎學基金會。可以說,作為黨員的任跟心,為了蒲劇已經奉獻了她的一切。

唄唄說:

她在主持臨汾蒲劇院工作後,改進劇團管理,實施精品戰略,狠抓藝術創新,使劇團恢復了生機。2001年蒲劇院被授予“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00年與郭澤民牽頭,自籌資金,創辦臨汾藝校蒲劇院定向班,她向學員傳藝,定向班學員有14名獲“金花”獎,多個小演員都接受過她的指導。她的默默付出正是一顆匠人之心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