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命村”苦了280年,改名“興隆莊”也沒富,靠石頭引來8.6億元


過去,古人們在選擇村落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擇土地肥沃,有山有水,環境好、風水好的地方建村立業。因為,在農耕時代,有土地種莊稼,就不至於餓肚子。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有的村莊因為地處大山,資源匱乏,交通不便,一直處於貧窮狀態。在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就有這麼一個村子,依山而建,建村200多年,為了改變窮困,改了三次名字,如今終於改變命運。

這個村莊就是現在的“翼雲石頭部落”。據資料介紹,這個村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當時是一戶姓單的人和一戶姓陳的人,為了躲避戰亂,帶著家人來到了這裡居住,主要以上砍柴、開荒種地為生。清咸豐二年(1852年),又有一戶姓單的人從大塢鎮陽溫村來此投奔族人,後來這三戶人家就一直和睦相處,繁衍至今。

這個村地處翼雲山南麓,依山而建,村民們住的房子都是就地取材,用石頭建成,就連房子的瓦片也是用當地一種叫做頁岩的石板做成。石頭牆、石頭房、石頭碾子、石頭磨、石頭桌、石頭缸等成了這裡的特色。其實,當年用石頭做成農具,也是村民們的智慧和無奈之舉吧。


這裡自然條件惡劣、靠天吃飯、飲水困難,被稱為“窮命莊”……近年,政府把“窮命莊”與沈莊合併為一個行政村,年輕人紛紛下山,老人們卻“故土難離”,堅守著自己的家園。全村265戶,如今剩下60多戶,全是60歲以上的老人,年齡最大的90多歲。

據村民們介紹,這個村以前叫“東嶺村”,因為貧窮,村裡的男人都娶不上媳婦,所以當地人就稱這個村叫“窮命莊”,因為名字不好聽,後來人們又把這個村改名叫“興隆村”,意思是讓“窮命莊”興隆起來。不過,後來由於自然條件惡劣,仍然沒有興隆起來。

其實這個村之所以改變命運,並不是因為改名字,而是因為趕上了好的時代。在沒有出名之前,有幾個喜歡攝影的人來到了這個村子採風,他們把拍攝的原生態的石板房,以及村民們日常生活的場景發到了網絡上,後來才慢慢地引起人們的注意。


十年前,電視連續劇《南下》還把這裡作為外景地之一,劇中的“石板房”引起人們的關注,這個村一下就火了起來,引來了《沂蒙六姐妹》等劇組,後來還有臺灣的劇組也在此拍攝外景。

因為石頭房子的特殊性,2012年,這個村被列入了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後,當地政府對其進行了開發,由青島歐亞集團投資8.6億元,建設成了“翼雲石頭部落”。目前興隆莊村全體村民都已經搬遷至附近的新村,家家戶戶都住上了二層小洋樓。

建村200多年,從“窮命莊”到“興隆莊”,到“石頭部落”,再到現在家家戶戶都是二層小洋樓,住在這裡的原始村民,曾經貧窮到說不上媳婦,他們怎麼也不會想到,就是因為這些石頭房子,讓他們過上了好日子。

在十幾年前,村裡的年輕人慢慢的都搬到了山下沈莊村,只有一些老人們還堅守在這個石頭村子裡。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生態農村生活,如今這些健在的老人們,都已住上了樓房,告別了“田園生活”,快速邁入小康時代。

現在的村子已經被改造成了旅遊景區,已經沒有原居民在此居住,裡面居住的是一些在此做生意的人外地人。有釀酒的,有做泥人的,有做農家樂飯店的,雖然有區別於其他的古村落景區,但是多少也有些商業氣息,只有那些建設年代久遠的石頭房子,默默的向遊人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原始的古村落被發現,走紅之後又被開發成景區,慢慢的都失去了原生態的感覺。原始的古村落越來越少,而景區和遊人越來越多,只是我們再也體驗不到那種原生態的民俗、民風和民情了。歡迎關注《新圖視野》,打開溫暖視界,感受百味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