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媒體的評論文章:對霧霾的責任,中國會承認多少?

韓國媒體《朝鮮日報》的評論文章,最後一段的觀點很有意思:

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在首爾舉行的大氣汙染國際論壇上宣傳了本國改善霧霾的成果。他沒有提到中國汙染對韓國造成的損害。但事情暗中的走向與表面不同。也就是說,中國政府同意了發佈事實上承認中國對韓國霧霾有責任的韓中日聯合研究結果。預計將在下週進行發佈。


韓國媒體的評論文章:對霧霾的責任,中國會承認多少?


三國聯合研究的項目是“東北亞大氣汙染物長距離跨界輸送項目(LTP)”。韓國國立環境科學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和日本大氣汙染研究亞洲中心等三家研究機關用相同的排放源資料,使用彼此認可的模型(通過複雜的連接反應式推測結果),共享國家間影響定量分析的結果。
研究結果原定於去年發佈。但中國卻對自己的排放源資料是2010年的數據一事提出質疑,指出沒有反映出2013-2017年大氣汙染防治5年計劃讓霧霾汙染下降了三分之一的成果。今年2月,三國研究機構最終根據中國政府提供的2017年更新資料分別得出了“本國貢獻率”和“國外貢獻率”。調查對象是韓國(首爾、大田、釜山)、日本(東京、大阪、福岡)和中國(北京、瀋陽、天津、青島、大連、上海)等12個城市。
最讓人關注的是“中國對韓國的貢獻率”。參與研究的人員沒有給出準確的數據,這可能是因為約定了進行“三國聯合發表”。但韓國和日本的分析結果接近30%,雖然不是50%,卻並未脫離韓國環境當局此前公佈的“國外貢獻率年平均值30-50%”範圍。對於中方模型的結果,有人說“與韓日分析有很大差異”,還有人說“在誤差範圍內”。在韓國國內,高濃度時期的中國貢獻率比年平均值更受關注,這一數據以後會另行公佈。


實踐哲學家彼得•辛格將地球大氣比喻稱世界各國共用的下水管道。下水管道的容量無限時,誰排放多少都無所謂。容量有限時,如果一國排放的太多,會限制其他國家使用下水管道的權利,也就是侵犯他人的權利。汙染責任的基本原理是“由原因方承擔”。讓下水道變得更糟的人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問題在於很難準確量化誰丟了多少。可以說,此次LTP聯合研究是旨在確認該事實的第一步。
一個名為“Air Visual”的國際民間調查機構選出了世界50個最差霧霾汙染城市,其中印度佔25個,中國佔22個。中國的汙染程度就是如此嚴重。中國的面積是韓國的100倍,人口是韓國的30倍,而風只吹向韓國。據悉,此次研究還計算出了韓國對中國城市的影響在1%至2%,處於可忽略不計的水平。只有彼此交流才會方便進行協商,但韓中間的霧霾問題屬於單方關係。但中國並不想承認對韓國造成的損害。去年12月,中國生態環境部發言人主張:“首爾的汙染主要來自於當地排放。”就是說,中國大氣質量最近幾年得到了相當大的改善,而首爾卻處於停滯狀態,這就是原因所在。據說,此次中國在9月的最終調整中,也多少有些不合常理地提出了“公佈三國數字平均值”的提案。
LTP項目走到了“各國彼此認可研究發佈”這一步,儘管彼此的數據存在一定差距,但這是一個重要進展。歐洲也花了12年時間才使瑞典的酸雨危害主張達成了低階段協議。從現象上看,“中國=加害者,韓國=受害者”的結構是正確的,但中國並不是故意把霧霾吹向韓國一邊。就像韓國不會為日本進行環境管理一樣,中國也不會為了韓國兒誓死減少霧霾。中國是為了本國國民的健康迫切希望解決霧霾問題。近年來,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只有中國更加努力,才能對韓國的霧霾有所幫助。不要只從“加害-受害”的角度看待韓中關係,而應該把韓中關係定位為只有中國成功,韓國才能獲益的合作伙伴關係。如果互相指責,就會發展成感情問題,只能離解決問題越來越遠。只有鼓勵對方的努力,對方心裡才會感到愧疚。中國作為夢想成為世界領導人的國家,應該解決威脅本國國民健康、給鄰國造成麻煩的汙染問題,如果中國對此認真聽取意見,兩國就能能成為共享價值的夥伴,開展合作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