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总偏好《大约在冬季》式的缺憾爱情?这与人的心理有关


为什么电影总偏好《大约在冬季》式的缺憾爱情?这与人的心理有关

凄美,这是对爱而无果的爱情的描述。

古今中外,无论是否是真实的故事,只要是凄美的爱情总是能打动人。

中国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外国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它们都是有关死别的凄美。

然而最近热映的《大约在冬季》也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但无关死别,只关生离。

死别的故事能打动人,因为人们对死亡充满敬畏;为什么生离的故事也能让人动容呢?

德国心理学家蔡格尼克通过实验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契可尼效应!

为什么电影总偏好《大约在冬季》式的缺憾爱情?这与人的心理有关


01 什么是契可尼效应?

20世纪20年代,一位德国心理学家Β.Β.蔡格尼克,做了一个有关记忆的实验。她让被试者做22件工时差不多的不同工作,如写两行字、串珠子、数数等等。

在这22件工作中,11件事全部做完,另外11件事情还没做完就被打断了。做完和被打断的事情顺序随机。

随后,蔡格尼克让实验者马上回忆22件事情都做了些什么。结果,受试者可以回忆起68%的没有完成的事情,而完成的事情只记忆起43%。

也就是说,没有完成的事情更容易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而做完的事情则记忆较少。

为什么电影总偏好《大约在冬季》式的缺憾爱情?这与人的心理有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蔡格尼克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

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就会造成情绪上的波动,于是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著名的蔡格尼克效应,又称契可尼效应。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餐厅有10张桌子,5桌先买单再吃饭,而另外5桌先吃饭再买单。如果这时候你问服务员每桌客人的情况,那么他/她对还没买单的5桌客人肯定比买完单的客人印象要深刻。

所以,别以为客人多了,就可以吃个霸王餐,谁没买单,餐厅服务员清楚着呢。

虽然这只是开个玩笑。不过这个玩笑却是点出了契可尼效应的本质:完成的事情记忆不深,没完成的事情倒是记忆深刻。

为什么电影总偏好《大约在冬季》式的缺憾爱情?这与人的心理有关


02 契可尼效应对爱情有何影响?

契可尼效应跟爱情有没有关系呢?有,而且影响很大。

初恋为什么美好啊?就是因为契可尼效应。

很多初恋都是有始无终,属于没有做完的事情。根据契可尼效应,人们做事情总有善始善终的动机,如果初恋能变成婚姻,那么人们善始善终的动机就得到满足了,对这件事的印象也就逐渐淡了。

但是,如果初恋没有结果呢,初恋情人变成了别人的老公或老婆,那么人们善始善终的动机就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对这件事就耿耿于怀,记忆中一直保留着这件事。

所以初恋就特别难忘。

为什么电影总偏好《大约在冬季》式的缺憾爱情?这与人的心理有关

不仅仅是初恋,相爱却没能在一起的爱情,也一样深刻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由霍建华、马思纯、吴佩岑主演的电影《大约在冬季》讲述的就是一个爱而无果的爱情故事。

故事中,由霍建华饰演的台湾摄影师齐啸,和由马思纯饰演的北师大才女安然,因1991年齐秦的北京演唱会结缘,然后开始一段分分合合的恋情。

齐啸却因为现实问题,两次离开安然。第一次是因为齐啸的父亲病重、哥哥在监狱闹事、影楼破产;第二次是因为前妻骚扰。虽然他彼此相爱,但是最终他们没能走在一起。

即使,二十年后可以毫无障碍地在一起,但是爱情的滋味已经远去,安然选择了离开。她说:“遗憾也是一种美好!”

为什么电影总偏好《大约在冬季》式的缺憾爱情?这与人的心理有关

虽然天各一方,但是由于契可尼效应,双方对那段纯真的爱情总是刻骨铭心

安然说:“死别总好过生离!”足以看出这段感情在她心里的重要性。

作为观众,我们也有希望爱情故事善始善终的期许,如果电影里的爱情故事真的如我们所愿,有完美的结局,过一段时间,或许我们就忘了这个故事;而一旦故事没有朝我们的预期发展下去,那么我们就会印象深刻,过了很久都还能记起这个故事或电影。

所以,由于契可尼效应,有缺憾的爱情更能打动人。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更偏向取材缺憾的爱情。因为这样的故事更能打动观众,获得好评。

为什么电影总偏好《大约在冬季》式的缺憾爱情?这与人的心理有关


03 如何消除爱情中的契可尼效应?

契可尼效应虽然让爱而无果的恋情变得唯美,但是它也会使人走两种极端:一种是事事拖延,一种是过分偏执。

过分偏执在爱情中的表现就是,对那个曾经深爱却没有走在一起的人念念不忘,耿耿于怀,甚至开始萌生出世或一生不娶/不嫁的想法。

为什么电影总偏好《大约在冬季》式的缺憾爱情?这与人的心理有关

如何才能消除这种偏执呢?

一、勇敢地放弃,让往事都随风。

很多人初恋的时候爱得彻底、纯粹,都说非他不娶、非他不嫁,可天下哪有那么完美的事情。更多的是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

既然不能在一起,那就让往事都随风淡去,毕竟生活永不止步。

二、再见一见那个人,说个清楚明白

既然如此想念,那就不妨再见一见心中的那个他/她,看一下时过境迁,你们是否还能找回曾经的感觉。

当面说个清楚,问个明白。这样会让内心得到安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为什么电影总偏好《大约在冬季》式的缺憾爱情?这与人的心理有关

《大约在冬季》里面,当齐啸可以安然爱的时候,安然却选择了放下。这就是安然处理这段感情的做法:放下它,记得曾经拥有就好

再重逢,只会轻声地问候:朋友,你好!

有些人错过就是一生,既然注定不会再会,那又何必让它在心里疯长。生命短暂,与其让自己郁郁寡欢,何不出去走走看看,让生命活得更精彩。

为什么电影总偏好《大约在冬季》式的缺憾爱情?这与人的心理有关


总结:

人总是有让事情变得完美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一方面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同时对没有完美结局更加印象深刻。

这不是感性的认识,而是带有科学依据的。这种科学依据就是:蔡格尼克的契可尼效应。

这种效应的极端是让我们会变得偏执,对曾经没有结果的爱情耿耿于怀。

为了破除这种效应在情感中的影响,可以试着放下过去,或者见一见曾经的那个人,满足善始善终的动机。缺憾的爱情就会变得风轻云淡,而不会成为生活的阻碍。

欢迎关注 ,悦读更多的普京及其他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